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profileCover/5aa7b424-bb90-4565-ad12-60637c9ed0ad.jpeg/public)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avatar/cc8775ee-1f87-4485-9e2b-6e38cec2e4da.jpeg/public)
董啟章
成為彼此的菩薩
《菩薩18 / Bodhisattva 18》中英雙語圖文書已經出版,收錄十八篇以「菩薩」為主題的短篇故事。所謂的「菩薩」不是指特定的神靈,而是「無常」、「無我」和「因緣和合」的現象。這些現象可以是冰、火、花、木、泥、風、沙、光、影⋯⋯,也可以是人的肉身。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cover/3e676234-19f3-4ac5-a801-ed38a650b7bb.jpeg/public)
肉身有盡,靈魂不滅:紙本書與NFT書
接續上個月重新以NFT形式出版舊作《心》,這個月我又推出了全新的創作對話集《自作集 Autofiction》NFT書。這是一本從設計、排版、製作和上架銷售,全部百分之一百作者自己包辦的「數位手作書」,實現了完全出版自主。為甚麼我堅持用NFT出版?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cover/c2e5a645-3f94-45d6-bad9-fe3d047ab42a.jpeg/public)
小說的復仇
《石像的復仇》是台灣小說新人羔子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台灣文學第一部 NFT 書。我通過網上發表平台接觸到羔子的小說連載,被吸引住一路讀下去,驚奇不絕。新人出書並不容易,羔子最後決定勇敢嘗試 NFT 書這種新形式。以下是我為這部小說寫的推薦序。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cover/81d27a1a-095a-413d-890c-69d47c4f254c.jpeg/public)
心病還需心藥醫,心病心藥本不二
2016 年《心》首次由聯經出版,是我經歷了三年嚴重焦慮症,放棄了自然史三部曲續作之後,改變方向的第一部小說。表面上,這是一部私小說,但我希望藉著寫小說,去把那頑固的「私」解構,直面「心」的本相。2024年,我重新校訂《心》,以 NFT 書形式再次推出。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cover/2b6894f9-6d9a-4c93-bbed-b183aff8ea8b.jpeg/public)
睡房文學?Why not?
在睡房裡寫作,由來已久,一點不出奇,但在睡房裡完成整個出版流程,以個人網站、個人電子報、Web3 發表平台和 NFT 出版,來整合作品發布方式,卻是現在才能實現的事情。正如流行音樂有 Bedroom Pop,為甚麼不能有 Bedroom Literature?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cover/354b5189-6e76-4663-8915-1931740ca6e5.jpeg/public)
不是要取代誰,而是要一齊贏
推動自主出版,並不是要排除既有的出版單位和工作者,推動NFT書,也不是要取代紙本書。新出版技術可以怎樣為作者賦能,作者又可以怎樣和傳統出版業者合作,還是一件有待實驗的事情。無論如何,最終的目的是創造對等的共贏局面。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cover/0c6f1c8f-8dc2-4a0f-85cd-05ddbf15ab6c.jpeg/public)
完全自主出版,已經起步!
籌備多時的《心》及《石像的復仇》NFT 書,已經於1月15日正式開售。這是繼去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之後,我再次嘗試 NFT 出版。除了我自己的《心》再版,還特別推介台灣小說新人羔子的《石像的復仇》。我深信自主出版形式,會為未來的創作者帶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性。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cover/fdbf0a60-e41a-43e4-af86-e7b73a8b0755.jpeg/public)
未完成的完成:大江健三郎的《晚年樣式集》
「晚期風格」不是指狹義的年齡上的分期,也不是指成熟、洗練、安祥、和諧、圓滿、昇華、超越等,這些通常在晚期達至的藝術境界。相反,具有「晚期風格」的創作者,最經常展現出的是下面的特質:不完整和非延續性;內在衝突與張力;疏離、異化和自我放逐;面對死亡的憤懣、對過去的拆解和重整;艱深、拒…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cover/08a9a54c-47b3-4817-9872-4a4fc08c7fa9.jpeg/public)
冰菩薩
「菩薩系列短篇」之一。配以梁偉恩的插畫。「冰菩薩有著女子的婀娜身姿,頭戴菩薩冠,身穿菩薩裙,肌膚半雪白半透明,修長的手腳似舞非舞,似動非動。肩上一朵含苞的冰蓮花,指尖一朵盛開的冰蓮花,腰際一朵凋謝的冰蓮花。那不就是夢中在白浪裡浮沉的冰菩薩嗎?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cover/d48bd3c7-9cee-497f-be3e-edc4f693bbe9.jpeg/public)
早期與晚期——少年心與老年眼
鍾玲玲和鍾曉陽的合著《雲雀與夜鶯》與廖偉棠的《有托邦索隱》,除了都是香港作家的最新散文集,似乎沒有可比的地方。就題材和風格而言,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就散文的形態而言,幾乎可以說是完全相反。但是,也許正是這個相反,令兩本書產生了可比之處,甚至是更深層的連結。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cover/e0172a97-be2c-4a89-9d07-16dc6bdb3e95.jpeg/public)
完全意義的自由
這是大江健三郎系列第四篇。大家可能會疑問,為甚麼一直在寫大江健三郎呢?他的作品很難懂啊。就是因為難懂,所以有很多地方可以試著去明白。我自己雖然讀了不少,有些又重讀了,但還是有許多未懂的地方。像大江這樣的作家,是個永不枯竭的泉源,用一生來讀他也不算誇張。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cover/b09fe04a-7cf8-4311-9d06-1a1391895ff0.jpeg/public)
曖昧的文學的我
大江健三郎是一位「很不日本的日本作家」。如果喜歡「很日本的日本作家」,如川端康成、芥川龍之介、谷崎潤一郎,很可能會不喜歡大江。相反,如果喜歡大江,則很可能會不喜歡川端、芥川、谷崎。不過後者肯定佔極少數。當然,也可以同時喜歡,或者同時不喜歡。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cover/82e835dc-bc15-40ce-abd9-bf413a7148fe.jpeg/public)
他人的代入.他者的內化
大江健三郎系列第二篇。都說懷念一個作家,最好是讀他的作品。這兩個月一直在重讀大江先生的小說和文集。有些已經是二十多年前首讀,現在重讀,感覺比從前更明白和通透。都說現在越來越少人讀文字作品了,大江的一部長篇,要多久才能讀完?相對於作家數以兩、三年計寫出一部作品,自己只花一星期或一個…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cover/c891a186-1bc5-4a8e-b3a7-46bbbbc1af8b.jpeg/public)
少年與老年.開始與結束
大江健三郎是我最崇敬的當代作家,對我的文學觀影響甚深。對很多人來說,大江的小說篇幅既長,又很艱深,令人望而卻步。今年三月初大江去世後,我開始逐本重讀他的主要作品,並著手寫作一系列評論文章,目的不但是為了悼念,也是為了向更多人介紹這位從年輕到年老,也一直關懷人類現況、探索世界未來的文學行動者。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cover/d48e8ec8-0a82-410c-b058-701f3665333a.jpeg/public)
為甚麼我要用NFT出書?
《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得以再版,我想特別感謝飛地出版社的老闆張潔平和編輯黃潤宇、封面設計師柳廣成、版畫家科長、技術總監高重建,以及許多鼎力相助的朋友。大家的高瞻遠矚和創新勇氣成就了這件事。希望我們的實踐能夠延續下去,不斷改進,將來把更多作者和讀者帶進Web3的共享世界,創造新的文學宇宙。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cover/47fd9152-e513-46d1-b7c4-050006fda8a3.jpeg/public)
在AI君臨時代的文學寫作
文學和AI究竟是天生的仇敵,還是有攜手的空間?兩者究竟是此消彼長,各走各路,還是相輔相成?身為一個寫作人,對AI技術所知有限,但深感它對文學可能帶來的巨大影響,硬著頭皮整理出一些看法,當中肯定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未來既非樂觀,也非悲觀,但卻必然是充滿刺激和挑戰的。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cover/d4922713-acad-4005-a752-5e1cdbe85ea3.jpeg/pub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