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燒幾時開始又腍又甜?

呂嘉俊
·
(edited)
·
IPFS
·
"塊叉燒好好食,又腍又甜。"已經不下數十次,聽同桌飯腳讚揚面前叉燒的味美。夠腍夠甜,彷彿成為近年叉燒好味的標準,但想深一層,叉燒腍甜,真是一件好事?
以往有兩個部位常用來做叉燒,一是豬脢頭肉,另外一款已經失傳,那是挑骨腩叉燒,用豬腩位挑走骨頭做成。

(原文刊載於*CUP媒體)

現在已很難找到用炭燒的叉燒,大部分都以太空爐燒製。

燒一塊叉燒 —— 要軟,加鬆肉粉就是了;有良心的,可以下木瓜(酵素可軟化豬肉)。要滑,在面層加生粉水就成事。要甜,更簡單,調點現成麥芽糖就可以。而不少餐廳把叉燒弄得腍甜,是出於懶惰。豬肉用雪藏脢頭,貪其來貨穩定,工夫少,再加鬆肉粉醃,做得夠腍,食客一定無投訴。醬料用現成貨,不炒醬醃肉,再用大量麥芽糖的死甜掩蓋所有味道,出來的叉燒就只有一陣普通的甜味;這樣,過腍過甜的叉燒就「因利乘便」成為主流。

到底叉燒幾時開始大變?應該大約在十多年前吧!那時西班牙黑毛豬普及,很多餐廳以此為賣點,用來做叉燒,成為一時佳話。後來不少餐廳東施效顰,令這種軟腍死甜的叉燒擴散到各式小店,甚至影響一代人的口味。

當腍甜成為好味準則,我們的叉燒失去了一些東西,那就是肉味和口感。還記得從前叉燒的味道嗎?醬料不會蓋過肉味,也沒濃濃的麥芽糖包裹整片叉燒,咬下去有肉汁,有肉香,帶點煙韌的口感,是愈嚼愈有肉味。現在元朗冬菇亭的添記便有這種古老叉燒,肉汁多而有肉味,屬不花巧的樸實滋味。

最近在大班樓吃過一件叉燒亦有驚喜,咬下去有久違了的「豉味」,這個字詞近年少見,因為很多食物都失卻了,其實豉油、磨豉醬,都應該吃得出豉味,豆製品該有的味道。大班樓的叉燒用本地豬的第一刀(豬背脢頭位)做,用自家調的磨豉醬、南乳、酒等醃肉,表面棄用現成的麥芽糖,改用自己漬的玫瑰糖,甜味輕巧有層次,第一刀的肉質爽而有肉香,醬料調味剛剛好,不蓋過豬肉的味道,是精心計算的成果。

元朗添記還可找到肉味很夠,又不會有太多蜜汁的叉燒。
大班樓的叉燒用「第一刀」做,肥肉帶爽,醃料有豉味醬香,甜味有層次而適中。


閱讀更多:呂嘉俊:叉燒幾時開始又腍又甜?

呂嘉俊*CUP專欄
呂嘉俊Facebook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呂嘉俊傳媒人,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創辦人,同時經營出版和飲食主題書店。著有《好好吃飯》和《味緣香港》。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
  • Author
  • More

是時候為分子料理翻帳

所謂完美的蛇羹根本不存在

誰看中香港老店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