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幸《很深的民主,需要很厚的共同體》推薦語
感謝秀幸老師邀請,共同來推薦老師的新作。能獲得這樣的認可深感幸福。
-------------------------------------------------------------------------------------------
秀幸老師的這本書,帶領我們從涂爾幹、Herzfeld、北台灣客家信仰的例子,看見在維繫社會連帶與個人的行動中,社群扮演多大的角色。
現代性將個人想像為獨立的主體,根據統一的抽象規則選擇理性的手段,追求各自心中的效益。即便經過後現代性的反思,個人依然是行動與作用的基本單位,只是巨靈換成了嬉皮,建制換成了離散。即使壓迫真能消退,露出的也不是自主而是漂泊。
本書指出這些方法為何失敗:人類需要神聖與意義,而社群是認同的終極依歸。我們的身分、行動、自我認同都從自身指向社會,並期待獲得社會的回應。我們以行動影響彼此的關係,關係交疊起來維持了社群,形成了社群的規範、邊界、主體性,這些社群的性質又回過頭來成為我們的認同。失去這些標的,我們身上的標籤與利益便也失去意義。
也就是說,能夠使我們長期依歸,給予行動與生命意義的,是個體藉由形塑社群我,而獲得自我認同的過程。這樣的彼此共同形塑,使我們彼此認識,使我們相信自己並信任他人。
這告訴我們,為何無論是政策制定或社群營造,都不能僅靠有形的誘因與規則,或者英明睿智的負責者來進行。我們存在於行動之中而非推論之中,每一個主體都只能從每個當下的決斷去了解彼此,從每個抉擇去看見自己的極限與位置。
規則抽象而遙遠,決斷具身而鑲嵌。再完美的典章或演算法都離開了當下的時間,事前與事後的設計都無法取代當下的行動,不能使群體內聚,無法給個體依歸。
這樣的洞見正是當代亟需。一個平等、擁抱差異、願意彼此理解、沒有壓迫的世界,注定無法以普遍性的規則為磐石,以彼此獨立的個體為支柱。一個民主永續的科技未來,注定不可能萌生於面目模糊的抽象互動、每個使用者的理性核實、或者程式規則的自動執行。在代議民主不夠的地方,需要的是共同邊界的自主社群;在市場負外部性的地方,需要的是在地環境銘刻出來的生命意義。
鄉村與傳統也許已遠,但在自由民主體制力有未逮的地方,我們需要的是共同想像如何生活在一起,必須思考如何打造出屬於這個時代的在地,如何讓人們以行動辨認彼此,以歸屬安頓自身,使共同建造的圖騰成為彼此連結的核心。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