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rek Parfit (二):從自我到承諾與責任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
·
IPFS
為甚麼我們會覺得政客不能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因為無論昨天的那個人,還是今天的那個人,都是「我」,是同一個人啊。梁振英在參選時說要行全民退保,今天梁振英便應該守承諾推行,因為無論是當選前,還是當選後,那個人都是同一個梁振英啊。為甚麼昨天我殺了人,今天我就要為這件事負上道德責任,應該補償或者受到懲罰?因為昨天的人與今天的人都是同一個我啊。

原文刊載於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作者:豬文  圖畫:Roger  難度:★★☆☆☆  

 
  昨天介紹 Derek Parfit 的文章中,討論了 Derek Parfit 如何論證存活(survival)而不是同一性(identity)才是真正重要的問題,以及這種對自我的形上學立場如何影響一些倫理學議題,例如利他行為與死亡。

  當中,有位室友對文章寫了個很有玩味的留言:「難怪那麼多政客會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XD」這個留言看似戲謔,實則道出了 Parfit 這種對自我的看法所引申出來的倫理學問題。這位室友似乎是在說:哦,根據 Parfit 的講法,今天的我與昨天的「我」根本不能說是同一個人,那麼即使昨天的梁振英承諾了香港會有真普選也好,也不代表今天的梁振英要推行啊!因為昨天的梁振英與今天的梁振英根本不同一個人啊!今天的梁振英為甚麼也為他人的承諾負責呢?這不是很荒謬嗎?所以,今天的我會打倒昨天的「我」根本是合理不過的事。

  這彷彿是 Parfit 這種對自我的看法所引伸出來的麻煩理論後果。反過來說,這也說明了同一性這個概念在我們日常生活、倫理經驗中的重要性。除了昨天的文章提及到的,同一性這概念可解釋為甚麼我們會覺得為了將來的「我」而不幫助在身邊的他人為合理(因為三十年後的那個人跟現在的我是同一個人啊),同一性也解釋了為甚麼人要遵守許過的承諾,又要為做過的事負道德責任。

  為甚麼我們會覺得政客不能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因為無論昨天的那個人,還是今天的那個人,都是「我」,是同一個人啊。梁振英在參選時說要行全民退保,今天梁振英便應該守承諾推行,因為無論是當選前,還是當選後,那個人都是同一個梁振英啊。為甚麼昨天我殺了人,今天我就要為這件事負上道德責任,應該補償或者受到懲罰?因為昨天的人與今天的人都是同一個我啊。如今 Parfit 竟然跟我們說究竟過去的「我」跟現在的我是不是同一個人這個問題,根本是不重要的,因為這問題從來沒有一個斬釘截鐵(all or nothing)的答案。那麼上述這些守承諾、為行為負責任的倫理經驗又從何說起呢?

  其實,只要大家有正確理解到昨天文章內容,就可以想到 Parfit 還是可以講到承諾與道德責任。雖然按照 Parfit 的理解,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並不絕對地是同一個人,所以今天的我與昨天的「我」的關係,跟今天的我與一個陌生人的關係,沒有本質上的分別,但我們必須注意的是,這兩種關係還是有程度上的差別。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有十分緊密的心理聯繫(psychological connectedness),這是跟其他人不會有。昨天的「我」與今天的我共同擁有絕大部分的記憶(今天的我只比昨天的「我」多了一天的記憶)、身分認同、經驗和取向。這種如此緊密的心理聯繫是任何一個他人 ── 即使是你的父母、你的情人還是你最好的朋友 ── 都不會有的。因此,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的關係仍然是如此獨特。如此一來,如果昨天的「我」答應了你,今天和你去看電影,今天的我當然仍應該守承諾和你去看電影啊,因為昨天的「我」對今天的我來說不只是一個普通的他人,而是一個與今天的我有極緊密心理聯繫的人。為做過的行為負道德責任的例子亦然。

  不過這種對承諾與道德責任的理解,仍然有其麻煩的地方。因為按 Parfit 的講法,不同時空的「我」之間的心理聯繫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變得愈來愈薄弱。甚至,時間夠久遠的話,這種心理聯繫會完全消失,令到過去或將來的「我」對現在的我來說,只是一個普通的陌生人。換句話說,既然心理聯繫有程度之分,會隨時間改變,那麼建基於這種心理聯繫的承諾與道德責任,不也有程度之分,會隨時間改變嗎?這不是很古怪嗎?我們不是覺得承諾一經許下,便無論如何也信守嗎?

  沒錯,按一直以來的思路,承諾有程度之分,而且此程度是相對於你跟那個許下承諾的人之心理聯繫強度。但其實這個想法一點都不古怪。設想一下,如果你三十年前還是小朋友的時候,在樓下的公園跟你最好的朋友小明,許下承諾,說要做一輩子最好的朋友。三十年後的今天,你們都長大了,無論性格、取向都完全改變了,甚至你連三十年前發生過的一切都已經沒有任何記憶。你會覺得自己仍然有責任信守承諾,跟小明繼續做最好的朋友嗎?如果你沒有這樣做的話,你有做錯嗎?

  似乎我們的直覺都會覺得你已經毋須再背負這個承諾包袱,為甚麼?Parfit 就會告訢你,因為三十年前的那個「你」和今天的你已沒有心理聯繫,三十年前的「你」對今天的你來說只是一個陌生人,你又何須為一個陌生人許的承諾負責?其實,從我們日常的經驗看,三十年前許的承諾,與昨天許的承諾本來就有強弱之分。如果按一般對自我的看法來看,明明三十年前的「你」與昨天的「你」都是你,為甚麼今天的你應該為昨天的你許下的承諾負責,而不用為三十年前的你許下的承諾負責呢?明明這三個都是同一個人。所以,一般對自我的理解不能說明這種分別,Parfit 這種對自我的理解,反而更能解釋我們的道德經驗。

  但是按這個講法,那些一輩子的承諾,不全都沒有意義嗎?例如婚姻,為甚麼今天的我要受制於三十年前某人在教堂中說的「愛你一生一世」?為甚麼今天的我因此不能愛上別人?為甚麼三十年前的「我」有權為今後的所有「我」作主?這會是 Parfit 前幾年才與在一起幾十年的 Janet Radcliffe Richards 結婚的理由嗎?

  或者我們會說,婚姻的意義,真的不在於我今天還在守三十年前那個「我」所許下的承諾,而在於現在每一天,我仍會透過不停地好好愛另一半,來再次確認那個嚴格而言不是由我來作出的承諾。就算三十年前的誓詞對我已沒有效,但我還是會每天的認可此承諾,並依據諾言去愛他,來再次默默地許下同樣的承諾。不停反覆確認承諾,可能才是婚姻的真正意義。

  不過,這講法真的沒有爭議嗎?講承諾好像還講得過去,但套在行為帶來的道德責任呢?三十年前的「我」殺了人,與昨天的「我」殺了人,今天的我對這兩個「我」行為須要負責的程度會有分別嗎?若有殺人犯自辯說,他已經不是三十年前的那個殺人犯了,我們會覺得可以接受嗎?這些種種,或應留待讀者自己思考。。

註:此文內容參考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7WiQ_tNld4&t=462s,對這題目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

好青年荼毒室官網
好青年荼毒室Youtube
好青年荼毒室Instagram
好青年荼毒室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此帳戶由 Matters 團隊代為管理) 哲學人團體。目標是把循規蹈矩的好青年帶進哲學的世界。 文章有深有淺,古今中外,無所不談。在這裏,一切都可以被質疑、反省和追問。
  • Author
  • More

自然科學的偶然性?——「社會建構論」雜說(四)

驀然回首,在幻想中相見

六合彩金多寶襲來,你知道自己不會中頭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