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是事實,敘事是敘事

討厭鬼 aka 劉維人
·
·
IPFS
·
打著澄清事實的格式,進行敘事對抗,就變成在帶風向。人們會發現你把他們當白痴,因而失去有識者和鐵粉的信任。​ 試圖進行敘事對抗,內容卻都在澄清事實,就會變得越描越黑,把解釋權力都讓給你不認同的言論,最後即使真相站在你這邊,你也只能啞巴吃黃蓮。​

嗯,社會現在也開始重視闢謠和公共溝通了。

可以趁最近一兩個事件的機會,開始聊聊某些觀念。​


闢謠/事實查核/FAQ/公共溝通裡面,至少有兩個核心目標:

澄清事實,以及敘事對抗。​

當市場上出現不實指控,或者出現曲解概念、曲解詮釋的時候,我們需要澄清事實。

澄清事實有格式需求,通常長得像是大一期中考名詞解釋、wikipedia的簡述、或者GPT的回應。常用句型包括「近來有些說法認為OOO是XXX。OOO是在%%%下出現的東西,他是###​和&&&,並不包括XXX」等等。

澄清事實是某種論證,所提證據必須能夠有效支持「OOO不是XXX」的結論。如果無法支持結論,就會帶有個人意見或帶風向的嫌疑。

澄清事實也有策略目標,目標讀者是那些想知道真相、想進行判斷的人。


但除了澄清事實,很多時候還需要另一種回應,稱為敘事對抗。​

某些言論之所以需要回應,並不是因為不符事實,而是因為言論預設了某些觀點、針對了某些特定受眾。像剛剛提到的「帶風向」,或者常見的「政治宣傳」就屬於這類。這種言論是在hack受眾的認同和心理,以事實去回應通常沒有效果,而且很多時候言論根本就沒有違反事實。​

這種時候需要的,是提出另一套敘事,讓人們知道事情不是只有一套觀點,知道你的觀點與經歷值得認同,你的決定值得支持。

敘事的格式多元許多,當代最常見的就是事件報導以及法庭抗辯,稍老一點的是偉人傳記,最古老可以一路追溯到世界各地的史詩。

敘事的目的是呈現觀點、爭取認同。它的目標受眾不是汙衊你的人,而是旁邊圍觀的其他人。​


澄清事實,和敘事對抗,是兩種從機制、目標、手法上都獨立的回應方式。

我目前認為兩種都值得每個人學習,而且兩種最好不要混用。

至少在使用的時候,你得知道自己在做哪一邊。

​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公共溝通是為了駁斥不實指控,你就是在澄清事實。你需要指出對方的說法包含哪些,真正的事證又是什麼。​

如果你的溝通是為了敘事對抗,你就要說明自己在意什麼價值、過著怎樣的生活、組織如何實現目標、在怎樣的價值取捨下做出判斷與配置,最好還能呼籲更多人一起加入你的使命。​


打著澄清事實的格式,進行敘事對抗,就變成在帶風向。人們會發現你把他們當白痴,因而失去有識者和鐵粉的信任。

​試圖進行敘事對抗,內容卻都在澄清事實,就會變得越描越黑,把解釋權力都讓給你不認同的言論,最後即使真相站在你這邊,你也只能啞巴吃黃蓮。​


我們的作文課不教這些,管理跟報告也不講求這些,所以大部分人沒有想過兩者的差異,其實也合情合理。

但為了獨立思考、彼此溝通、呈現每個人的價值和觀點,並且不要被專業的宣傳機構壟斷話語權,這些我們現在都可以開始練習。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討厭鬼 aka 劉維人自由研究者,社科譯者。 譯作著重當代民主、政經制度等議題,如《反民主》、《暴政》、《修辭的陷阱》、《民族重建》等。開設課程如《北歐幸福方法論》、《AI要搶走我的工作了嗎?》等等。
  • Author
  • More

人生是用來玩遊戲的,不是用來被政治操弄的

為何民主政治必須追求「跨群體的彼此理解」?

權威,社群,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