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
小豆

會寫些閱讀的筆記、實踐、想法等,以及各種事情的想法和思考,也有在經營方格子和Dcard

思考=學習?《深度學習的技術》ep2

這本書作者是楊大輝,是4think部落格作者,以下舉出書中觀念,並寫些我的心得

⬛思考和學習

作者認為,思考也是一種學習,思考和一般的學習,都能改變大腦的連接結構。有個理論稱為「連結論」,該理論認為每個人大腦神經元數量差異不大,差異在於不同連接方式,而思考也是一種學習,思考和一般的學習,都能改變大腦的連接結構。

如果只對於一個知識照單全收,那就是一個知識點,當你在學習中進行思考時,可以獲得大於一個知識點的收穫

作者也提到湧現現象,例如當螞蟻群聚在一起時,複雜的群體行為會湧現出來;當人類群聚成一個城市或國家的規模時,就會自然而然地湧現出複雜的經濟模式、習俗及文明;知識點也是如此

這讓我想到卡片盒筆記法,一個卡片是一個知識點,而知識點之間可以進行連結,因此可以藉由卡片,將書、網路文章、影音、腦中靈感等各種管道的知識串聯起來

而知識點也是可以跨領域連結的,例如學習到歷史研究可以對過去事件賦予新意義,那我對於自己的過去,在不同人生階段都可以賦予新的意義;迷因的理論就和生物基因理論有關;在決策時,可以用經濟的成本和效益、心理的偏誤、自己重視何種價值等來思考,可以將不同領域知識串聯

⬛思考

書中提到一些問題

「這個知識正確嗎?這個知識提醒了我什麼?」「這個知識與我的生活、工作領域有什麼關聯?」「有沒有其他知識,能取代眼前這個知識呢?」

寫作能增進思考,因為大腦工作記憶容量有限制,而寫作是將思考的內容存在外部,這時候工作記憶就能夠得到擴充,同時也是思想的孵化器

另外也有些思考方式,例如

自我反省,包含想想看如果錯誤發生在好友,你會給什麼建議;了解他人的失敗經歷,例如一些歷史人物;將自己犯錯寫成故事,但給予美好結尾 (但須避免過度自責的自省)

扮演角色,例如思考「比我更聰明的人會怎麼想?」

評估證據,有些故事很生動,但單純用故事或個別案例作為證據的結論,並不充分

思考事物對立面,一本書可能會闡述一個觀點,較少提反方觀點,因此可以思考對立面

⬛心得

我平常有看一些課外書,然後會做一些筆記,我發現在看一些課外書之後,就會想說,有些方法每一本書說法不同;有些書中觀點我可能不太認同;有些書的方法,我真的有去實踐嗎,還是只是知道了但沒有去做;有些書的知識似乎可以統整一起進行比較,看看有哪些相同和差異之處

另外在讀書的時候,會有做題目和寫作業的方法來進行輸出,那課外書的話應該也可以進行一些輸出

然後我就想說,我看書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為了學習和成長,那麼要達成這個目的,閱讀是其中一種方法,而思考和寫作也是,所以我也就選擇開始對書和網路文章,寫筆記和心得,寫的時候可以針對某些內容,寫寫看自己有哪些想法,有些可以留給自己看,然後再從中選擇一部份內容去進寫些文章

另外我也會針對感興趣主題,寫一些文章,過程中也會再吸收一些資訊,也讓我體會到輸入和輸出不一定是線性的,有時候可以讓輸出去促進輸入

那所有的閱讀和寫作,都能夠達成成長嗎? 可以參考刻意練習,其中舊事物和新事物的最佳比例約是85%比15%(更精確是15.87%),所以在閱讀和寫作的時候,可以比原本增加一到兩成的難度,不會太簡單又不會過難,能獲得成長

以上的這些方式,就給大家參考囉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