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

@justin_c

真正的由治及興:被遺忘的中華民國繁榮史

剖析了中共如何通過官方歷史敘述,選擇性地隱瞞上海租界和日治台灣時期的繁榮真相,以維護其政治合法性和國家統一的形象。文章揭示了這種歷史描述的片面性,並探討了這種策略如何影響公眾對歷史的全面理解,以及對國家自信和前進的長期影響。通過辛辣而反諷的筆調,文章呼籲對過去更加均衡和深入的理解,挑戰官方敘述,並促進一個更開放和多元的歷史討論文化。

體視角下的以色列與哈馬斯衝突:雙方敘事的較量

在持續的以色列與哈馬斯衝突中,不同媒體的報導呈現出明顯的差異。一些媒體如**Israel Hayom** 和 **The Times of Israel** 重點報導哈馬斯在民間結構,特別是醫院內的軍事部署。而如 **Al Jazeera** 則更集中於衝突對巴勒斯坦平民的影響。這些報導方式揭示了各自不同的觀點和敘事策略,影響了國際對衝突的理解和看法。

當七宗「罪」變成七件「成就」:「狗熊」特朗普vs「英雄」拜登

剖析了在特朗普與拜登兩個不同政府時期,相似政策如何因政治立場的不同而受到截然不同的公眾與媒體反應。從疫情防控的旅行禁令到對外貿易政策的不一致評價,這些案例顯示了政治認同如何塑造我們對政策的看法,進一步反映了媒體如何根據政治氛圍選擇性地報導事件,以及社交媒體如何加劇了這種偏見的分裂。文章透過辛辣且具有反諷的文風,呈現了政治舞台上的雙重標準和真相的相對性。

當真相變成「喝茶」的借口 —— CBS新時代特色「新聞自由」

批評了CBS在處理其資深調查記者Catherine Herridge的事件上所表現出的言論自由的雙重標準。文章指出,雖然CBS公開宣稱支持言論自由,卻在Herridge準備揭露重磅新聞時解雇了她,並沒收了她的工作文件。此外,文章使用「喝茶」這一隱喻來描述CBS如何將異見聲音壓制在黑暗中,暗示這與某些極權政府的做法無異。最後,作者呼籲公眾警醒,保衛新聞自由,並支持PRESS法案。

你們都欺負我一個弱女子:DEI在美國航空業的最新「貢獻」

探討了DEI(多元、公平與包容)在職業操守中可能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在航空業的一起具體事件中。一名女機長在飛機起飛前公開談論個人離婚和政治看法,導致乘客不安,並引發了對專業標準與身份政治間緊張的社會討論。文章分析了如何在追求多元包容的同時,保持職業操守的重要性,並批判了濫用DEI原則作為逃避專業責任的盾牌的情況。

美國中東政策:高瞻遠矚還是自我矛盾的「贏兩次」

探討美國的外交政策,特別是在對待中東地區的雙重策略上。文章以一種辛辣的反諷口吻,評析美國如何一手支持以色列,同時又解除對伊朗石油出口的禁令,間接資助其敵人。這種看似自相矛盾的政策不僅讓美國納稅人感到困惑,也讓他們承擔了巨大的經濟壓力。文章進一步探討了這種政策如何影響美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和策略,並呼籲政府考慮其長遠的全球和國內福祉,而非僅僅追求短期的戰略利益。

在國會聽證會上,議員們的技術無知成為熱門話題

在最近的TikTok CEO周受資國會聽證會上,一些美國議員因提出了技術知識顯然匱乏的問題而成為網絡笑料。議員的問題範圍從誤解基本的Wi-Fi使用到對社交媒體工作原理的錯誤理解,這些都揭示了一個更大問題:技術無知在決策層的普遍存在。這不僅影響了聽證會的質量,也損害了公眾對政治過程的信任。

從可靠新聞到「應變反駁隊」:NPR等主流媒體的「進步」

主流媒體,特別是像公共廣播網(NPR)這樣的機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本文通過分析Uri Berliner的深刻反思,以及各種來自Pew Research Center、Ad Fontes Media的數據,揭示了NPR及其同行在報導重大事件時所犯下的錯誤和偏見。文章探討了這些媒體機構如何逐漸從中立的新聞報導者轉變為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傳聲筒,並評估了這種轉變對公眾信任的影響。

溫尼伯實驗室醜聞:杜魯多政府同中共的親密合作

探討了溫尼伯國家微生物實驗室兩名科學家被解僱的事件,凸顯出加拿大政府在處理與中共合作方面的疏忽和矛盾。衛生部長馬克·荷蘭對於實驗室安全漏洞的回應,以及對於美國對中國軍方生物武器能力的警告的忽視,透露出政府高層在重要問題上的回避和含糊其辭。此外,加拿大政府拒絕向加中關係特別委員會提供未經刪減的文件,反映出對公眾透明度的缺乏。

奧克蘭為何沒有「由亂及治」

探討了美國加州奧克蘭市近年來犯罪率飆升的現象。透過尖銳的反諷和詳實的數據,文章揭示了政治正確、警察資金削減、槍支濫用及社會經濟因素如何共同編織成這座城市治安惡化的錯綜複雜網絡。文章不僅僅是對奧克蘭治安狀況的一次揭露,更是對當前社會政治氛圍的深刻反思。

言論自由新疆界:蘇格蘭「止暴制亂」與羅琳的「攻擊性語言」

探討了蘇格蘭的新「仇恨犯罪法」對言論自由的影響。文章評論了該法律可能被濫用以壓迫特定群體的風險,特別是針對性別和言論自由的討論。借用J.K.羅琳在社交媒體上的諷刺言論作為例子,文章揭示了當代西方在維護多元包容性和保護少數群體權益的同時,可能無意中侵犯其他群體權利的矛盾。文章最終指出,這種狀況反映了一種文化自我審查的趨勢,並暗示這可能導致更廣泛的社會和文化問題。

碳稅:救地球還是打荷包?

探討加拿大碳稅政策的影響。文章借用亞伯達省長Danielle Smith的數據和立場,指出碳稅對家庭經濟的沉重負擔,並質疑政府在碳減排政策設計上的合理性。同時,文章以幽默的方式揭露了一些人對碳稅所持有的樂觀態度,強調了在追求環保目標時對經濟影響的考量。最後,通過指出亞伯達省在沒有碳稅的情況下達成減排目標的事例,挑戰了碳稅作為唯一解決方案的觀點。

在紐約地鐵部署國民警衛隊是否搞錯了什麼

探討了紐約州長凱西·霍楚部署國民警衛隊士兵到紐紨市地鐵的決定,這一舉措在治安和公共自由間畫下了一道新的界限。文章通過指出犯罪率的激增、社會服務的缺乏以及貧富差距的擴大,來揭示政策失敗和社會問題的複雜性。透過輕鬆但尖銳的筆觸,本文旨在揭露紐約市在面對挑戰時所采取的非傳統和極端措施,以及這對城市的民主和自由價值觀的影響。

古巴:自由天堂的另一種面貌

揭露了古巴當前政治和社會危機的另一面。文章以獨特的視角探討了古巴人民在面對嚴重的生活挑戰、如電力和食品短缺時的反應,並批評古巴政府對抗議活動的高壓處理手法,包括斷網、限制媒體自由和污名化示威者。此外,文章也反思了古巴經驗對西方社會主義傾向的警示意義,強調真正自由與基本人權的重要性。

拯救地球的豪華旅行團 - COP28回顧

探討了COP28的真實面貌。文章揭露了這場聲稱拯救地球的國際會議背後的諷刺現實:一方面,代表們在奢華的設施中討論減排;另一方面,他們的行為本身卻對環境造成影響。這不僅反映了政治和經濟利益在環境行動中的角色,也凸顯了人性中的矛盾和自利。文章以幽默而尖銳的方式,質疑了國際會議的實際效用,暗示了更深層次的社會和政治問題。

香港:自由的新天堂

評論了香港立法會一致通過新國家安全法的事件。文章首先讚揚立法會的高效率和北京對香港的關懷,然後以一種諷刺的方式詳細描述了法律的嚴謹性和其對自由的限制。接著,文章批評了國際社會的反應,尤其是聯合國和西方國家對此事件的立場,最後以對香港未來的諷刺展望結束。

誰能打破YouTube的演算法魔咒

探討了YouTube創作者所面臨的現實挑戰。文章揭示了YouTube豐厚收入的迷人幻象,同時揭露了創作者在持續增長的競爭、演算法的壓力和收入不穩定性中的掙扎。文章通過對創作者的高收入預期和實際所承受的艱辛進行對比,揭示了進入這個平台的誘惑和其中隱藏的困難。

AI的「覺醒」:一個自由世界的黑色幽默

探討了AI的偏見問題,諷刺地描述了無論是自由世界的「過度覺醒」還是極權主義的言論控制,AI都只是反映出人類自身的極端意識形態。文章指出,無論是Meta的楊立昆教授還是馬斯克推出的Grok,他們都揭示了一個事實:AI的行為和偏見反映了其創造者和訓練資料的偏見。最終,作者呼籲我們反思,真正需要「覺醒」的或許不是AI,而是我們自己,因為AI只是我們思想和偏見的延伸。

公正的化身:從波音到白宮,一部現實版「正義聯盟」的誕生

探討了美國司法系統在處理不同案件時所呈現的矛盾態度。文章通過設想一個平行宇宙的敘述方式,深入分析了波音公司前員工約翰·巴尼特在提供關鍵證詞後不久的神秘死亡案,以及司法部對前總統特朗普的密集調查。文章揭示了在政治與法律之間的模糊界線下,司法系統如何在大型企業案件和政治高層案件中展現出不同的反應,並質疑了這種做法對公正原則的影響。

為何美國沒有「完善」200多年前的選舉人票制度

本文探討了美國選舉人票制度的歷史背景、優缺點以及潛在的改革方向。透過輕鬆貼地的口吻,文章分析了這一制度如何在權力平衡和民主原則之間進行微妙舞蹈。探討了選舉人票制度作為風險管理工具的角色,以及它在保護小州利益、避免政治極端化方面的功能。文章也考量了直接民主選舉和比例分配選舉人票等改革建議,強調任何改革都需經過深思熟慮的討論和廣泛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