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之詩》:詩、泡沫,隔閡

SAMPLE
·
·
IPFS
·
《巴基之詩》全片套用朦朧曖昧的灰綠色濾鏡,觀眾彷彿置身泡沫,視野受限,僅中心一圈能看清事物。導演於映後談中提到,劇本靈感源自香港抗爭運動期間,一名少數族裔青年接受訪問時表示自己是香港人而非巴基斯坦人,令移居台灣多年,同樣身處異鄉的他開始思考自己的身份認同是否也逐漸從滑向台灣。當他回望香港時,竟開始對這座城市感到陌生。


原文刊載於Sample雜誌IG

感謝 ifva 邀請參與是次首映禮。ifva 為本地少數族裔青年而設的創意影像教育計劃「影像無國界」(All About Us)正值十週年,邀來藝術家導師陳瀚恩執導,與經驗學員共同製作短片《巴基之詩》(The Poem of Pakistan)。短片講述巴裔青年Hamid在香港從事金融行業,為應酬上司甚至破戒飲酒,在追名逐利中逐漸迷失身份,直到處理同鄉的保險索償申請時,結識剛從故鄉來到香港的少年,Hamid和少年一起朗讀巴基斯坦哲學家、詩人 #伊克巴爾(Muhammad Iqbal)的詩作Lab Pe Aati Hai Dua,喚起他對故土文化、原生身份的思考。

《巴基之詩》全片套用朦朧曖昧的灰綠色濾鏡,觀眾彷彿置身泡沫,視野受限,僅中心一圈能看清事物。導演於映後談中提到,劇本靈感源自香港抗爭運動期間,一名少數族裔青年接受訪問時表示自己是香港人而非巴基斯坦人,令移居台灣多年,同樣身處異鄉的他開始思考自己的身份認同是否也逐漸從滑向台灣。當他回望香港時,竟開始對這座城市感到陌生。於是他參考《#殺誡》(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中奇斯洛夫斯基為了拍出一座冷峻、異化的華沙而使用的綠色濾鏡,希望籍此構築出自身與香港、少數族裔與故土之間的距離感。奇斯洛夫斯基曾表示,使用陰暗的綠色是為了使世界看起來更殘酷、冷漠;而《巴基之詩》採用穆斯林常用的綠色,導演除了想要呈現文化隔閡,亦希望觀眾在既定印象之外,多嘗試進入、了解穆斯林等少數族裔的生活文化。

短片其中一位重要角色,是啟發導演寫下劇本的穆斯林圖書館管理員Mr. Sanga。現實中的Mr. Sanga與詩人伊克巴爾有著相似的經歷:生於英屬印度,後來去往歐洲留學,輾轉流連於德國、英國、法國等地,長久的異鄉生活啟發他們思考閱讀、書寫及言說原生語言及文學對身份構成的影響及意義。諸多文學形式中,詩歌既能呈現語言的異化,朗誦的韻律又最能引起共感,正體現出導演的異鄉身份與少數族裔的文化處境之間的共振。

____________________

#Sample樣本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literature #graphicdesign #hongkongart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SAMPLE❛ 如果可以這樣做雜誌 ❜ http://linktr.ee/samplemaghk
  • Author
  • More

#HOME|家在何處?

為何遊戲需要筆記?

不會腐爛的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