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和自由:《艾笛的永生契約》

很榮幸能參加臉譜的試讀活動。以下會盡量以書本簡介本身就有提到的訊息為主來講心得,比較大的雷會集中在最後,但因為會談到我對結局的想法和亨利的故事,基本上還是會稍微劇透到,請小心。
這本書非常好看,花了兩個下午直接把它啃完(真的是啃完,因為這本超厚),但是心得卻很難下筆。我在看到 80% 的時候,心中很確定自己要寫什麼,但是等到了結局,我卻突然啞口無言,似乎推翻掉了我之前所想的一切。看到中間的時候突然之間就想起《午夜圖書館》,那時候的想法、接著下去腦中隨之構建的框架其實和午夜圖書館是相似的。不能說完全一樣,但我認為很相通。但是我卻沒有預想到,兩者所想要述說的故事在某個岔點之後就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直至結局,無情地將我心中的草稿摧毀地一乾二淨。只剩下零零散散的想法和濃濃的疑惑和不解。這篇心得大概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努力梳理出來的結果。
雖然說和午夜圖書館是很不一樣的故事,但接下來應該還是會拿這兩本書來比較。記得滿多人不喜歡午夜圖書館的原因是不喜歡那本書的說教意味,那其實我會推薦這些人讀這本書看看,這本書一點都不說教,一點都不套路(應該說套路的方向不是我原先所認為的)。在看完結局後再回頭檢視整本書,我會說這本書真的就是一本奇幻小說,如同書名所說的 The Invisible Life of Addie LaRue,講述艾笛的故事和她的選擇,以艾笛為中心。
看到這邊可能會覺得我到底在說什麼廢話,這就是一本奇幻小說啊,還什麼「真的就是一本奇幻小說」——我想表達的是這本書不太像是那種有著明確寓意的小說。像午夜圖書館其實就有滿明確想要傳達給讀者的一個啟示,整本書就是一段和自己和解的旅程。我原先也在這本書中找尋類似那樣的寓意,所以看到結局我的第一反應其實是失望。我不理解為什麼作者會選擇這樣的結局。
這本書真的就是小說,先定調在這。這本書先是艾笛的故事,讀者從她的故事中獲得什麼,則是讀者自己的事。或許並沒有一個完全共通、非常明確的訊息,談到的主題元素很多,但你究竟要拾起哪些來思考,是自己的自由。
假如我會說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比起《午夜圖書館》的「和自己和解」,我會覺得這本書是「愛與自由」。
這篇心得會先從我不理解的部分開始說起,再談到我喜歡它的地方。前面可能會讓你覺得我是不是很討厭這本書,但那些其實就是我未來可以好好思考的養分。假設一本書所想要講的都是你發自內心可以接受的、都是你腦中可以預期的,不是很無趣嗎?我很喜歡《午夜圖書館》,它用不同的故事帶出我想要提醒自己的事,這樣很好;而艾笛的永生契約主角和我性格很不一樣,帶來嶄新的視角,讓我嘗試用她的角度來思考那些事情,讓我有機會突破自己以前思考的盲點(但也要老實說,我現在還不確定我到底能不能突破盲點,不過至少是某次的嘗試),是不一樣的好。
可能是因為我對死亡沒有太大感覺,我覺得這本書的「代價」都太輕易了。我能理解「他那時還沒準備好,現在也還沒準備好,而且開始懷疑,其實根本沒有人準備好過,都無法從容面對最後一刻,無法面對伸手來索討戰利品的黑暗」,我也理解他在許完願後發現現實並不如當初美好所感受到被欺騙的心情,但我會認為那就是「許願的代價」,這是我們要「學到的教訓」。我們能付諸情緒認為這一切不公,但到最後我們終究必須接受,並且付出代價。但這本書的最後好像在說,只要你能讓魔鬼接受,就能夠不用付出代價。甚至是假如你能夠比魔鬼更技高一籌,你還能騙過魔鬼,利用他來達成你的願望。我發現我不太能夠接受這件事。可能是我一開始就會先認定所有魔鬼的交易都只會導致悲劇,所以再看到艾笛得到他所想要的自由後,卻被迫斬斷和他人的聯繫,生活很困難,我內心會覺得「這是應該的」。當艾笛在這幾百年中每次遇到困境,差點想要放棄的時候,我會覺得放棄就放棄啊,你已經得到這麼多的時間,惡魔只要你一句投降就讓你安然解脫,這也太划算了。而艾笛的不服輸讓她每次都咬牙撐過去,不願投降,我會覺得「好,那就是你的選擇」,無法理解他有什麼資格咒罵惡魔。對,我就是覺得世界上哪有白吃的午餐,你當初在絕望、死路中想要逃離那個生活,魔鬼給你了,你為什麼只會抱怨呢?說實在我覺得整本書中魔鬼的交易都很良心。
但這就是艾笛能當主角,我不能的原因。艾笛從頭到尾都沒有認輸過,「一看到妳遇上嶄新事物時眼裡流露出的驚奇,我就知道我永遠都贏不了。」我最無法理解的就是這裡,艾笛從開始到結束都沒變,都是那個固執的小女孩,然後最後她贏了。甚至會讓我覺得「隱形的永生」好像是件好事。這就是這本書想告訴我的?我又無法獲得永生,告訴我這個很好做什麼QQ。所以說這就是艾笛的故事,我們跟隨她的旅程、她的冒險,但是最後仍須將舞台留給她,讓她留下「艾笛式」的結尾。
我其實到最後覺得最可憐的是作為惡魔的路克。滿喜歡這個角色的,不能說到底有多喜歡他,但我覺得他作為惡魔在這本書中的作為有時甚至挺可愛的。亨利這個角色我覺得有點可惜,到最後反而讓他像是「為了艾笛所存在的」——這整本書就是讓艾笛留下存在的痕跡,路克、其他的人都只是艾笛人生路上的一段路。
以上這幾點都是比較不對我胃口的元素,所以我才會說對於這個結局我第一時間是覺得有些失望的。但這滿多都是我自己的偏見,我也才發現自己個性太過死板?假如事情是自己出錯,我通常會直接把結果認下來,反正都是自己咎由自取。但是或許可以再談判一下,爭取對自己更好的結果,反正不試白不試。總之這是未來可以慢慢思考的,這應該也不是這本書想告訴我們的,但是某方面啟發我這邊的反思。艾笛是怎樣的人,在書中就已經說得很清楚,"Aut viam invenium aut faciam(如果找不到方法,就創造一個)",貫徹始終。
接下來就是談自己喜歡的,以及艾笛故事路上可以談的元素。我無比喜愛這本書的敘事手法,穿梭於各個不同的時空,慢慢加上一層一層的故事。一開始閱讀的時候還沒有發覺,但到了書的後半段,我往前翻,才發現書中的每一句話真的都很重要。作者埋下不少伏筆,當下閱讀時可能很難意識到,但是當你看完整本書再回頭看,會發現整本書的意象真的都很清晰,作者在這方面非常老練,也藏了不少驚喜。更別提艾笛的人生是橫跨數百年的一段旅程,跟著她,穿越在不同時空的世界各地,看見相同地方不同時期的變化,看見這數百年她所感受到的時代變遷。我們能看到以前女人所背負的束縛,甚至可以說永生的開始就是為了逃避身為女人的義務,「自由是一件男人的上衣和一頂三角帽」。假如艾笛是男的,那他一開始就不會許下自由的願望,故事也不會開始。也有《午夜圖書館》想談的——為什麼願望實現後反而變得更不幸,除了願望本身不夠精確外,最重要的就是你許下的願望代表那是你自身缺少的東西,即使一夕之間你得到了他,你也不會覺得他屬於你,所以永遠無法得到滿足。在亨利的故事中最能夠體會。「一切再也不是真實的」、「他們看著你時,看到的是任何他們想要的事物... ...他們看到的根本就不是你」,甚至可以說,書名的 The Invisible Life 不只是艾笛的,亨利的也是。
其他重要的訊息則是我一開始所講的愛與自由。愛和自由到底是什麼?這是這本書中可以一直思考的東西。我們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我們又要如何才能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愛和自由。
在這些東西以外,我很喜歡作者的文筆,會在很多地方讓你眼前一亮,對於環境、天氣的描寫更是無比有靈氣。有靈氣的描寫,讓這些跨越數百年的風景、意象變得動人,彷彿真的能看見 17 世紀法國的田野春天,21 世紀紐約的神秘趣味。我現在幾乎都看電子書,很久沒有看完一本 600 頁以上的實體書了,但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很流暢,應該沒有一刻讓我覺得無聊,是一部非常飽滿的故事,推薦!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