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cheWu
WencheWu

前國際新聞編譯,韓劇、書籍成癮人士。 每週分享讀書心得,偶爾介紹韓國文化。

【閱讀筆記】實際到過南洋、當過台籍日本兵 才能寫出的傑作—《獵女犯》

《獵女犯》是由已故台籍日本兵、笠詩社創始人之一的陳千武,親身經歷戰爭後,所寫下的故事,也因為他曾共享了那段少有人能訴說的生命記憶,讓這本戰爭文學在台灣眾多相關著作當中,顯得格外珍貴。

如果你真的是福佬人,那為什麼要當他們的兵?能不能救我,放我回家?

包含台籍日本兵、慰安婦等,近年來關於國民黨遷台前的歷史探究,就像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大量的著作都是希望能夠在少數倖存的人們凋零之前,留下一點紀錄,供後人窺探那段場久以來被塵封的歷史。《獵女犯》是由已故台籍日本兵、笠詩社創始人之一的陳千武,親身經歷戰爭後,所寫下的故事,也因為他曾共享了那段少有人能訴說的生命記憶,讓這本戰爭文學在台灣眾多相關著作當中,顯得格外珍貴。

「被志願」皇軍的南洋親身經歷

《獵女犯》主角林逸平,是在日本東亞共榮圈的野心下,「被志願」入伍成為皇軍一員的台灣志願兵,在總共17個章節所構成的故事中,讀者將隨著他的腳步,登上輸送船,在槍林彈雨中踏進南洋島嶼、在當地進行殖民,並且在日本宣佈投降後,成為幫助印尼獨立軍從帝國主義手中奪回家園的推手,並在1946年回到台灣。

包含在皇民化的口號下依舊不平等的待遇、前線軍隊在缺乏異性陪伴下只能夠互相撫慰,還有對當地民族的壓迫,儘管這些內容並不是沒有人寫過,但或許是因為作者曾親眼見證,讓這些場景透過他的文字變得更加歷歷在目;同樣也因為這樣特殊的經驗,讓小說中原本應該帶有的虛構色彩,增加了不少可信度。

書中的主角林逸平,或許可說是陳千武在經歷戰爭、失語(因為國民黨來台後的語言政策)後,對於自己這段經歷的自我投射;從書中把林逸平塑造成相對「正派」的寫法,或許可以看作是他對自己在當時行事表現的肯定,或者至少林逸平是陳千武希望自己在當時,能夠盡量接近的「完人」。然而,就算是這樣的存在,處於台灣人混雜著被殖民與殖民的身份、在戰後面臨中國、日本、台灣認同彼此碰撞的時刻,也不免會陷入迷惘。

藉由寫小說 找回遺落在南洋的自己

除了在南洋作戰的經驗,《獵女犯》也是陳千武在經歷失語,並且在成年後又重新學習「祖國語言」完成的著作,在這樣的前提下,書中可見有些不通順的詞句,也將帶給讀者更深層的感觸。

在新版序中,北教大助理教授陳允元形容陳千武在戰爭中,將自己的死埋設在南洋,只有半個自己活著回來,而小說本身則是他追尋遺失的半個自我的過程。對於台灣讀者而言,閱讀《獵女犯》同樣也是一段追尋遺失記憶的過程,它的誕生也將補足那段長久以來,被威權政府忽視、埋藏在東南亞的台灣民族記憶。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