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懺悔
撫心自問,自己仍未算是完全站在女性的一方。

當單純提起,也會成為罪名
無法再光明正大提起的六四

從火車過海看香港鐵路迷的兩難
社會在尊重鐵路迷的興趣時,倘若鐵路迷有相對成熟的表現,且能客觀地討論鐵路相關的事宜,這該會是個雙贏局面。

疫後,回不到的過去
後第五波疫情的一點政治隨想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 - 讀《倖存者言》
對她們少一份肆意的批評,對於「倖存者」走出困境,討回公道,或多或少,也會有正面的幫助。

有驚無險的 2022 沙嶺行
在第五波疫情下,公墓予香港人的另一重意義

又一個生活小測試
八達通以外的其他可能

一個離地港人的媒體小觀察
自己也明顯感受到,公民社會裡的動向和聲音、社會議題的深度探討和批判,越來越難被看得見。

人禍
物極必反,今天種下的一些因,其實有不少,只是順著人為的形勢而逼出來的。

初探 Mirror.xyz,再談對 web3 寫字平台的想法
在 web3 急速發展的情況下,仍可以有不少的可能性尚待發掘,現有的項目試驗也許亦會發現很多新的問題。還望日後的 web3 內容平台,可以在吸收了種種的經驗後,發展得更為茁壯。

再談谷針
當下的局面,我也不知道是否應該被 classify 為一種共業。

2022.01雜記
不斷加速的監控;新的社交平台應用習慣

急速崩塌的公民媒體
可是,當沒有一個有足夠公信力的非主流媒體,在傳言滿天飛時發揮定海神針的作用,只要公眾的媒體識讀能力稍有不足,配上了資訊認知落差,就會很容易被誤導,引致對社會事實的錯誤理解,矛盾被激化,甚至徹底催毀了社會的根基。

我的 2021 年度問卷——失語、迷惘、混鈍
在回看去年的答覆時,也覺得有些東西,一年後的今天,已變了很多,亦未必再寫得出來。

當做消失回顧的媒體,也成了被消失的一員 ——悼《立場新聞》
一言堂的社會、無批判的國度,離香港人,再近一點了。

Medium、方格子、Matters 使用札記(2021)
儘管有關寫作平台比較的文章,早已是一個老掉牙(但又長期不缺人寫+討論)的議題,但這一年,自己在這三個平台上有著一些新的使用習慣,加上各種的風風雨雨,也產生了一些新的體會。

值得銘記的香港保衛戰 + 界石尋覓記
眼下的香港,面對著新近發現的歷史建築和遺跡,要採取一種「分秒必爭」的方式去盡快為其做記錄,著實也是一件很諷刺的事情。一方面,要對抗政府肆意「斬草除根」的意圖,也要慎防發展商看中了相關的地段垂涎欲滴,這個城市的歷史建築,要落得如斯的下場,這是大家樂見的嗎?

為了催谷投票率,政權可以去到幾盡?
逆民意的操作,無論如何用旁門左道催谷,終歸還是無法力挽狂欄、使人信服的。

冷清的選舉;堂食的兩難
一點時事隨筆

又一次,衰戇鳩的教訓
最後還是提醒大家,DO NOT SEND ANY CONTRACTS YOU DON’T KNOW。

也許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重溫一下 Matters 的項目草案
我想,當站方也不再提及一些初衷的時候,Matters 就確切地走完了一次質變。

當假新聞的概念,被進一步挪用 - - 讀《真相製造》
香港的資訊戰處境,其實更為複雜

簡評 2021 暴政報告
就算不想理,但仍然要寫

從Super Like的不似預期,看LikeCoin社群的現況
純屬一點不吐不快

2021盂蘭雜記
黃色的盂蘭勝會,是否一種可能?

消費券之亂
當一個政府,要一班頤養天年的長者,在烈日當空下暴曬數小時輪籌,被不同的部門當作人球,甚至是因為種種原因而無法離開居所/日常生活圈子太遠的長者,也要忍著身體上的痛楚,山長水遠親身跑到市區的辦事處,又要因為不懂下車、迷路了,折騰多時才能到達,為的,就只是區區五千元的消費券,實在是於理不合、於心何忍、人心叵測。

在後極權社會下談信任 - - 讀哈維爾獨幕劇《會面》
在這個時候,仍然會願意對你說真話、展露自己的朋友,故然要好好珍惜,但在種種壓力和威脅在四方百面來襲下,你要如何好好保護對方,不構成出賣,則又是一場修煉了,這也是能否「活得磊落真誠」的一次詰問。

無語問蒼天(5)
只是,他們的死因,還是需要被記下來的。

速評 Medium Partner Program 之改動
不敢說 Medium 的這次改動,是真正的有遠見,還是又一枚的糖衣毒藥,只能夠留待時間的驗證。但也期盼其他的寫作平台,看著 Medium 的這一步,也可趁機思考一下既有的營運模式,跟初心的距離,和有如何完善的空間。

再訪香港書展
沒有期望,但仍是感到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