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嘉俊:車仔麵是街頭小吃最後的防線

呂嘉俊
·
·
IPFS
·
木頭車小販的年代早已遠去,大家都知香港街頭小吃近乎絕跡。咖喱魚蛋、滷水牛雜、滷味、咖喱魷魚、韭菜豬紅、豬腸…… 這些曾出現在天橋底、車站旁、戲院門口、屋邨平台的小食,如今煙消雲散,過去在銅鑼灣、旺角、尖東等地方,仍有小店將各式街頭小吃雲集其中,只是一家家結業後,已無復當年熱鬧的情景。
圖片來源:*CUP媒體

原文刊載於*CUP媒體

木頭車小販的年代早已遠去,大家都知香港街頭小吃近乎絕跡。咖喱魚蛋、滷水牛雜、滷味、咖喱魷魚、韭菜豬紅、豬腸…… 這些曾出現在天橋底、車站旁、戲院門口、屋邨平台的小食,如今煙消雲散,過去在銅鑼灣、旺角、尖東等地方,仍有小店將各式街頭小吃雲集其中,只是一家家結業後,已無復當年熱鬧的情景。

我們當然知道這些小吃的「死因」,影響市容是關鍵,街頭小吃本身就是貧窮社會衍生出來的產物,不光鮮是必然,它們也沒「與時並進抓緊時代機遇」,魚蛋只是魚蛋,沒發展成用吞拿魚腩打成的魚蛋,滷水牛雜亦沒用上和牛腸再加海膽或龍蝦。小吃仍停留在從前的模樣,跟不上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步伐。

偏偏很多香港人懷念這些食物,甚至遊客都愛此味道,畢竟這類小吃獨一無二,在世上其他地方難找,而且它代表香港人的靈活變通,隱藏很多傳統智慧。香港街頭小吃用的本來是下欄食材,只是過去大家都絞盡腦汁將它變得不一樣,要出奇制勝就要在廚藝上花心思。咖喱魚蛋要吸引人,便自己炒咖喱膽,用辛辣香味刺激食客。雞蛋仔要與眾不同,便用炭火烤香表面,燒出香味創造話題。

閱讀更多:呂嘉俊:車仔麵是街頭小吃最後的防線

呂嘉俊*CUP專欄
呂嘉俊Facebook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呂嘉俊傳媒人,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創辦人,同時經營出版和飲食主題書店。著有《好好吃飯》和《味緣香港》。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
  • Author
  • More

是時候為分子料理翻帳

所謂完美的蛇羹根本不存在

誰看中香港老店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