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編輯室|我們都只是 Next to normal|實編E

SAMPLE
·
·
IPFS
·
在劇中,Diana 總是神經兮兮和歇斯底里的;而其丈夫一直想透過不同的治療使太太回復「正常」。但走不出痛苦是錯的嗎?如 Diana 所説:「根據心理醫生的指南,持續超過四個月的悲痛是病態的,需要接受治療……我永遠地失去了我的孩子,你卻只允許我難過四個月。」我們不能代入感受到她失去了兒子有多痛苦;而兒子不僅代表了她的悲痛,還是她長久以來的壓抑,是不能逃避的過去,也是她從未選擇的美好想象。

原文刊載於Sample雜誌IG


最近看到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在 Disney+ 上架了(但我沒有看),勾起了一些我對於音樂劇的回憶。作為一個業餘音樂劇愛好者,私心在這裡分享一套我喜歡的劇目《Next to normal》。

這是一個精神病患者與其家人掙扎生存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十六年前因喪子而患上了精神病的母親 Diana,因病出現了兒子還存在的幻覺;丈夫Dan則一直盡力照顧她,帶她看心理醫生提醒她吃藥,希望妻子有一天能康復,家庭能回歸正常的生活。

後來 Diana 受幻覺中的兒子慫恿,在家自殘,Dan 帶她去做了電療,Diana 卻因此喪失了大部分記憶,包括兒子已過世的事實。斷絕了悲痛的回憶,Diana 不再受情緒的困擾,日子似乎在好起來。但記憶還是留下了可尋的痕跡,兒子再次出現在她眼前, Diana還是記起來了。而最終她也選擇離開了家庭。

在劇中,Diana 總是神經兮兮和歇斯底里的;而其丈夫一直想透過不同的治療使太太回復「正常」。但走不出痛苦是錯的嗎?如 Diana 所説:「根據心理醫生的指南,持續超過四個月的悲痛是病態的,需要接受治療……我永遠地失去了我的孩子,你卻只允許我難過四個月。」我們不能代入感受到她失去了兒子有多痛苦;而兒子不僅代表了她的悲痛,還是她長久以來的壓抑,是不能逃避的過去,也是她從未選擇的美好想象。她沈澱於巨大的悲痛之中,卻被其他人認定是「病態」、「不正常」。 丈夫試圖以電療治療 Diana 的「病」,而Diana痛苦地唱著她受不了吃藥和電療的痛楚。若使人趨向正常的方式是受折磨,這個舉動本身也是正常的嗎?到底何種狀態才能被稱之爲正常?

「瘋人或非理性者的存在,是促進社會穩定的必要條件。我們對自身所創造『理性文明』的肯定,端賴於排除那些『非理性』的人或事於社會之外,使其有別於我們。」或以傅柯的論點來說,瘋子似是正常的對立面,所謂的正常也不過是透過排除「非理性」的群體而界定出來的。可若撇除用其他群體來區分正常與否的方式,我們還能從何探知何為正常呢?

Dan 只是想把 Diana 嵌進社會對正常行為的期待中;而我們也不過是在刻板而統一,規訓下生出來的「正常」中掙扎定型。

或許真正的正常從來不存在,我們所面對的每一個時刻,都只是在向想像的所謂「正常」靠近的 Next to normal 罷了。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Sample樣本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literature #graphicdesign #hongkongart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SAMPLE❛ 如果可以這樣做雜誌 ❜ http://linktr.ee/samplemaghk
  • Author
  • More

#HOME|家在何處?

為何遊戲需要筆記?

不會腐爛的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