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鄉下女孩、外國人,我永遠不是自己人。
我是個來自屏東縣的女孩,在國中的時候,爸爸覺得去市區的音樂班會帶給我比較好的升學機會,於是在我小五的時候學了一年的小提琴,就這樣直接報考了屏東市的音樂班。
去了音樂班後,班上大多數的人都是國小就是音樂班的,彼此認識,於是我要融入班級裡非常困難。雖然,最後我們班的同學非常友善,我還是擁有了一個非常快樂的國中。
後來上了雄女,要從屏東去高雄,我也是戰戰兢兢,因為這是一個「南部大城」。
好險最後,南部人、女性、與雄女人的熱情,讓高中成為我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之一。
後來上了大學,再一次,我從高雄去到台北,又一開始非常格格不入,但社團生活與親密的室友們,也讓我度過了開心的政大生活。
最後,我申請上了德國的私立商學院,據說是全德國第一名,於是當時我非常興奮,但一切,只是噩夢的開始。
當時的德國碩士班,跟我國中的音樂班一樣,班上大部分的人是學士班的同學、早就彼此認識,非常少外國人、也非常少不是「自己人」的人。
還記得我第一天到學校的時候,我就抱持著「台灣人」的熱情、跟每一個德國同學打招呼、一有機會就加每一個德國同學臉書,因為想說,「反正我們是同學嘛!大家以後都會感情很好」。抱持著那些我在屏東市、高雄市、台北市學到的經驗,我相信我這次也會平安度過、最後擁有一個非常開心的碩士生活。
但我錯了。
印象最深刻的時候,是有一次在學校旁邊的Döner(土耳其烤餅)店,我看到一群德國同學走過來,心想「阿!是我同學!」,於是開心的對那一群人揮手微笑致意。
但沒有一個人揮回來。
是的,沒有一個。
舉起來的手,晾在空中,最後倖然然的把手放下,那些「創造安娜」所經歷的,我一樣都沒少經歷,雖然是以不同的形式。
還記得當時有一個家裡開一間醫院的金髮碧眼德國男同學,總是在看到我的時候就說「你好」,然後跟身旁的一群男同學訕笑一番。
每次在經過有他的 study room (讀書房) 的時候,都希望趕快經過,不然真的是又屈辱又想哭。
雖然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你好」這麼有禮貌的問候,竟然可以變得這麼難聽。
但我就是感覺到,他的「你好」,絕非善意。
大家常常問我,德國人排外嗎?
很多在德國住久的人會說,「其實還好,德國人只是誠實」。
但我認為這是一種「自己欺騙自己的謊言」。
當然,無法 generalize 一群人,就像在台灣,也有好人、也有壞人。但我得說,就我的觀察,大多數德國人蠻排外的。除非你在柏林(大城市)、在職場(有利害關係不能得罪你)、或是你是他的客戶、鄰居(德國人莫名的對鄰居很友善),他才不排外。
但其實,排外某種程度上來說,無可厚非。
我最後認知到,那只是人性的一部分。
因為「不排外」,其實需要「額外的精力」,去保持這個高尚的行為。
你說台灣人排外嗎?或許大多數臺灣人認為自己很友善,但其實我們只是比較隱性的排外、移工的例子大家都懂,但讓我講一個更general的例子吧。
在德國的學校時,常常一個分組裡,我是唯一個女性與外國人,就算是英語授課、英文報告,大家根本懶得跟我溝通,直接全德文討論,沒有要理會我在旁邊完全聽不懂的狀況。
我當時自視甚高的認為,如果我是他們,我絕對會講英文,因為「講英文」有那麼難嗎?明明大家英文都很好。
但當我這樣想的時候,發生了另外一件事,狠狠的打了我的臉。
當時因為機緣巧合,有一次,我們這組全部都是講中文的同學,只有一個同學是來自尼泊爾,聽不懂中文。
原本以為我們會講全程英文,但「母語吸力」真的是很強,大家忍不住用中文討論了好多東西、甚至用中文講了很多笑話,笑成一團,只引來尼泊爾同學的強烈不滿。
在大家笑成一團時,她翻翻白眼說「嘿,拜託你們可以講英文嗎?」
這時我才發現,原來,一對一時,講英文很容易,但一群人時,要大家不講母語很難。
這樣的現象,也延伸到了求職的時候。
當時的學校以「廣大的業界人脈」著稱,幾乎可以說是「德國人的菁英圈」,於是,很多大型的「管理顧問公司」、「投資銀行」,都會來我們學校招人。
但是,他們感興趣的,也幾乎都是「金髮碧眼」的在地德國人。
「外國人」,除非有很好的履歷、語言、什麼不可多得的才能、或是運氣(可能那間公司剛好要衝女性人數或外國人的人數增加多樣性等等),不然很難在當地拿到好的實習與工作。
不過,還是有很多人憑藉著優秀的邏輯能力、勇氣、自身魅力、與比當地人多一倍的努力,這些「魔法」,得到了一些 offer。
但令人難過的是,很多人覺得自己進入了「菁英圈」,反倒過來隱藏、或是高額銷售,這些自己當初如何「施魔法」的「秘密」。
最為人詬病的,大概莫過於 Netflix 影集「買進名校」。
裡面講述了上流社會父母,為了讓自己的小孩能進入長春藤名校,花了多少錢去買這樣的學位。
這些進名校的「秘密」只能用高額的金額購買、所以可以確保,進名校的人,是「自己人」,都是有錢人、或那些菁英,願意交往的人。
不過,我在德國貴族學校,學到的是,所謂的菁英並不真的每個都是菁英。
這些從海外來到德國的人,不論是拿獎學金、父母花了畢生積蓄、或是父母就是特別注重教育的,很多都比當地同學努力、也比當地同學優秀。
於是,我認為,所有不是「自己人」的人,都有權利,知道這些「秘密」。
正是因為菁英圈把持了這些「秘密」,才導致階級流動如此困難,但這社會不該如此。
雖然,我也不信奉共產,因為共產違背人性,所以我支持有個價格、有個市場。
但我也不認為,這些「秘密」,應該被高額販售,只讓「有錢人」,有方法買到這些門票。
於是,我創辦了 Shelpy.co 過來人,一個經驗分享的平台。
讓正在這條道路上忐忑不安的「新鮮人」,可以用「就像是請朋友吃一頓飯的價格」,就可以找到願意分享的「過來人」,減低資訊不對等、手拉手、促進社會階級流動,幫助與鼓勵「新鮮人」朝夢想前進。
不過,成為「過來人」,其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走過了申請學校、找德國實習、找德國正職、創業,而現在的我、在德國第六年的我,還是持續在努力融入德國社會中。
在登記完公司後的某一天,爸爸與我在車上,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現在嫁給德國人了,但是很現實的,你就是黃皮膚,如果戰爭的時候,你身旁的人不認為你是自己人,就不會保護你。」
「你必須回去德國後,好好融入社區、讓大家都認識你,這樣,戰爭的時候,就算你黃皮膚,大家也知道你是自己人。」
一段話,讓我泛紅了眼筐。
是的,戰爭的時候,在台灣的大家,一定會互相守望相助,因為是「自己人」。
但是,我若在這個村莊,只認識老公一家人,那走出去的時候,可能真的還被「排華」情緒波及到,被本應是「自己人」的人攻擊。
只是,要融入,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雖然,也是我現在努力的方向。
期許,所有的「新鮮人」,都能有一天變成「自己人」、「過來人」。
這是我的夢想,也是 Shelpy.co 過來人 的願景。
如果你好奇Shelpy.co 過來人是什麼,歡迎你來拜訪我們網站:
https://shelpy.co/zh-TW/helpee/home?refId=brandstorytwsismatters
Photo by Caroline Hernandez on Unsplash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