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內之內與外之外:探訪游朝凱的《內景唐人街》

Openbook閱讀誌
·
·
IPFS
《內景唐人街》由台裔作家游朝凱(Charles Yu)以創新手法撰寫,他同時也是《西方極樂園》(Westworld)的編劇。如果說《瘋狂亞洲富豪》是以極度反差的形態打造富裕華裔上流階層的生活,《內景唐人街》就是以貼近市井小民的視角與戲謔筆法呈現唐人街華人社群的美國日常。本文邀請中研院歐美所特聘研究員單德興為讀者分析《內景唐人街》內容,討論華人在美國社會被視為模範弱勢族裔的形象管理與文化認同困境。
  

作者|單德興(學者、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舊金山唐人街出身的小說家伍慧明(Fae Myenne Ng)在成名作《骨》(Bone)中,透過女主角眼光看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領悟到觀光客來此,「不管看到什麼,不管如何近觀細看,我們內部的故事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

作家游朝凱(圖片提供:新經典文化)

台裔美國作家游朝凱(Charles Yu)的《內景唐人街》(Interior Chinatown)有意探索唐人街「內部的故事」(inside story),包括華埠內在環境與華人內心世界,無論形式與內容都有突破與創新之處,獲頒2020年美國國家圖書獎之小說獎。

《內景唐人街》最大的創意就是雖為長篇小說,卻採用劇本形貌的跨文類手法。全書分為7幕,始於「平凡亞裔男」,終於「外景唐人街」,書中有志於影劇界的唐人街華裔男子,無不期盼有機會由基層角色「東方路人」逐步往上爬,經「亞裔男屍」、「三等平凡亞裔男/送貨員」、「二等平凡亞裔男/服務生」、「首席平凡亞裔男」,幸運的話成為如傳奇人物李小龍般的「功夫明星」。女性則可以主角的母親為代表,她扮演過「閨秀」、「閨秀死屍」、「杏眼女孩」、「亞裔天仙」、「東方狐狸精」、「餐廳領檯員」、「年輕悍婦」、「年紀稍長的悍婦」、「亞裔老婦」。

此處的「平凡」,英文為generic,原指生物學的類屬,即通稱、總稱之意,以示沒有個性、缺乏特色、面目不清的同類。一如最近新冠肺炎疫情盛行,有些亞裔男女在美國不分青紅皂白遭到攻擊,就只因為是黃種人,而不管他們其實來自亞洲不同地區,有著不同歷史。

另一重大創意就是挪用「戲中戲」的技巧,角色出出入入,虛虛實實,甚至脫稿演出,多少營造出後設小說/戲劇的效果,連情節都有些撲朔迷離,甚至不乏自我解構的成分,既有奇特、大膽的趣味,也對讀者構成某種程度的挑戰與閱讀門檻。

作者獨具巧思,在全書7幕架構中,納入以唐人街金宮餐館為場景的警匪劇《黑與白》,主角為黑人瀟洒男警與白人美麗女警搭檔的懸案組,專門偵辦最棘手的刑案。

小說中的男主角「你」威利斯.吳是第二代台裔美國人。這種較少見的第二人稱敘事法,不似第一人稱的「我」那般主觀、權威,也不似第三人稱的「他」那般客觀、超拔,卻有如直面主角、敘事者、甚至讀者,令人難以閃躲。對姓氏與「你」(You)諧音的游朝凱而言,既暗含自我查詰與調侃,也直接叩問讀者,尤其亞裔美國讀者。此外,書中其他呈現方式,如穿插的劇本、場景以及英文原著特地採用打字機時代通行的字體,都強化了宛如閱讀戲劇的視覺效果。

就內容而言,主要描寫對象是唐人街華人社群,散房(無浴廁的單房公寓)裡住著來自大江南北和海外的底層人士,有37個姓氏,說著7種方言。這些男男女女經濟條件惡劣,不得不待在華埠這個自保之地,棲身於租金低廉的散房,天井中人聲鼎沸並晾曬著各式各樣衣物。這群漂泊離散自不同時代和地方的華人移民相濡以沫,懷抱著美國夢,力求衣食無虞,渴望出人頭地。然而即使在號稱「機會之地」和「應許之地」的美國,也未必人人有機會,夢想得到應許。與生俱來的黃皮膚所招致的刻板印象更是揮之不去的噩夢,在生活與職場中的「上空有一面無形天花板」。

紐約曼哈頓華埠(圖片來源:wikipedia)

儘管從1815年起華人移民美國已超過兩百年歷史,不少家族落地生根數代,依然被視為非我族類的外人、異形、過客,隨時可能有人要你滾回去。當有機會在戲裡軋上一角,即使曾是高材生,還是得放棄一口標準流利的美語,特意說著帶有腔調的英文,以符合觀眾心目中的華人形象。至於女性角色,則不脫東方主義式的異國想像與性別成見。

謙虛、勤勞、忍讓、沉默、低調等特質,成就了華人在美國社會中的模範弱勢族裔(model minority,指的是基於種族或宗教信仰的某個群體,其成員被認為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形象,卻也淪為「典型的弱勢」,在這個「民族大熔爐」裡始終格格不入,成為無法同化的他者(unassimilable other)。透過戲中戲《黑與白》中黑白分明的男女主角,更凸顯出黃種人的困境:

在黑白「雙元對立,反差清晰,素雅明朗」的美國社會裡,不適用此涇渭分明法則的黃皮膚亞裔位置何在?如何自我定位?是像父親/師父那般即使曾為風光的功夫大師,年老體衰後只能退化為「亞裔老漢」、「乾癟中國佬」,飾演「亞裔老廚子」或「亞裔老菸槍」龍套角色?還是像「師兄」般縱然功夫高強,卻選擇前往東岸名校攻讀法律,擔任校刊《哈佛法律評論》總編輯,再返鄉以專業知識、滔滔辯才及主流社會的邏輯,在法庭上為弱勢族人發聲辯護,有如「神話般的亞裔美國男人」?

亞裔在美國影視文化的風光形象多半為Sifu(師父)跟Ninja(忍者)(圖片來源:IGN)

抑或是,像「你」般哪怕一路辛苦,終於爬上眾所羨慕的「功夫明星」,風光一時,卻覺悟到自己太過「入戲」,以致被套牢,於是決心忠於自己,活在當下,逃離唐人街,依然有意無意間留下線索,讓追緝者得以循線緝捕到案,送上法庭?還是像其他底層人士繼續蝸居散房,艱苦度日,持循著面貌模糊的亞裔形象,做著不切實際的美國夢?

(圖片來源:IMDB)

除了科幻小說,游朝凱也寫劇本,包括擔任HBO影集《西方極樂園》(Westworld)的編劇。在第二本長篇小說《內景唐人街》中,他結合編劇的經驗和哥倫比亞大學法學博士的專業知識,戲中戲的手法使得小說人物的夢想及處境更具象化。

第六幕〈亞裔失蹤案〉中,法庭上法官、檢方、證人/黑白雙警、律師/師兄,以及身兼被告/證人、嫌犯/被害人的「你」之間的交互辯詰,唇槍舌劍,尤其是師兄的慷慨陳詞與「你」的自我表白,生動呈現美國華人的歷史與現況(包括族裔結構差別,以及深深內化的自卑感和自我矮化),將戲劇張力發揮得淋漓盡致。然而過程中不同角色不時出現的脫線言詞,又為緊張嚴肅的場景帶來喜劇笑料,甚而化為鬧劇,添加嘲諷與自我解構的色彩。最後「你」與師兄聯手大鬧法庭,拳打腳踢員警與雷霆小組,更是把故事推到高潮——直到槍聲響起。

此書另一特色是作者利用台裔背景,寫出不同於其他亞裔文學之作。隨著情節發展與倒敘,讀者發現原來「你」的父親吳明晨來自台中、母親桃樂蒂來自台北。父親在「歷史劇」中的角色是「威權體制下的苦兒」,1947年二二八事件時才7歲,目睹其父罹難,家產遭奪,之後離開戒嚴時期白色恐怖下的台灣,遠赴美國求學,因緣際會,或者該說時運不濟,落腳於舊金山唐人街。

「旅美大時代」的兩顆螺絲釘相識於金宮中式餐館,年輕英俊的吳明晨的角色是「亞裔男/服務生」,桃樂蒂的角色是「亞裔美女領檯員」,同為「打拚中的移民」,婚後生下「平凡亞裔兒童」的你。你則自幼嚮往成為功夫明星,力求在影劇界發展,因為拍攝《黑與白》結識有四分之一華人血統的凱倫.李(祖父是台中人),「會曉講台灣話」,甚至說得比你還溜。

你原先自慚形穢,不知美麗的凱倫為何對自己有好感。兩人戀愛,結婚,生下女兒菲比(Phoebe),各自在演藝界發展,後因意見不合離異。這些家族歷史以小說和劇本的方式呈現,虛實之間多少令人感到不易分辨。然而其中的台裔美國人歷史則不容置疑,成為本書特色,對台灣讀者別具意義。

譯者宋瑛堂的譯筆流暢,用字活潑,不避俚俗,有時還自創新詞,以期在譯文中複製出原文的對等效應(equivalent effect)。幾處譯註適時發揮說明作用。典型的例子就是白人女警在調查亞裔男屍命案時,用上Wong guy 一詞。譯者譯為「王殺無辜」,並加註說明原文其實是Wrong guy(殺錯對象,即妄殺無辜)的「諧音老哏,既可揶揄移民發音不標準,又能亂加一個華裔的姓」。這種翻譯可遇而不可求,必須對原文有深切的掌握,對譯文有靈活的巧思,否則很可能當面不識,或者知「譯」行難,不知如何下筆,遑論達到對等效應。

從亞裔或華裔美國文學與影劇的脈絡來看,此書又可視為致敬之作。游朝凱在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主修分子與細胞生物學、輔修創意寫作,必然對就讀該校的兩位亞裔美國文學代表作家湯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和趙健秀(Frank Chin)耳熟能詳(湯更曾在該校講授創意寫作)。

趙健秀(左)與湯婷婷(圖片來源:wikipedia)

第六幕前後的呈堂證供,直接條列美國歷史上歧視華人的年代與事件,手法與湯婷婷小說《中國佬》(China Men,又譯《金山勇士》)的〈法律〉(The Laws)一章如出一轍,並與該幕中間引述的1854年加州最高法院判決,構成全書高潮的法庭一幕的頭、中、尾,史跡斑斑,白紙黑字,無容抵賴。

書中對功夫明星的推崇與嚮往,則讓人聯想到趙健秀所欲建構的亞裔美國文學英雄傳統,只不過趙健秀的英雄形象來自《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等中國古典小說(尤其是忠肝義膽的關公),而《內景唐人街》中的英雄則是影藝世界、通俗文化中打抱不平、扶弱抑強的傳奇人物李小龍。至於第六幕取名「亞裔失蹤案」(The Case of the Missing Asian),可能指涉《喜福會》導演王穎早年成名作《老陳失蹤了》(Chan Is Missing,又譯《尋人》),不僅是單純的人物失蹤,並且涉及移民、語言、文化、適應、歧視、邊緣化、自我迷失、社會認同等議題。

李小龍(圖片來源:@Brucelee4Kjp)

游朝凱曾就讀柏克萊,必然熟悉搭乘地鐵即可抵達的舊金山唐人街。撰寫此書時除了運用親身的觀察、體驗,也借助舊金山文史工作者胡垣坤(Philip P. Choy)、港裔美國作家徐靈鳳(Bonnie Tsui)、加拿大裔美國社會學家高夫曼(Erving Goffman)的資料與論述,穿插的三人「題辭」與人物、背景、情節、戲劇相互印證。

胡垣坤身為建築師與歷史學家,《舊金山唐人街:歷史與建築導覽》(San Francisco Chinatown: A Guide to Its History and Architecture)提供了對土生土長之地的第一本「圈內人的導覽」。根據他的說法,「唐人街如鳳凰浴火重生,從灰燼中振翅再起,門面煥然一新,構想來自一名ABC,由白人建築師團隊打造,狀似舞台佈景裡的中國,虛幻不實。」

徐靈鳳的《美國唐人街:五個社區的庶民史》(Bonnie Tsui, American Chinatown: A People’s History of Five Neighborhoods)綜論五處唐人街:舊金山(最老)、紐約(最大)、洛杉磯(好萊塢標幟)、夏威夷(交會)、拉斯維加斯(最新)。全書伊始便引述她的說法:「電影中若需要異國風情的場景……就以唐人街呈現,也可代表世界各地的華埠。即便到現在,唐人街仍被用來泛指地點不明的亞洲市街。」而唐人街內則是另一片天地,非有內行人指引,外人實難窺其堂奧。

另一個與唐人街並無直接關係、卻有關鍵作用的,就是書末提到「會一讀再讀,讀到讀不動為止」的高夫曼之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此書1956年初版,1959年增訂,爾後一直重印,為社會學經典之作。該書擷取「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的看法,主張以戲劇和表演的觀點來看待生活中的人際互動、自我呈現與角色扮演,依據不同的對象與環境進行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避免自己和他人的尷尬,但有時難免入戲太深,難以自拔。

《內景唐人街》中引述他的說法:「表演者時有走火入魔之虞,假戲真做,誤以為其苦心營造的現實才是獨一無二的現實。在這情況下,我們意識到,表演者儼然化身為自己的觀眾,成了同一場戲中的表演者兼觀察者。」這些觀點顯見於「師兄」的法庭辯詞:「身為華裔,向來是一種建構,表演著特色、儀態、文化,散發異族情懷……我們動腦筋理解節目怎麼演,在劇中找位子占……動腦筋理解自己能說什麼。更重要的是,盡量不要引眾怒,萬萬不得。觀察著主流,理解他們拿什麼虛構的故事自欺,在故事裡找個小角色扮演。演得討喜、親和,演他們想看的角色。」

2022熱門電影《媽的多重宇宙》部分橋段以戲謔方式呈現好萊塢對華裔的刻版印象(圖片來源:IMDB)

若高夫曼論述的是「社會生活的戲劇式模式」(the dramaturgical model of social life),游朝凱則是將此論述加以小說化/戲劇化,落實於文學創作,並以舊金山唐人街為其內景與外景,出現在前台的人物為「表我」(表演/表面的自我),必須扮演觀眾期待的角色,後台的人物為「裡我」(裡面的自我),能以本色示人(表我、裡我二詞來自孫中興)。

《內景唐人街》透過戲中戲凸顯表我與裡我的特徵。書中人物為了在美國社會和影劇界生存發展,必須扭曲自己,躲進角色,以符合美國社會對亞裔的刻板印象。而在日常生活中處於後台的人物則保有各自的自我。值得一提的是,凱倫之所以被「你」吸引,正是因為「你」在後台的真實表現,而非前台的表我。至於此書的戲劇化呈現,究竟是揭穿、顛覆了這種自我扭曲的現象,還是強化了這種自我東方化(self-orientalization)的形象,抑或兼而有之,一如書中提到的個人與體制之間的關係,都有待仔細尋思。

書名為「內景唐人街」,最後一幕為「外景唐人街」,足見作者對於內外之重視。就「內」、甚至「內之內」而言,此書呈現的「內」,既在號稱自由民主平等的美國之內,也在吸引不同世代華人前往淘金的加州之內,更在以「舊金山」為名的這座城市內的華人聚落唐人街內部,刻畫來自不同年代與地區的華人移民,居民之間的內在關係,以及各人內心的冀盼、夢想與挫折、恐懼。

再就「外」、甚至「外之外」而言,這些華人來自不同背景,懷抱各式憧憬,經由不同管道離鄉背井,漂泊流離到美國,以為終於找到可以安身立命的夢土。萬萬沒想到卻因為膚色、經濟、政治、法律、社會等多重因素(膚色是外表最顯而易見的),被視為非我族類的異己、外人、邊緣人,不僅被阻隔於白人主流社會之外,也因法令與歷史之故,地位「比黑人低一等,卻和也低一等的黑人有所差別」(套用「師兄」的法庭辯詞),而遭到被白人拒斥在外的黑人社群所排擠。

2021疫情導致攻擊亞裔事件頻傳,人們發起stop asian hate遊行(圖片來源:wikipedia)

這種現象不僅在兩百多年的美國華人移民史上屢見不鮮,晚近新冠疫情爆發,攻擊亞裔者很多為黑人更是明顯例證。甚至來自中國廣東的「老僑」,基於歷史、政治、經濟等因素,有時也不免對晚到的台裔美國人見外。相較於過去,現行美國法律雖不再有類似以往的排外條文,但人們內心的成見與歧視依然根深柢固,難以根除。

身為台裔/華裔/亞裔第二代,游朝凱深切體會在美國的黃種人這種既置身其內、又被排拒在外的處境,不僅透過不同類型創作來面對──《內景唐人街》是最直接面對之作──並與基金會合作成立創意寫作獎(Betty L. Yu and Jin C. Yu Creative Writing Prizes)紀念父母,鼓勵台裔高中生與大學生投稿,或撰寫有關台裔美國經驗的作品。希望藉由文學創作積極介入,消弭內外之分,讓眾生平等、真正自由博愛的美好國度早日降臨。●

  

內景唐人街
Interior Chinatown

作者:游朝凱(Charles Yu)
譯者:宋瑛堂
出版:新經典傳播

作者簡介:游朝凱

榮獲美國國家書卷獎之前發表過三本書《三流超級英雄》(Third Class Superhero)、《時光機器與消失的父親》(How to Live Safely in a Science Fictional Universe)和《請,謝謝,對不起》(Sorry Please Thank You),也曾以HBO影集《西方極樂園》(Westworld)兩度獲得美國編劇工會獎(Writers Guild of America Awards)提名,FX和AMC頻道也推出過他撰寫劇本的影集。游朝凱的小說和散文散見於《紐約客》、《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華爾街日報》、《Wired》等刊物。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