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book閱讀誌

@Openbook

話題》陳潔晧談兒童性創傷:關心遭遇性虐待的兒童,請從溫暖、理解與支持開始

陳潔晧:每個孩子都有受到正確及全面性教育的權利,這依靠家庭與學校共同合作。對兒童的性教育並不難,因為兒童隨時都是開放且樂於學習的。真正困難的是對成人的性教育。社會主流價值若認為性是不可談的事,受害的是下一代。每個孩子都希望愛人與被愛。性侵害防治教育,是以此為基礎,來幫助孩子認識愛的本質,並建立正確的認知,認清什麼是不尊重的行為,以及誰會利用及如何利用這份愛的渴望進行犯罪行為。

現場》回不去了,要去哪裡——「文學的原鄉與異鄉:陳慧X沐羽」講座側記

講到香港近年的狀況時,很多人都會用「回不去了」這個說法。沐羽認為他現在對這個說法越看越奇怪:「有些人想回到英國殖民時期,有些人想回到2014年前,有些人想回去2016或2019年前,甚至有人想回到1980年代柴契爾夫人之前,但反過頭來看,難道八○年代至今的東西就沒有好的嗎?」回到過去,就是把中間建立的好事一筆勾銷。沐羽說,還不如分析現在不完美的狀況,其後一直走下去。

書評》還沒愛夠阿嘉莎:評《阿嘉莎.克莉絲蒂:謀殺天后與她的未解之謎》

底圖為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居所,她從 1934 年起一直與丈夫住在這裡,直到 1976 年去世。(圖源:wikipedia)文|張亦絢(作家) 我偶爾會在超市看到,我喜愛的女詩人的前任。我總是反射性地嘀咕:「啊,真不知道他究竟是哪裡好。」然後我也會自我克制,承認我的心上(女詩)人,絕對有不為人知的一面。

童書評》情緒只是需要好好接待和聆聽,評《情緒大飯店》

《情緒大飯店》將各形各色的情緒比擬為旅客,它們各有各的入住和退房時間,各有各的住宿需求。你是唯一的飯店經理,專責接待和照顧旅客的一切需求。你會看到淚水潰堤將導致房間淹水的水藍色「悲傷」,它需要安安靜靜的,要特別專心聆聽他小小聲的說話。相反的,有著一頭火紅爆炸頭髮的「憤怒」,聲音就大得震耳欲聾。但你不能找個角落的房間把它關起來,要給它最寬敞的房間,讓它能盡情發洩。

書評》當你開始思考「在我生命中的某一刻」:讀游朝凱《三流超級英雄》

一個男人在46歲,在生命中的某一刻,環顧他的居所也回顧他的人生,忽然開始思考自己怎麼走到這裡。當日子成為凝滯的日常,成為「一群累積起來的名詞和傢俱」,人才會發現自己掙來的安適生活也是一座無處可逃的牢籠。男人的休短假因而不是要從工作上休假,反而是要短暫地從這個無處可逃的生活換一口氣。

人物》有一天就是開始畫了:專訪《有一天,就這麼發生了》雷內.梅里諾(René Merino)

西班牙插畫家雷內.梅里諾(René Merino)的圖文書《那一天,憂鬱找上我》去年在台推出繁體中文版,迅即獲得Openbook好書獎入圍肯定。今年梅里諾再度推出《有一天,就這麼發生了》,展現幽默與巧思。Openbook編輯部越洋筆訪梅里諾,與讀者分享這位插畫家的所思所想。

書評》罪人、病人或凡人?管制藥品使用者的眾生相:評《戒不掉的癮世代》

2024年《鏡週刊》記者鄭進耀用《戒不掉的癮世代》一書,帶我們走進環繞著各種不同管制藥品的人們,從產銷、使用到戒除,他們的生命故事之中。同樣以長年深入報導為基礎,另一本主題類似但取徑不同的近作,是2023年由《報導者》團隊的《島國毒癮紀事》。

話題》宣布核四封存的第10年,我們還好嗎?《海島核事》的那些故事

興建中的核四(底圖來源:柯金源/flickr)文|阿潑(文字工作者) 在白沙屯媽祖前往北港進香熱潮中,我母親聊起仁和宮媽祖在貢寮鄉親反核四中的角色——祂不僅曾諭示:「核四會砌,袂運轉。」還給出聖杯,願意與民眾同行立法院,坐鎮監督。媽祖是看顧眾生的神明,對於以漁為業的地方聚落而言,更是信仰核心。

專訪》「我希望電影能帶給人生存的勇氣」——訪坎城影帝役所廣司 ft.《我的完美日常》

在電影中的平山,每天一絲不拘地工作,喜愛觀察身邊的人,以黑白菲林拍攝陽光,在貨車上聽著Lou Reed、Patti Smith、Van Morrison的卡式帶、臨睡前閱讀William Faulkner和Patricia Highsmith的小說,雖然財富不多,但他也能自得其樂,在繁華鬧市以自己的節奏生活。

台灣文學在北歐II》芬蘭愛閱讀,譯者勞諾領讀,陳思宏《鬼地方》、紀大偉《膜》皆由他翻譯

芬蘭譯者勞諾(Rauno Sainio)的Instagram分享許多來自中文世界的著作,扮演芬蘭人認識中文世界的橋樑。他生動的介紹引起不少芬蘭讀者對作品本身與台灣文化的好奇與興趣。粉絲們透過他看見一名東方女子在撒哈拉的冒險,看見「膜」如何在海底創造一個跟現代社會高度共鳴的想像世界,看見來自彰化永靖卻又在許多家庭都真實上演的「鬼故事」,他們還看見了台北的街道、台南的美食。

人物》用書寫承擔記憶,反思其後的餘生:專訪《土星時間》蔣亞妮

蔣亞妮將認為「記憶本身是不可信的。所有散文通道指向的其實是『我以為我記得』,但記憶滿是裂痕。我們透過書寫去還原、去接近的不是『我記得』,而是『我們已經不記得』。」

話題》清明鬼話特輯:謝宜安《必修!臺灣校園鬼故事考》+臥斧網路漫畫專欄《見鬼》

編按:都市傳說、靈異經驗與鬼故事向來讓人又怕又愛聽。今年初離世的說書大師司馬中原在《今夜鬼未眠》的開場白「中國人怕鬼,西洋人也怕鬼,全世界的人都怕鬼。恐怖喔!恐怖到了極點喔!」一直是傳誦不止的名句。近日有兩部「鬼故事」作品受到不少矚目,分別是謝宜安《必修!

訃聞》攝影家張照堂於2024年4月2日辭世,享壽81歲。

(照片截圖自YouTube影片《歲月風景 張照堂 》Crossing the Mirror: Chang Chao Tang)文|Openbook編輯部曾有人說,拍一張照片就像是在世界上某處,找回一部分自己。它是「曾經」,它是「珍藏下來的一刻」,它是「決定性的一瞬間」,它是「向永恆搶過來的幾秒鐘」,它更是「永不再來」。

話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納寫下遙遠大陸的歷史創傷:《天堂》只存在於《來世》

起初,離散後的古納不敢直視自己的記憶,直到試圖塗抹掉昔日暴行、一套經描淡寫的簡化歷史被重新建構,古納自認不能再由別人來詮釋他們的過去。在前殖民者試圖去殖民化運動開展時,他的寫作欲望油生。

人物》世界的盡頭難道是神祕學?!訪《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怎麼會變擲筊怪的》宋尚緯

宋尚緯誠懇道出,生長在具有濃厚宗教信仰的家庭,見過太多因信仰導致生活失能的例子,難免心生逆反。所以,就算都已經跋桮跋到成了眾神Uber Eats,帶來眾神想要的食物,但還是很難定義宋尚緯是否從無神論轉為「虔誠」的信徒。如同他在序文中拋出來的省思,人人太想證明自己獨特,若世間真有絕對超脫的外力存在,與鬼神溝通就等同自己有過人之處。但與其陷入追求神通之力,倒不如好好生活舒服躺平,畢竟日子是自己在過的。

人物》遠離工作,重新當一個沒獎學金也毋須交學費的研究生:專訪沐羽《痞狗》

作為離散的居台港人,希望可以文化事業為香港找出新的發聲渠道——這些都是他口中和筆下作為「能夠」的燃料。在書中,沐羽嘗試把韓炳哲的「能夠」、港人語境中的「can do」、以及陳冠中再翻譯的「搞掂」三組字詞概念拼砌碰撞,敲擊出鏗鏘有趣的新穎見解與論述。現實的他卻被偌大的「能夠」轟炸得支離破碎——在當編輯以外,他被工作文化半帶催眠地開始相信,他還「能夠」處理行政、管理財務、當跑腿、苦力、成為節目主持……

現場》左勾拳沒有揮空🥊煮雪的人《讀出一記左勾拳》遞書之旅+兩場臺北詩擂臺側記

「詩擂臺紅氣球大會」第一輪第四組可以說是最激烈的死亡之組,林彥廷展現出十足的舞臺魅力,堅持像拳擊選手般,踩著篤定瀟灑的步伐上臺,透過氣魄十足的激昂嗓音,大聲疾問觀眾:「是誰偷走了我的詩?」果不其然,得到41分高分。原以為大勢已定,誰知道,後臺突然傳出歌仔戲大調!身穿戲曲小生褶子的唐墨以魔王之姿登臺,口中唱著:「吟詩啊,紅雞胿」,抱歉了彥廷 ,41分不夠用啊。

現場》德國律師的警世科幻小說:《演算人生》ft.《膜》紀大偉、《拯救我們的自由》

莫伊尼指出,我們現在的社會已經高度個人化了,像是每個人在Spotify上都可以擁有個人的歌單,決定自己想聽的音樂,而非依賴廣播。但這些歌單背後都有演算法的陰影:「我們現在使用的app就像書中的『立方主義』,是個人化的假象。實際上它就是科技對於我們的分類。」要對抗這種狀態,莫伊尼在《演算人生》裡所進行的嘗試就是以隨機去制衡秩序,以個體去拒絕集體,並以停止去破壞管理。

現場》繞了一點遠路也沒關係:繪本作家鈴木典丈談《我們的工作之路》

日本繪本作家鈴木典丈於2024年台北國際書展期間,首次應邀來台與讀者見面。繼廣為台日讀者熟悉的《工作達人》系列繪本,鈴木典丈這次帶來最新作品《我們的工作之路》。畫圖時,他的腦海裡經常浮現一句話:「對凡事都抱持著興趣,世界會因此變得更加寬廣。」對作者而言,「想傳達的並非人要如何才能找到工作,而是人如何透過工作,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物》所有異業.都是名之為「我」的領域:專訪《山獸與雜魚》林敬峰

今(2024)年2月,林敬峰出版第一本書《山獸與雜魚》,依循「源」與「緣」,由山入海,歧出多條路徑。林敬峰大學主修劇場服裝設計,同時在山林、漁港間闖蕩。他做標本,也熱愛煮食烹飪,有外放的一面,也不乏深刻內向的自我反省。其他人談起每個項目都是異業,林敬峰卻將之視作帶狀發展,對他而言,「跨領域」這個形容從來不成立。他的笑容很自信:「用狂妄點的方式說,我,就是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