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
小豆

會寫些閱讀的筆記、實踐、想法等,以及各種事情的想法和思考,也有在經營方格子和Dcard

無用之人?對教育的思考《唐鳳的破框思考力》ep.2

《唐鳳的破框思考力》是由楊倩蓉進行採訪並撰寫,唐鳳親自口述的書。書中主要探討了唐鳳對學習、職業以及科技發展的看法。

以下抽取幾個書中提到的概念,並寫出我的心得

⬛無用和學習

唐鳳會說:「我們要培養小孩,成為無用之人。」“她所指的「無用」正是不要過早就用特定的用途來定義自己。不要「物化」學習者;人不是物,不應該把自己當做一個工具去學習技能。

“學生在學習一項事物時,不要把它當做用途而窄化了學習,就像學法律不只是要「成為有用的律師」,學醫學也不只是要「成為有用的醫師」而已。”

這點也讓我對於學習這件事情有更多思考,其實很多人在早期,對於未來職業的方向也都會有所變化,如果一開始就去定義說學什麼有用、什麼沒用,可能會限制為來來的發展

即使是一個職業,也同樣能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有些可以為自己職位帶來優勢,有些則為生活增添光彩,例如醫師如果掌握些心理學知識,可以與和與病人的溝通更順利;圖書館員了解科技知識,能更加瞭解如何以科技推廣圖書館館藏等;而了解網路社群和創作等知識,能在職業之外進行創作;瞭解幸和紓壓的知識,使人生更加幸福;或是用哲思去思考人生議題,這些能讓生命更多多采多姿,一個人本來就是多樣的,並非僅僅被視為一個工具

而我目前大學裡,也有接觸到一些課程,其實也讓我能不同領域視角去看學習一件事情,例如我有上過一堂課程是醫學院開的通識課,除了醫學知識外,有談到有關於人文哲思的議題,例如善終的問題,有時也會談及法律,就讓我們從不同視角看待這個議題,或是用現代醫學知識,去分析歷史上人物可能有什麼疾病,以及去分析歷史上疾病傳染的事件,也能為豐富這段歷史,或是提到音樂、藝術、書目療法等

而有些大學教授,以及科學或社科的作者,也會提出對於生命或是社會的一些思索,例如我有上過一些自然科通識課,有老師研究領域是生命科學,就會提出一些對於未來技術使用的看法;有些老師是醫師,表達出對於生命的關懷;有些作者,會提出對於未來的願景,點出世界有那些問題,並希望如何改善世界,或是對於AI提出一些使用的看法等

而目前很多學科,也會結合不同領域知識,例如心理學和經濟學結合為行為經濟學,可以用在商業或是政策傳播;而心理學結合生物演化,能了解過往環境中如何塑造人的大腦,而了解心理學知識,對於消費和做決策也能有所幫助;而幸福這個主題,也可以從很多面向探討,例如貢獻感、體內激素、冥想的作用、人生價值等,這些就包含醫學、心理學、哲學等領域。目前很多文章和書籍,也會將不同領域知識連結起來,使我們能夠更全面地理解這些學科

⬛興趣和課程

唐鳳認為,唯有協助孩子探索出自己的興趣,他才能逐步在學習中,對接社會的需求,然後進一步產生共同價值;有了共同價值,對社會才有親近性,不會成為反社會的人

例如將原來小學的勞作、音樂與美術等才藝課程的分科,全部融合變成「生活課程」,要求老師放下「教」的概念,跟學生相處就好,聆聽與觀察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鼓勵並支持學生勇於表達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而不是用分數來定義學生的好壞

讀到這段落時,其實我也有些感覺,還記得以前國小到高中時,美術課常常要畫畫和勞作,但真的每個學生都要會這些東西嗎?又或者是音樂課,真的每個人都要練習吹直笛嗎?還記得小時候有出過一個寒假作業,要為一個元宵燈籠著色,當時直接畫到崩潰;或是體育課的真的每個人都要打籃球、排球,羽球、桌球嗎?然後用籃球進幾顆、羽球打到哪個區域評分,讓大家很有壓力

畢竟我們平常主科目要準備考試,已經很有壓力了,在藝能課上,應該是個能夠較為輕鬆和隨興趣發展自己的空間,而不應該成為另一個加重大家負擔的課程

例如我在高中時,就有遇到幾位音樂老師,主要會讓我們聆聽不同風格和流派的音樂,以及欣賞音樂相關的作品和電影,了解背後文化和歷史,而不會再像國小和國中要大家吹直笛;而評分上有考試,但在考試前會先說好題目,範圍會限縮在小範圍,例如會播放哪幾首歌曲並寫出代號。這讓我們在愉悅氛圍中進行學習,緩解平常主科課業帶來的壓力,也讓大家有段比較好的回憶

另外書中提到的設選修課,讓大家自由選擇,我覺得也是很棒的做法,例如想學小提琴可以選小提琴演奏課、想學藝術發展史可以學藝術文化類的課、對寫音樂有可以修創作音樂的課;而體育可以依照興趣選擇運動項目,或選擇學習運動相關的知識

這樣大家也可以比較依照興趣學習,使自由程度能提高些,並緩解學習上的壓力。而是否要對這些科目評分?會不會因為分數減低藝能科學習興趣?這個問題也值得大家思考。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