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生活,就是一次次尝试完成某种看似不可完成之事|接力访问080 33

小鸟文学
·
·
IPFS
·
不仅是励志之类的事,关键是,为何如此?
题图来自 Ananya Bilimale on Unsplash

原文刊载于小鸟文学

给 33 打过去的时候,她还在回家路上。这个聊天约了好几次,有时候因为她客户应酬耽搁了,这次也是,晚上八点多将近九点,她才回到家开始做饭。

没想到一个生活方式近似全职极限运动员的人同时还是正常上班族。33 的朋友圈几乎没有除了运动之外的信息,即便是带着爸妈玩腾冲,也是因为她在腾冲跑马拉松。她自己也说,很多人并不知道她是有工作的。

大鹏推荐 33 的时候,说她独立、强大,是自己敬佩的女性。一个完全不拼的人会推荐一个很拼很拼的人,这本身挺有趣的。

了解 33 做过什么并不难,因为福建爬上珠穆朗玛峰的女性不会太多,何况她在最陡峭的地方还被暴风雪吹了下去,又自己爬了上来。叙说 33 的故事也不难,2018 年,她登顶珠峰,在此之前不过七八年,她还刚刚做完癌症化疗。这些信息累加起来,确实是极为强韧的人,如果读一读公众号里写的她经历的险境,那就更是了。

看完这些之后,我想问问 33 对死亡的感受。她日常离死亡很近,生命中至少还有几个状态,离死亡特别近。她为何会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又从这种生活方式里获得了什么?你可以从接下来的口述里看到她的回答。

33 可能跟很多人讲述过这些,但同时又在不断刷新了解这些人对她的感受。发稿前不久,33 要完成两场越野赛和一场马拉松。而这个艰巨历程刚开始,她就摔伤了膝盖,韧带撕裂,在这种情况下,她跑完了 75 公里越野赛。即便我知道她之前做过什么,也得问:为何非得这样?

答案可能我也知道:33 不曾把寻常人畏惧的痛苦当作压力,而是转化成了某种人生肾上腺素和原则。她反复提到的是,想把事情做好,并且确实喜欢。和她聊完,我觉得我几乎目睹了一个人在穿越不可完成之事,不是爬上某个巅峰,而是一次次让自己置身于某种看似不可完成之中。


我是在曾厝垵认识了大鹏。那是 2010 年左右的梦旅人客栈,我因为癌症化疗,抵抗力很低,又无聊,朋友叫我去泡茶看看风景。那时候曾厝垵人还很少。咖啡馆有一个临水的阳台,还有一棵很大的榕树,一个很文青的地方。大鹏常来,有时候一起做糕点,一起弹吉他唱歌,就认识了。其实我们是不一样的人,他们开客栈或者做一些文创,我们朝九晚五上班,看问题都不太一样,他们可能觉得朝九晚五的人就是特别无聊。那之前我就一直在爬雪山了,厦门很小,因为以前爬雪山、徒步,还去国外爬,那时候这样的人也很少,所以我们还算彼此吸引。我觉得他们那种生活也挺好。

我是个销售,有客户要应酬,以前做技术咨询类的工作。户外是个爱好。现在的工作不需要坐班。基本上晚上和朋友去跑步,周末上山,日常拉练。其实我是有工作的。

我是 1975 年的。大学毕业之后在上海上班,有个邻居是徒步爱好者,上海周边自驾爬山,就一起去这些地方。最初爬雪山就是为了体验一下。2003 年上了稻城亚丁,没有高原反应,雪山很美很震撼,图片里的风景突然出现在眼前,就默默想要去爬一座雪山才算完美。第二年爬了哈巴雪山,爬完了觉得很喜欢。

以前上班接触客户,总难免会遇到不喜欢的人,或者总会有很多负能量在身上,每次去完山野之后就觉得挺开心的,因为在山里比较纯粹,然后回到公司觉得心胸也变宽广了,不能容忍的事情暂时也能容忍了。其实以前就是为了隔一段时间散一下心,回来工作就更有激情。后来随着进入的种类越来越多,然后财务也随着工作年数变好了,户外经验也丰富了,阅历也上去了,就会往更高阶的户外去走。后面工作也有很多机会去外面,然后就去国外爬山,去做更多自己喜欢的练习。

爬雪山其实很危险,真的会死人的,慢慢就觉得要更重视这件事,花更多时间去训练自己,去了解这个运动。这么多年在爬山的过程中,还是潜移默化做了一些事情,比如看到别人高反了每次都会想帮助别人,所以我就去考了红十字会的会员,方便施救。就还有一点责任感在里面。

最早有户外论坛,我当年写的攻略过了七八年还会被人翻出来置顶。一个是当时有些山爬过的人少,另一个是资讯不如现在有很多平台可以看见,有些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座山可以爬。很多朋友都是在我的攻略下留言之后认识的,可能十几年、二十年我也不认识他,就这样一直在朋友圈,但还是会交流户外的问题。我有很多这样的朋友。

爬山,爬珠峰,其实就是水到渠成你想去做这个事,然后想把它做好,一步一步这样做。我并没有把“爬珠峰”作为一个目标,一个是我以前觉得费用很高,五六千的雪山也很好玩,不会觉得一定要挑战珠峰。然后突然有个机会,朋友要去爬,刚好碰到我生日,我就去了。这种 8000 米海拔级别的雪山,每次攀登周期都要在一个月以上,那里网络是非常差的,甚至没有手机信号,我其实很喜欢没有任何干扰的时刻,很珍惜,我们在营地会交流攀登技术或者其他很纯粹的东西。爬山很有趣,每一座雪山都不一样:危险之处不一样,冰川不一样,路线不一样,每次爬其实都是在探索,不是说你之前爬过那么多雪山,经验比别人丰富就一定会比别人安全。其实每座山对我们来说都是未知的,随时会发生危险,我也很喜欢这种感觉。每次都能学到新东西,都有一些新的经验。

登山的魅力就在于未知,你得逼着自己去探索,然后你会越来越想把事情做好。

其实不管是登山还是潜水,极限运动里最好的就是伴侣制度,就是至少要有两个人。这样你出现危险才会有人知道、有人施救。爬山越多,胆子其实就越小,因为看了太多事故了。我爬山是没有执念的,很多人觉得今天一定要登顶某个山峰,其实对于一个成熟的攀登者来说,放弃登顶要比登顶难很多。我现在肯定会选理智,该放弃的时候就放弃,因为我还没有十足的把握,中间会出现很多不可控因素,我就会放弃这根线下撤。因为山在那里,下次我还可以去爬,但如果把命交代在这里,那就没别的事了。

所以我和我专门的一个拍档,一起爬了很多山,很多未登峰,其实都能达到一个共识,就是当任何一个人觉得有任何不对劲要下撤的时候,哪怕另一个人觉得自己状态很好还能上,只要对方表示要下撤,那就一起下撤。这种情况一定是一个人觉得什么地方有危险,或者身体出问题了,这个时候是不能勉强的,不能觉得快到顶了一定要上去。只要一个人表示不行,另一个绝对不会劝,一定会陪着下去,不会问对方明明快到了,明明天气这么好,为什么要下撤,不会问。这是我们爬山的基本态度。一个成熟的攀登者就是在自己或者同伴要放弃的时候,不问为什么,直接放弃。

珠峰一年能爬的窗口期也就是三四天,不会超过一星期,所以就要计算登顶的时间。每年去爬的可能有两三百人,但是这两三百人只有希拉里台阶这一个通道能走,而且集中在两三天的时间通过,有一个人堵住,就所有人都堵住。

我爬珠峰的时候分了三列队。我们那队比较特殊。你认不认识夏伯渝老师?他有一个片子,叫《无尽攀登》。夏老师没有腿,69 了,要去爬珠峰,已经五次都没有上去了,所以他登顶的欲望会更强。我和夏老师在一个队里。当时我们跟的队伍的领队,那是他创立公司第一年,他很想让第一支队伍登顶,以及他想保证登顶率,所以那天我们抢一个小窗口。买的天气预报说暴风雪会在上午 11 点左右到达,正常的话商业团队不会去冒险,都会等另外一个窗口期,但那一年可能领队评估下来觉得我们队伍能力很强,就预期在上午 8 点前所有人都能完成攀登下撤,就能躲过暴风雪。但是没想到那一年暴风雪提前三个多小时,正好 8 点多到了,就是我们在希拉里台阶的时候,最陡峭的地方。

珠峰的暴风雪很可怕。厦门刮了一个木兰台风已经这样,珠峰顶上,只限一个人通过的地方发生了暴风雪,躲都没地方躲,气温迅速下降到零下四五十度,我就直接被刮下去了。那一次还是比较冒险的,如果不是平时经验丰富,人就基本上交代在山上了。我们那次两个当地向导都是靠救援下山的,还死了一个人。

我掉下去的时候是挂在绳子上的,背朝山,风又很大,绳子在动,我又抓不到岩壁。但是因为我掉的地方是个凹槽,我就往前移,听到氧气瓶咣当一声,就知道已经碰到岩壁了。这样的情况下伸出一边手抓住了石头,才转过身来抓着石头慢慢往上爬。

掉下去的时候怎么讲,就在想,妈的怎么办,怎么爬上去。而且那时候手套掉了,脑子里过了一万个这种念头,就是命交代在这里怎么办。身上装备基本上都有二十多公斤——鞋子一只就是四斤,很重,因为还连着冰爪,还有氧气瓶。氧气很稀薄,重量那么重,平时七八米相当于两层楼高的岩壁花个几分钟就能爬上去,在那个情况下风又那么大,真的觉得很艰难了。还好平时训练得多,力量还可以,最后撑上去了,要不然真的就交代了。

当时,包括后来我都没觉得害怕过。因为登山的危险我们碰到了无数次,虽然没有这么危险,但次数也很多很多,还各种各样,所以没在害怕什么。真正觉得害怕是隔了一年,有一个当时跟我一起爬珠峰的朋友,他看到了一个视频。那一年登珠峰的队伍里还有一个老外,他请了一个摄制组拍纪录片,他是看着我掉下去的。夏老师英文不好,所以夏尔巴在说英文的时候,他没听懂在说什么。但是老外就听到了夏尔巴说,风这么大,我们没办法一直等,否则大家都得死。所以他们计划是割断我的绳子。如果当时割断了,我百分百掉下去。所以当时我觉得最恐怖的事情就是,我还在自救,但是别人要割我的绳子,还好我咬牙爬上来了,如果晚一点绳子就让人割了。就我明明不会死,但是被人搞死了,他们还不用负法律责任。其实走那条路不需要绳子,他们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解决。我在那个时候觉得人很可怕,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别人。

对,人才是最可怕的。别人可以决定你的生死,还不用负责任。

我觉得登山其实可怕的就是这个,人的因素。那一次真的是直面死亡,客观上也是,高度在海拔将近 8800 米的地方,路况很难,而且没有人能提供帮助。这几年爬山下来,只有这个经历让我恐惧过。

我是一个很小心的人,那次掉下去之后还滑坠了,软组织有很严重的挫伤,脚肿得两倍大,但是骨头和筋没有受伤,只有严重的淤青。包括我滑雪,大家不是说滑雪尽头是骨科吗,我到现在也没受伤过,各种地形都滑过,也没被人撞过。我玩极限就是很谨慎的,把技术练到扎实才敢去做,要保证自己安全第一。

很多人我不是很理解,跑越野赛也好,马拉松也好,赛前得拼命练才能完赛,这还是在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爬雪山是真的会死人的一种运动,但好多人去爬反而平时不锻炼。我不准备登顶,不准备站领奖台,但我一定会做比百分百更多的努力。

对,癌症化疗的那一年我不能再爬山了。我以前体能算好的,但第一年我操场一圈是走不下来的,梦旅人的朋友很热心,他会带我在厦大的操场慢慢走一圈,我基本上是一两百米就得坐下来休息,然后再走。当时我觉得我可能再也爬不了山了,因为它又要力量又要体能。

疾病对人的威胁和在珠峰上的那种威胁还不大一样,珠峰时你觉得自己会死,觉得自己会留在山上,但生病是很漫长的过程,每一次化疗医生都会跟你家里人说挺好,但每一次你都有可能挺不过去,而你可能只是觉得自己虚弱了一点,并不会直观地看见死亡,只是会有心理压力,觉得自己在拖累家人。其实那时候家人会更痛苦,他们的压力会远远超过我,我觉得。但那时候生病我一直是一个很乐观的人。我从来没觉得自己会死,虽然已经晚期了,但我还是每天开开心心的。

认识大鹏那几年也挺有意思的。那时候那里有个俄罗斯人,在曾厝垵那边玩桨板,在海上玩。我就借他的板去玩,后来发现它比较休闲,像划船一样,在船上练一些动作也不是很辛苦,就自己买了一块。有一两年身体不是很好的时候反而经常在海上玩桨板,还有一些七七八八的水上运动,人也很放松,慢慢地化疗在身体里的毒性就过去了。后来我发现自己可以去练个潜水,就去考了个潜水证,因为潜水也很休闲。从此就开始开拓了,去了各种地方,那几年没爬山,就玩各种东西去了。

我刚开始爬雪山的时候看过一本书,《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写 1996 年珠峰山难的事。其实我们那天遇到的暴风雪和他们的状况是一模一样的。这本书是登山圣经,但从来没有被拍成电影,直到 2003 还是 2004 年,它变成了电影《绝命海拔》。我化疗那一年去看了(这部电影),看到他们从南坡上珠峰,那条路我很熟,以前爬很多山都走那条道——就看到他们走在那条我熟悉的路上的时候,我突然泪流满面,自己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看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就知道自己还是要去爬山。

《绝命海拔》剧照

后面身体慢慢恢复,发现自己又可以开始爬雪山了,就明白自己对雪山的喜欢,是那种刻在骨子里的喜欢。疫情的时候我开始跑马拉松和越野赛,因为之前都在爬山,但是出不去了。

今年 11 月我有三场比赛,一场在香港大屿山的百公里越野,一个是腾冲的马拉松,还有一场四姑娘山的 75 公里越野。雪地越野我是很喜欢的,而且擅长。这三场比赛都是硬骨头,我从七八月份就要备战,业余时间除了上班应酬没办法,几乎都花在了准备工作上。其他运动全部停止了,就会把自己逼到一个极限。

对,很多人会问你为什么要去爬雪山,花这么多钱,还可能随时死在山上。但我觉得人生在世总要有自己喜欢的事情,想干的事情,总要有一个目标想去达成,这是我的个人观点。有的时候我给自己的人生定义很简单,就是要去体验很多东西,把一两项我最喜欢的东西去做到一个极限,看看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这也算一个目标。因为生活其实很平淡,有时候有点无聊,你自己给自己一个目标的时候,就会一直很有活力去做这些事,也很开心。在我坚持下去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也挺酷的。

我走了那么多地方,突然发现地理很重要,因为我以前地理历史都不是很很好。爬山也要看气候,你会知道天气也得要懂一点,对我来讲,玩的过程就是不停让自己变得更好,修炼自己的一个过程。


Q:最近有什么有趣的事情?

A:原来人决定放弃的时候身体真的一下子会瘫掉,就好像电风扇拔掉插头一样。最近徒步有个女孩在山上说自己不行了,我们都要打救援电话了,她还是决定自己走下山。刚下来还在公路上马上就不行了,一步都走不了了。很有意思。

Q:最近希望解决什么问题?

A:顺利把几场越野赛跑下来吧。

Q:希望找什么人来接力?

A:厦门北极星的队友含沙,经常参加救援这些公益活动。和接力访问主题挺契合的,“关心社会的人”。关心什么、关心的方式,以及为何会有这一切。


欢迎你带着好奇心阅读小鸟文学

小鸟文学是个独立 App,它的表达在不停变化,认识它的人都有不同的机缘。此前你可能会从各种短篇小说、长篇访谈,人类学田野笔记或者和它的前身《好奇心日报》的联系认识到它,如今它还在持续作出调整。不过它的价值观一以贯之:和我们所处的世界保持距离,与此同时又不会袖手旁观。

你可以在这里找到我们:应用商店搜索“小鸟文学”,安卓手机也可以通过官方网站下载 APK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或新浪微博、豆瓣 @小鸟文学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小鸟文学小鸟文学是个独立 App,它的表达在不停变化,认识它的人都有不同的机缘。此前你可能会从各种短篇小说、长篇访谈,人类学田野笔记或者和它的前身《好奇心日报》的联系认识到它,如今它还在持续作出调整。不过它的价值观一以贯之:和我们所处的世界保持距离,与此同时又不会袖手旁观。
  • Author
  • More

如果不在老家开这个书店,我的生活没法继续|接力访问088 Luly

生活这事不可规划,但你的内在需要会牵引它的走向|接力访问089 蔡所

一个在小区里摆公共借阅书摊的人|接力访问087 廖细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