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代照顧可以增加後代抵抗高溫的能力」專家意見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
·
IPFS
·

議題背景:

2025年3月05日上午8:01分,國際期刊《英國皇家學會報告B系列》發布台灣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熱壓力對於子代的影響取決於親代照顧的組成〉(Heat stress effects on offspring compound across parental care)。

「高溫」是生物在氣候變遷之下所受到的生存威脅之一。這篇研究以埋葬蟲為例,透過研究室的實驗控制、台灣北部的實地溫度測量,以及野外族群數量調查,討論高溫所帶來的熱壓力怎麼影響物種的繁殖。

研究發現如果在整個幼蟲孵化期前後,都受到高溫的影響,會降低繁殖成功的機率。因埋葬蟲是有親代照顧行為的昆蟲,因此若只有孵化前或後,其中一段時間受到高溫壓力,親代的照顧會讓子代可以抵禦高溫壓力,成功繁殖。

研究結果指出未來在評估暖化對生物的影響時,也應納入不同生長階段、親代照顧組成的影響,才能更準確的評估一個物種的脆弱程度,並依照其生長階段制定合適的保育策略。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解析研究對於制定保育策略的幫助。

研究原文:Malik, T. G., et. al. (2025) "Heat stress effects on offspring compound across parental care"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專家怎麼說?

【孫烜駿】【陳一菁】

2025年03月05日
國立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孫烜駿 (本研究通訊作者)

Q1:您認為對台灣來說,這份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什麼?例如,可以制定更精確的保育措施?有助於減少生物所面對的熱壓力?

全球氣候變遷正迅速影響各地生態系統,頻繁且強烈的熱浪對仰賴親代照顧的生物構成挑戰。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當熱浪同時衝擊孵化前後階段,繁殖成功率顯著下降。因此在未來保育措施制定上,應更仔細評估氣候變遷對不同物種生活史的策略與生長階段的影響,而非只關注於整體溫度變化與對成體的影響。在台灣亞熱帶的環境中,極端高溫衝擊高山陸域生態系的關鍵物種(例如:高山田鼠、森鼠),透過保護繁殖微棲地、維持森林覆蓋、監測高溫影響,可降低熱浪對生物多樣性的衝擊,確保生態系統的穩定,並維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Q2. 您認為研究的限制為何?例如,埋葬蟲作為模式生物,能否推論至其他的物種?或還需要再做什麼研究,才能更好的推論至其他的物種?

本研究強調不同親代照顧階段對子代適應熱浪的重要性,而非將其視為整體。雖研究是以昆蟲為對象,這個機制對其他仰賴複雜親代照顧的物種也至關重要。未來應仔細研究親代照顧組成,對比各類社會性動物(例如:鳥類、哺乳類、兩棲爬行動物),以更準確評估氣候變遷對物種存續的影響。

Q3. 高溫是氣候變遷下,對物種存續的一大威脅,目前研究上是否知道台灣有哪些物種正面臨高溫的風險?從這份研究的結果,有哪些措施是我們可執行的保育策略?(您可以依您的研究舉例即可)

熱浪威脅台灣許多溫度敏感物種。以台灣著名的山椒魚為例,牠們依賴高山涼爽微氣候繁殖,近期研究也發現其獨特護卵行為。氣候變遷導致高溫與乾旱將可能影響山椒魚的親代照顧,
降低幼體存活率,加劇族群減少。人類活動如登山與水源污染也會加劇山椒魚棲地惡化。未來保育應強化研究與監測,推動分階段繁殖策略,減少人為干擾,以確保山椒魚的存續。


2025年03月05日
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陳一菁

隨著氣候變遷生物學的進展,我們對於全球暖化衝擊的理解,從關注長期升溫趨勢,擴展到溫度波動與極端天氣事件,特別是熱浪的頻率與強度增加,可能帶來立即與長期的影響。例如 2011 年澳洲西南部的海洋熱浪,導致海洋巨藻森林(kelp forest)生態系崩解,至今未能逆轉。2015/2016 年聖嬰事件造成亞馬遜雨林極端乾旱,導致樹種死亡率上升與生產力下降,進一步改變全球碳循環。

從微觀角度,熱浪也影響生物個體行為與適應能力,衝擊族群長期存續。這份研究透過操作實驗發現,熱浪主要透過增加能量消耗和降低繁殖資源品質,降低埋葬蟲的繁殖成功率。雖然親代照護能緩解負面影響,但有其限度。這些發現呼應了生物面臨的代謝耗能增加與資源品質下降等普遍挑戰,不但有其一般性,也將啟發更多物種行為與生理適應的相關研究。

從保育角度來看,在氣候變遷趨勢持續且加速的背景下,棲地保護應納入「氣候導向」的策略作為,不論是保留森林覆蓋、提供陰影環境,增加水源地與加強水分管理與監測等,都可創造較低溫與濕潤的微氣候,幫助物種在極端氣候條件下找到生存空間,為確保生物多樣性長期存續可發展的氣候調適措施。


SMC是獨立的科學新聞室,也是科學家與媒體的橋樑。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我們在乎公眾如何理解科學研究的意義,也在乎新聞中的科學有無充分的證據。當科學研究成為新聞頭條,我們協助記者找到合適的科學家接受採訪,同時協助科學家說明科學研究的證據。

身為全球SMC網絡的一員,我們遵守國際章程,以多元資金維持組織運作,編輯台決策不受資助者影響。我們不畏科學爭議,站在科學與新聞的第一線,成為科學家與記者的夥伴,共同傳遞以證據為基礎的資訊。

邀請你成為SMC的力量,與我們一起改善台灣的科學溝通方式與科學閱聽環境,撐出更多公共討論的空間。

如果你認同我們的工作,歡迎捐款支持我們。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我們是亞洲唯一的科學媒體中心,世界上第6個正在改變科學報導困境的非營利組織。 我們講究有科學證據的資訊,建立記者、科學家還有民眾之間的連結,一起用科學,創造對話,以及自由民主的資訊環境。 來這裡找我們:https://linktr.ee/smctaiwan
  • Author
  • More

「審查農業用地變更作太陽光電設施使用涉及生態檢視指引(草案)」專家意見

「研究分析全球暖化下兩棲類面臨過熱的風險」專家意見

「Cell期刊的HKU5-CoV-2病毒最新研究」專家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