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鄉音,不覺得親切。
我是酆都人,酆都人說話口音蠻重的,也有許多當地自己人才能聽懂的“土話”。
但大學到重慶主城念書,包括後面工作,大家問到我是哪裡人的時候,我說老家酆都的。他們都會說上一句:“啊,聽不出來誒,你都沒啥酆都口音。”
聽到這句話,我會在心裡暗自竊喜。很奇怪,我也說不上來為什麼鄉音對我而言,不會覺得親切,反而會想要保持距離,並有意識的從自己身上淡化掉。
似乎,我很不喜歡自己身上有特別明顯的地域性標籤外顯出來。在外面聽到別人說話有明顯的酆都口音時,我也不會覺得親切。甚至聽到有人講話如果酆都口音特別濃時,我心底莫名會覺得煩躁不安。
我想要找出其中的原因,但自己也理不清思緒。也許,從小跟鄉音濃的人接觸下來,並沒有太多溫暖親切的記憶吧,反而會想要逃離熟悉的鄉音環境。
酆都話,很明顯的一個特徵:發音會把“ian”变成“in ”。比如多少钱?会念成多少qin ?剪刀會念作jin刀,充电念作充din…….以此类推。這是判斷是否是一個酆都人最明顯的符號。
當然,酆都話還有一些方言是老一輩經常會說到的,年輕人用的都比較少了。雨傘會叫作「撐花」、塑料袋叫作「筒筒」、膝蓋叫作「克細頭」……還有很多很多,此刻,我能回憶起的不多。
但說來也很奇怪,對於家鄉的一些俚語特意去回憶的時候想不起太多,但偶爾講話的時候,突然就會不經意冒出來,或許這些詞彙已經潛移默化地、不可避免地成為了我的一部分。
也許,有一天,我漂泊在所謂的異鄉時,聽到一句帶有酆都口音的話時,也會覺得親切吧。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