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读后记
今天读完了索福克勒斯(Sophocles)所著的悲剧《俄狄浦斯王》(Oedipus Rex)。
这部悲剧讲的是俄狄浦斯受到了杀父娶母的诅咒。俄狄浦斯王的城邦被瘟疫和饥荒所诅咒,因为城中有人犯下了人神共愤的罪行。他必须找被神诅咒的人并把他/她驱逐出境。结果,侦探般抽丝剥茧的调查却揭示出原来自己就是那个罪人 —— 原来自己无意中犯下杀父娶母之大罪。最终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并自我流放。
“我多么不幸!什么东西看来都没有趣味,又何必看呢?” —— 《俄狄浦斯王》
命运的大手把他玩弄在鼓掌之中,他成了诅咒的牺牲品:
他的父亲——国王拉俄伊斯——因为绑架和强奸了一位克律西波斯的少年而受到诅咒。神谕说他万万不能有儿子,否则他就会死在儿子手中,而他的妻子也会嫁给自己的儿子。但一心求子的国王在一次酒后和皇后结合,生下了俄狄浦斯。他们将他弃置在山上,但小婴儿被牧人救回并交给了另一位国王收养。长大后,他在德尔菲听到神谕,知道自己命运,便决定远走他方。在旅途中他遇到自己的生父并在口角中错手把他打死。不知情的俄狄浦斯旅行到自己的真正祖国底比斯,破解了吃人的斯芬克斯的谜题,拯救了城邦,又迎娶了皇后。但这乱伦的大罪却引来了太阳神阿波罗的愤怒,他诅咒底比斯的人们,瘟疫,失收和流产肆虐全城。可怜的俄狄浦斯必须破案找出凶手——也就是他自己——才能拯救城邦。
俄狄浦斯的故事有几个引人深思的地方:
- 他的悲剧不完全是他自己的过错造成的,他父亲的过错导致他被诅咒
- 面对滔天的罪行,他敢于为自己的过错负责,并没有推卸责任
- 他一心想要逃离诅咒,可是他的一切努力都巧合地编织出杀父娶母的命运
- 故事的结尾道出了希腊人的生命观:只要生命还没有结束,就不能说一个人是幸福的
暴力会引发更多的暴力,俄狄浦斯的诅咒源于他父亲绑架强奸了克律西波斯。而上一代的仇怨,往往被延续到下一代。民间有说“父债子还”。
不过,俄狄浦斯的罪行也是由他的性格造成的。他的狂妄和急躁直接导致他犯下了杀父的罪行。正在赶路的拉伊俄斯粗暴地叫他让路。在争执中,他先打死了车夫,然后又打死了老国王。而日后面对一心保护他,不愿透露俄狄浦斯罪行的先知,他百般羞辱,甚至威胁要处死他。
“你盛怒时是那样凶狠,你让步时也是这样阴沉。这样的性情使你最受苦,也是活该。”—— 克瑞翁
先知受不了这样的屈辱,便指出他就是罪人。而俄狄浦斯听后,便开始怀疑是他的克瑞翁——他的心腹——想要谋反,更威胁要放逐或者处死他。这种急躁和自以为是部分地引发了他的悲剧。
令我感到非常感动的是,尽管他犯下了大错,但他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知道真相后,他的母亲自杀了,他也疯掉了,拿起金别针刺瞎了双眼。尽管他知道这是阿波罗下的诅咒,到最后他还是说:
“是阿波罗使这些凶恶的,凶恶的灾难实现的;但刺瞎这两只眼睛的不是别人的手,而是我自己的”
“如果有什么更严重的灾难,也应该归俄狄浦斯忍受啊!”
英雄敢于担起责任。
故事的悲剧性在于俄狄浦斯尽其一切努力想要避免自己犯下大错,但命运之手却把种种巧合串联起来,使他犯下那罪行。真是造物弄人。但生活中往往不是这样的吗?我们越是恐惧的事,就越有可能发生。我们害怕出错,但随之而来的焦虑却使人更容易犯错。我们害怕发怒,被压抑的愤怒便叫人变得暴躁。也许,我们需要说的不是不想要什么,而是想要什么。我想要保护我身边的人,而不是说我不想发怒。我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而不是我害怕出错。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会令我们有方向,事情变得可行。例如想要保护家人,我们就会学习用温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而我不想发怒,那么我能做什么呢?逃避和压抑往往令人迷失,堕入陷阱。
这个故事也让我思考,究竟什么是善事呢?好心的牧人把俄狄浦斯救回,却让他无意中实现了神谕,犯下大错。
那在牧场上把我脚上残忍的铁环解下的人,那把我从凶杀里救回的人——不论他是谁——真是该死,因为他做的事一件不使人感激的事,假如我那时候死了,也不至于使我的朋友如此痛苦了。
牧羊人应不应该救他呢?他做的是否是一件”善事“呢?这个道德问题到今天依旧缠绕着我们,具体体现在堕胎的问题上。
如果一个妈妈不想要自己的孩子,那么她是否应该流产呢?因为如果连妈妈都不想要他,那么这个孩子日后的生活几乎可以肯定是很痛苦的。根据现代心理学理论,如果一个孩子在两岁前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那么在日后就有很大的机会发展出长期的精神疾病。那么,在母亲不愿意照顾/没能力的情况下,妈妈是否有权堕胎,以避免孩子未来的精神痛苦呢?这种疾病会像俄狄浦斯的诅咒一样,是未出生前就注定的命运。
但牧羊人真的能忍心置一个婴儿在野外不救吗?人类的同情心,爱心,对生命的尊重,就可以被这样的幸福计算所掩盖吗?对生命的追求,对幸福的追求,究竟哪个更重要?
这是一个道德难题。古语有云,不自由,毋宁死。人是可以用性命去换取自由的。在我看来,被精神疾病折磨,无异于被剥夺自由。但又有人说:”好死不如赖活“,”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这样的说法也没错。
古希腊人的生命观和最后一种说法息息相关。他们认为,生命是无常的,没到最后一刻,你都不能说一个人活得幸福。只要你还活着,生命就有可能变得更好。例如乔·拜登在78岁当上美国总统,又或者摩西奶奶在70岁时开始学画画。俗话说:”永远不会太迟“。生命只要还没迎来死神的马车,幸福的精灵还是会有出现的机会。但命运的雷声也可能随时响起,狂风暴雨会把生活无情地撕碎。刘少奇不也曾登上高位,然后屈辱地死在家中吗?可怜的俄狄浦斯也未曾料到自己的英雄事迹竟会导致乱伦之罪。
”当我们等着瞧那最末的日子的时候,在一个人还没跨过生命的界限,还没得到痛苦的解脱之前,不要说他是幸福的。“ 《俄狄浦斯王》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