不做庸人
人生大段重要时光好像已经都过去了,剩下的是在收拾各种鸡零狗碎,顺带总结曾经的弯路和各种坑。并不是准备好了要爹谁,没可能的,自己的娃都没可能,更别说别人了。我不是那种一点风吹草动就嗷嗷叫特别乐于找存在感的人,注定留不下什么东西给任何人,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自己能活明白就不错了,别人帮不了自己,自己更帮不了别人。
來自於INFJ的個人感悟
我一直都認為,勇氣是我人生中最缺乏、最需要去學習的一件事。可我卻忽略了,創造勇氣,是需要建立在,接納自己心中的懦弱與恐懼。原來,我一直都在用逃避、假裝堅強的方式,來證明自己是一個成年人。可成為有勇氣的「我」之前,需要做的,是展現自己內心真正的目標與需求,不壓抑所想、所渴求的事。
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
本就没什么好担惊受怕的。
浮游记01|顿悟?专注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随手记,看看自己在想什么
人無非是愛一些條件和特質罷了
人無非是愛一些條件和特質罷了。讀帕斯卡爾有感。一邊是孤獨和寂寞,另一邊是各種條件和特質的人。你被一邊的孤獨寂寞驅趕,去到另一邊的人群中,如果說你會遇到喜歡的人,那肯定要滿足一些條件和特質,而且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觀念,那麽問題來了,如果同樣的條件、特質、喜好、觀念放到另一個人身上,你是否會喜歡另一個人呢?
三種選擇
喜歡一個人的時候有三種選擇:跟 TA 交往互動對自己的內心下功夫以改變喜歡 TA 的心把喜歡默默放在心裏,也不跟 TA 互動對外在環境不滿的時候有三種選擇:想辦法改變環境改變自己的內心以適應環境既不改變環境也不改變自己的內心,像金庸小說中說的那樣,「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
用心去看這個世界
“我告訴你一個秘密作爲禮物,隻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得真切,重要的東西肉眼是看不見的。”這是安托萬‧德‧聖埃克絮佩裡的小説改編的電影《小王子》中,狐狸對小王子説的一句話。這世界上存在人類眼睛無法看到的東西,比如電波,比如感情。用肉眼去看,每個人看到的都一樣,用心去看,將會有所不同。
關繫和人生意義
賺錢是爲了生活,但生活不是爲了賺錢。那麼生活是爲了什麼?觀察一下就可以髮現,人活在關繫中,大多數人活着是爲了某種關繫。關繫可以分爲強(狹)關繫和弱(泛)關繫,比如血緣和婚戀關繫屬於強(狹)關繫,一個作家或明星和 TA 的粉絲之間的關繫屬於弱(泛)關繫。
我是誰
自我是一個很深很深的看不到底的洞。我永遠無法看清自己,因為我永遠無法確定下一刻想到的是什麼。我了解我所有的過往,對未來的期許與計劃,以及我的欲望、憎惡與喜好……但我無法確定的是,在每一段思維活動結束的瞬間,下一刻想到的會是什麼,也無法預知面對突發事件時會有何反應,這些都具有很大的...
我去了逾七十天的修行:旅行X生活X感悟
或許這是一個難忘的修行,一個難以筆墨形容的興奮,一個人人都以為你有礦的行為,一個不可思議的旅程⋯⋯
生命終將歸於「陳土」
JCCAC「陳土」香港當代陶藝協會三十周年展,記《深水埗》有感。
從經驗和邏輯說起
屁股決定腦袋說的就是那些囿於經驗的人,大腦的認知範圍以屁股位置為中心形成一個區域,想像和直覺則比這個區域更大一些,而邏輯則可以突破這三者的範圍抵達未曾經驗和想像過的地方。更厲害的是邏輯從已知的事實出發可以發現真理。科學這座大廈就是以邏輯為鋼筋和骨架建立起來的。
我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一隻狗對自己說,我聞到了自己的尿味,所以我是存在的,但你不能通過我的尿跡來定義我,因為我並不是我的歷史,我也不是我的身體、思想、情感或者身份,我是無法被定義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我是存在的,但我不知道我是誰。我像蜿蜒的流水,不知道自己會流成什麼樣的形狀。
驅動力
這個世界上,有的人是被金錢驅動的,有的人是被權力驅動的,有的人是被性驅動的,有的人是被愛驅動的,有的人是被思想(想法)驅動的,有的人是被好奇心驅動的,也有的人懵懵懂懂混混沌沌不知道是被什麼驅動的,只是在做布朗運動。當然大部分人是混合型的。如果你知道自己的驅動力是什麼,那麼你能知道它會把你帶到什麼地方嗎?
心靈的閱歷
人的閱歷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外在的,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閱歷,指經歷的事(多少),另一種是內在的,就是內心所經歷的,不妨把它稱為“心靈的閱歷”。外在的閱歷一般與年齡相關,年齡越大,經歷的事越多,閱歷就越豐富,而心靈的閱歷與年齡的相關性就沒那麼高,有的人年齡不大,經歷的事也不多,但其心靈閱歷卻可以很豐富。
社交其實就是行乞與施捨
★ 希望不善社交的人可以從下面的文字中獲得力量,紓解苦惱。在社交中有人行乞,有人施捨。大多數人兼而有之,時而行乞,時而施捨。行乞是主動的,行乞者從施捨者那裡得到他想要的,但他在索取的同時也在給與,他給與施捨者施捨的機會,使得施捨者在施捨的過程中也獲得某種快樂和滿足。
人生的目的與道路
理想的人生應該是先設定好目的,再依此規劃相應的道路。然而實際情況往往是,人生的道路已經被規劃好了,目的卻還沒有找到。因為在確定人生目的之前,我們需要先走一段路,實地勘察一下周圍的環境和地貌,體驗一下生活,有了人生經驗然後才能做出決定。因此我們人生的目的往往是由走過的道路決定的,然...
感性·理性·心
感性是人存在的首要的天然的方式,而理性是次要的後天的方式。感性就像皮膚,是感知外界的第一器官,而理性就像身上的衣服、盔甲和手中的利劍。心住在理性的殼中,當心迷失的時候,由理性來指引方向,當理性無法決斷的時候,就讓心來做出選擇,可是,當心和理性矛盾衝突的時候,尤其是當理性成為心的枷...
做題與發明創造
做題和發明創造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做題是用已有的理論和知識在設定好的框架內解決問題,目的是在頭腦中強化這些理論和知識,做題越多越容易因循守舊,把這些理論知識當作不容置疑的金科玉律,禁錮自己的頭腦; 而發明創造是構建新的理論和工具,打破已有的條條框框,顛覆傳統和慣例,它是自由的寵兒。
重複與感受
太陽底下並無新事。從宏觀來看,我的生活只剩下重複與單調。我的幸福和快樂取決於我的感受能力,可是從日常生活的重複中,我感受到了什麼?習慣是麻木的開始,只要習慣了,對應的感官就會閉合。日常生活的重複和習慣讓我越來越麻木,感覺不到在活著,為了激活閉合已久的感官和心靈,也許外出旅行是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