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手媽咪婷婷
射手媽咪婷婷

射手座,全職媽咪/斜槓寫作者/新性感雜誌共同創辦人 喜愛音樂、電影,更熱愛閱讀,資訊焦慮症患者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3298701145 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5d4b0ef1fd89780001fc7e91

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

我只能說,寫這本書的李佳燕醫師非常有勇氣,而出版這本書的出版社也值得嘉許!
圖片來源:金石堂

當我興致勃勃地告訴朋友關於這本新書的出版訊息時,朋友淡淡地告訴我:「要讓過動兒被欣賞很難吧?」為何朋友會抱持著不甚樂觀的角度來評論呢?因為她自己也有一個被診斷為輕微注意力不足的孩子,她完全能理解做家長的身心疲累,當自己都有感於教養的困難時,怎麼敢奢望外人能以欣賞的眼光看待過動兒呢?

我們都知道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但卻不能接受孩子不遵守大人設下的安靜按鈕,我們彷彿是在訓練孩子成為社會產物下的機器人,依循著既定的步驟做相同的事,若有一個孩子脫了序,我們就猶如驚弓之鳥般感到恐懼,並且試圖讓他步入「正軌」,而忽略了每個人的存在都是獨一無二的。

當我得知李佳燕醫師出版《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這本新書,腦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是太有勇氣,相信很少有醫師願意以如此懇切的態度去直指對過動兒診斷的輕率,以及點出該看診的應該是大人而非孩子,光是站在孩子的立場發出不平之鳴,就足夠令人肅然起敬。

身為一個高敏兒的母親,我非常能體會被催促帶去看醫生評估的心情,明明翻遍了國內外許多書籍,也請教過專業的小兒科醫生,都可以證明高敏感只是一種「先天特質」,但仍舊被許多人認為是「疾病」應該去就醫。就拿前陣子孩子腸胃不舒服為例,當時醫生表示要孩子做超音波檢查,孩子因為恐懼而當場爆哭,沒想到站在一旁的護理師隨即用嫌惡的眼神告訴我:「這個要帶去看兒童心智科,以後一定會拒學。

我事後回家思考了護理師的這番話,簡直感到不可思議,竟然堂堂有護理師在醫師面前擅自對病患家屬作出明確診斷,而且把孩子對於陌生儀器檢測的恐懼感連結到「拒學」,完全是沒有邏輯的妄自揣測,事後還跟孩子說:「因為你不配合,所以沒有貼紙。」

在大人的眼中,孩子只要順服大人所設下的規則才是「正常」的,否則就有可能以後變成社會的害蟲,我總認為這樣的思維不僅代表著威權,也同時充滿惡意。日本小說家村田沙耶香的作品總是在探討所謂的「正常」與「不正常」,也在作品中預告了過往的「不正常」在未來都可能變為「正常」,所謂的「正常」或「不正常」的標準是取決於多數人的價值觀,而不被多數人認同的特質與行為就必須被「強制矯正」嗎?有沒有另一種選擇可以讓所有人適得其所呢?

一個孩子的行為背後不見得只有一個原因,很多時候是多重因素所造成,甚至是父母及老師的教養態度所導致,但我們總是把問題的根源直指孩子,只想把孩子的表面行為「矯正」,而吝於給孩子成長發展所需要的時間與空間,很認同李佳燕醫師在書中的一席話:「孩子喪失自信心的過程,會發現關鍵不在孩子自身,而是周遭大人營造的氛圍。」

李佳燕醫師在書中藉由許多正反的案例來向讀者闡述一個孩子是否被視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很大原因在於「大人看待孩子的角度」。也在書中提及當換了一個老師或醫生,原本有病都變成沒病,我想就在於大人是否抱持著較為接納包容並尊重個體差異的同理心吧!

當然,這本書絕非倡議堅決不用藥,也不是非得要把所有確診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從這個疾病中解放,而是呼籲所有大人們是否能先不以有色眼光去評斷孩子,而是認真花時間去陪伴並傾聽孩子的心聲,並且用正確的教養方法去引導孩子,最重要的是耐心等候孩子散發屬於他們獨特的光芒。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婷駐妳心人生相談室

射手媽咪婷婷

許多朋友們都說跟婷婷聊天很有療癒效果,不是因為我多會安慰人也不是我有什麼特殊的技巧,大概是我擁有異於常人的樂觀,總是能讓原本抱有煩惱的人瞬間感到豁然開朗,歡迎大家把問題發送給我,我將會在這裡以匿名的方式回覆,若是沒有特別的來信,我就會以分享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經驗與觀點為主,目前圍爐文章預設為全部公開,有必要會手動設定限時上鎖。 點以下聯絡我: https://t.me/tingting1123

01.2k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