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在老家开这个书店,我的生活没法继续|接力访问088 Luly

小鸟文学
·
·
IPFS
·
“我觉得没有第二个选项”。
本文图片来自大风书店公众号 windydays bookstore;题图出镜者:紫瑶

原文刊载于小鸟文学

2023 年 8 月 17 日,山东潍坊有了一家大风书店。独立书店,开在市中心,但不沿街,而是在一个写字楼的 7 楼。周围主要是居民区,还有个人气挺好的菜场。

开书店的 Luly 是本地人,工作日白天要上班,书店只有晚上和周末开门。不过开业之初来的人要比 Luly 预期中多很多,销售额也是。她其实没什么预期,就好像 8 月 17 日这个日子,也就是偶然来了一个朋友,她觉得来过了人,就算可以开张了,就发了写好的公众号,书店就算开了。

从生活状态的角度看,Luly 过过两种生活。一种是之前在北京。她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动画公司,因为对接戛纳电视展相关的项目,入职了第二家,专职做电影相关的策展放映工作。疫情越来越重的时候,公司业务规模缩小,父母又惦记,她就回了家;第二种就是回到潍坊之后,她在一个纺织品贸易公司上班,公司开了 20 多年,无论业务、同事还是文化都老成持重,她感觉能聊天的人突然变少,有点孤独。

这两种生活之间其实还有一小段过渡。借着上一份工作的交接,她老从潍坊跑去北京。那时候她和北京的朋友还有紧密联系,手头还有书稿在翻译,如此跑来跑去,“就好像维持一种在文艺世界、在北京还有事干的一种假象”。后来事情渐渐收尾,“假象”破裂,Luly 不得不面对一个之前逃避的问题:你想在潍坊如何生活?

Luly 和家人关系很好,她只是不舍得那种围绕精神生活构建起来的社交关系。如果不开这个书店,她大概率是去潍坊的西西弗书店,自己看书看电影,上上豆瓣,再跑到其他地方去参加各种活动。不过她决定开一个书店,房租不高离家近,这都是重要的前提。另一个重要的前提是,邀请她来接力的牟昌非说,“你不能被这个环境限制住,要以你在外面做事情的逻辑去做事,不然的话,你在这没法带来新的东西”。

牟昌非做乡村戏剧节这事,给了 Luly 很大的鼓励,不过她觉得自己没那么勇敢,在自家门口开展文艺工作,开书店这事她也没跟同事说,就连发朋友圈也分了组。

爸妈一开始不知道 Luly 到底想干什么,装修的时候,爸爸觉得这就是一个茶室,让她摆几张桌子,到时候他也可以在这里招待招待人。装修完了,Luly 去周边商户串门。隔壁邻居问她是做什么的,她说书店,对方特别了然,“儿童绘本馆是吧?”Luly 赶紧说,大人的书店。对方再次了然,“成人高考辅导是吗?”

摄影:子叶

小时候,Luly 常去潍坊的京广书城看书,一个装修没那么好的西西弗。我们聊起书店这种东西,只要书不过分糟糕,给人的感觉总差不到哪里去。用 Luly 的说法,总有书“会让你进入各种各样不一样的世界”。不过要论好的书店,这里面可就有太多门道。在这一点上,Luly 没有太多的负担,因为她最重要的诉求,是让可以一起聊天的人汇聚到一起。

她看过一些类似的书店,有些去过,有些在网上了解过,比如成都的那几家。她之前没有“公共空间”这个概念,看了别人的书店,觉得自己心里想的也是这样的东西,所以开业的时候就邀请各种人参与书店的建设,后来又开始做一个分享活动,叫“大风吹”,邀请各种人来潍坊讲不同的话题。一切都朝着有模有样的方向慢慢在发展。、我和 Luly 聊了聊大风书店的缘起和目前的状态,感受到了她内心的富足稳定。从这个角度说,Luly 的首要目的达到了。

以下是 Luly 的口述。


在这种小一点的城市,独立书店可能和在大城市意义完全不一样。它(在这里)就有特别猛烈的聚集效应。我发了公众账号的第二天晚上,就有好多人加我微信,然后第二天就特别多人来,那天晚上我卖了 1000 多块钱的书,就是我这么一个小书店,一晚上能卖 1000 多块钱,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震撼的事情。
然后你就发现其实大家可能都在等这么一个地方,大家确实没有这种场域去交流,或者是没有这种场域去聚在一起。

我开始动手(做书店)的时候,我就非常确定,我希望它是一个大家能在一起的地方,不光是卖多少书或者是卖什么样的书的问题。我希望它是一个公共空间。

在北京的时候,我感觉好像还真没太有我很喜欢的地方。我在北京每次都会去的书店,叫 Jetlag,然后还有一个 Post Post,好像也被您访问过。都是那种去了之后觉得很精彩,风格很鲜明、很酷的书店。刚开始的时候我就想,如果我能弄一个这么酷的书店就好了,但是做着做着你就发现,很多事情是你模仿不来的,这东西可能很好,但不是你心里有的东西的话,你做着做着就会偏离。你没法去模仿一个你没有的东西,只会变得不伦不类。

所以我慢慢就发现,其实我没必要去模仿任何东西。我觉得应该怎么做,那就怎么做。这样可能最后反而变成一个什么都有一点、但是很独特的书店,属于我的书店。

很多人会对书店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信任。好多好多朋友过来之后,不但在这儿买书,甚至会把自己的书拿过来。我们有一张桌子,大家把自己家的画册、大部头什么的拿过来,放在这儿大家一起翻。甚至有的人往这儿拿的书比在这儿买的书还要多。这张桌子上的书是不卖的,是一个像图书馆一样的地方。常来的朋友在聊天的时提到的书,也会成为书店的进货参考,然后他们会在旁边手写推荐语,这些都让我感觉挺温暖的。

摄影:子叶

“大风吹”是这样,我们开业了一周的时候,开始想做线下活动,但不知道该从何下手,恰好认识了一位学哲学的朋友,就一起商量着开始了。最初我想要有线下活动,是想要请北京之前的朋友过来。开这个书店很大的一个动力,就是我想跟之前的朋友保持联系。这样的话,其实有挺多朋友来潍坊找我玩什么的,可能就仅限于观光。其实这些人都是很出色的人,有很多可以分享的东西。我觉得如果有这么一个地方,他们来的话就可以分享,也可以认识这儿的朋友。但逐渐地,在做活动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原来潍坊本地就有那么多精彩的人,做着各种各样了不起的研究和创作,这些人也给了我一个认识潍坊的新的角度。

“大风吹”每次的参与者可能就二三十个人,最多的时候,少的时候至少也十几个人。

北京的活动……我不知道,可能因为这样的活动比较多,大家怎么说,比较骄傲,那种氛围让你感觉坐在那很有压力。在这儿,我就觉得大家很珍惜这种活动,都特别认真。基本很少有人提前离场,二三个小时的那种中间都没有人走,偶尔有那么几个要走的,都觉得很抱歉,给你发个信息单独说“今天真的是身体不太舒服”什么的。而且许多人在活动结束之后会特地写很长很长的感受分享给你,这是我在北京没有经历过的,就是大家特别认真对待这个事情。

“大风吹”的分享活动基本都是一个人讲、大家一起听的那种模式。当时我就想发展成大家都能说话、能讨论的地方。现在慢慢也可以了,因为我之前没有开过店,开了店之后建立一个读者群,我还在学习怎么在读者群里自在地说话。

最近有一个放映,是店里进了周梦蝶的诗集,叫《梦蝶 66 首》。之后做了一个放映活动,《他们在岛屿写作》,其中有周梦蝶的(那集)纪录片。放完了之后,有几个朋友在这儿,大家一起读周梦蝶的诗。本来就是想简单聊一聊,可能很快就结束了。然后当时有一个阿姨忽然讲起别的事情,提到了一句,说起在北大卖猪肉那个人。另一个人就说,我觉得艺术让人非常宽广,北大毕业卖猪肉又未尝不可;又有一个人就说,明明是个大悲剧,你怎么能这样说!大家就这个问题开始吵,“北大出来卖猪肉是好事,还是一个悲剧”,一直吵到晚上12点多。这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讨论。

我也想过要不要树一些话题,大家来聊聊那种,但是现在还没有勇气这样做。我怕氛围太激烈之后无法控制。我的能力还没有强到“可能也不需要把控,大家在这自己聊就可以”的地步。因为对我来说这也是一个相对陌生的事情。

我对“公共”的理解,就是大家都要说话,大家带着自己的身份说话,从自己的经验、感受或者做的事情出发去分享自己。

你可能信任一个地方的时候,你才会放松下来,放松的时候,你才能打开自己,然后有很多的交流,我还是想做一个这样的促进者。一个像客厅一样的地方,但又不是说大家在这躺一下,或者大家在这歇着什么的,而是放松地去交流,不是剑拔弩张的那种状态。

书店的客人其实范围挺广的,各个年龄段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学生,自己开店的店主,律师,公务员,老师,然后还有已经退休的比较年长的顾客。有一个住在附近的大爷,自己写诗,第一次来书店的时候就来找里尔克的诗集。后来我就给他进了一本,他就等我这个书,也不会说从网上买什么的。他说,请你去进这个书。就这点也让我特别感动,因为我觉得其实现在大家买书的途径其实是很多的,但他还是很信任你,就觉得我要在你的书店买书。

我回来其实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爸爸妈妈。他们对我是很重要的人,我希望多点时间跟他们在一起。尤其这两年,你慢慢意识到你作为一个孩子,对爸妈来说是一个怎样的事情,从前可能不是特别能意识到这个事儿,但慢慢就感觉到爸妈的状态,包括跟你说话的时候,那种难以抑制的期望,希望你一个人活得开心,但又希望你能承担起很多责任。

我觉得没有第二个选项。可能一开始我觉得,我要在乎这个东西吗?我也只能活一次而已。但是后来觉得,你唯一能越过这个事情的可能性,就是去面对它,在这个限度里再去想一想新的办法,创造出来新的办法。

大风吹的 logo,设计者:动画导演、艺术家陈熹

我看书其实不是特别多,我妈妈非常多,她喜欢俄罗斯文学。从小我家有很多书,后来去北京做文艺工作,认识很多编辑什么的,你就觉得跟书很亲近,物理上的亲近。你身边老有这个东西。其实我自己看书不是特别深入的,所以开书店反而比较自在,不会滑进那种处理工作的轨道。

这部分东西在北京,你可能不觉得是什么,因为浓度太高了,你觉得理所应当。一旦回到潍坊,你就会感觉没有这个东西其实跟有是很不一样的,反而显出来了。

有时候经常来的顾客,可能路过这儿,看到灯亮着,就会上来看一下什么的,这种我觉得还挺温暖的。我很难指着它赚钱或者怎么样,但这就是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情,感觉我只有这个选项,不做这个事情,我就没法继续下去。

自从开了书店之后,我整个人焕然一新,而且因此认识了很多很珍贵的朋友,人生忽然变得特别开阔。我也没有任何要抱怨的事情了,我觉得任何事情都可以以一个比较好的心态去面对,因为我感觉能做这个事情已经非常幸运了,没有什么让我觉得特别难的事儿了。


Q:最近有什么有趣的事情?

A:前段时间去日本,刚好在大阪的阪急百货有一个岁末古书市,我就在那翻了翻。古书室里面的书都保存得特别好,都是一九四几年一九五几年的书,都包着书皮儿。我就翻到了一本,买这本书的人当时记载了一下,他购买这本书的时间地点什么的。我觉得特别感动。

这个书可能是一九四几年的书,过了几十年之后,依然能被别人这样翻到,让我觉得书店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场所,对我的书店也有了一些新的希望,觉得这个事情其实可以细水长流慢慢做下去。我就期待着可能过几十年,有人在这儿买的书,在后面盖了大风书店的章,或者他写过什么,也有一天被别人这样翻到。

Q:最近想解决什么问题?

A:没有什么巨大的问题。感恩。

Q:想找谁来接力?

A:曹柳莺,电影自媒体深焦 DeepFocus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我特别佩服的一个女生,现在定居德国,常年奔波在各大国际影展之间,是国内独立影片走向国际影展的重要推手。

还有“大风吹”的分享人之一孙福建老师,他在工作之余用闲暇时间做潍坊的地方志研究工作,自己牵头众筹出了十几本古籍文献,让很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地方历史。


欢迎你带着好奇心阅读小鸟文学

小鸟文学是个独立 App,它的表达在不停变化,认识它的人都有不同的机缘。此前你可能会从各种短篇小说、长篇访谈,人类学田野笔记或者和它的前身《好奇心日报》的联系认识到它,如今它还在持续作出调整。不过它的价值观一以贯之:和我们所处的世界保持距离,与此同时又不会袖手旁观。

你可以在这里找到我们:应用商店搜索“小鸟文学”,安卓手机也可以通过官方网站下载 APK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或新浪微博、豆瓣 @小鸟文学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小鸟文学小鸟文学是个独立 App,它的表达在不停变化,认识它的人都有不同的机缘。此前你可能会从各种短篇小说、长篇访谈,人类学田野笔记或者和它的前身《好奇心日报》的联系认识到它,如今它还在持续作出调整。不过它的价值观一以贯之:和我们所处的世界保持距离,与此同时又不会袖手旁观。
  • Author
  • More

生活这事不可规划,但你的内在需要会牵引它的走向|接力访问089 蔡所

一个在小区里摆公共借阅书摊的人|接力访问087 廖细雄

一个人探索记忆存储之地,可能会被带向哪里?|接力访问086 贺子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