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成為逆媳的「背後靈」
-----------------------------------
不知道大家是否覺得,每到過年就是要準備開開心心地放假了?
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對某一些人來說,可能是胃潰瘍與燥鬱的開始
聽人轉述他某次不小心聽別人聊天的內容:
A跟B都是女生,A跟B說,以往都只有除夕才放假,今年是除夕前幾天就放假,害他必須提前回先生的娘家待著,所以不覺得提早放假是好事。
這就是某些媳婦的真實處境。
這幾年有越來越多人關注「婆媳」議題,當然目前的網路風向跟10年前不太一樣,大多數都覺得女生婚後住先生娘家或是過年要回先生娘家住的傳統很有問題,但在網路之外的實際生活上,看起來還是「婆家的傳統」佔上風,也許就是如此,「靠北婆家」這種板才會如此流行,大家都覺得女生婚後的生活與婚姻不應受到先生娘家的控制,但卻都還在控制之下。
最近開始在讀婦女新知創辦人之一的李元貞寫的《眾女成城:台灣婦運回憶錄》,談到許多1980年代台灣婦女面臨的各種處境,包含家裡勞務地位、家外勞動條件、結離婚的法律保障等許多方面,遭遇的都是現在的我們聽來非常不可思議的困難。很多人(尤其是男生)都說,現在的女生已經比前平等了,說這些話的人,應該很少有人具體知道以前的男女到底是如何不平等(包含女性的勞動薪資平均不到男性的一半)。
每當有人提出男女不平等或批評父權的時候,就會有男生覺得受到攻擊,不知道當有人提出婚後與婆家生活/過年的文化時,會不會也有男生或婆家本身覺得受到攻擊?
根據我有次在餐廳聽到的「婚前談判」(註),我想這情形也是有的。因為事件本身的加害者是男性或婆家,所以加害者族群會有一種被譴責的感覺,說是污名化男性和婆家。所以女性和逆媳要對抗的,有時不只是不公平或辛苦的家內與社會處境,處理對方的「受害者情結」時,也會加深女性和逆媳的無力感,因為男性/婆家/先生為了洗刷自己的污名,只好反而批評女生和媳婦的抱怨,否認女生的經驗、心情和解釋。
例如:有些男生說:「不是只有女生會怕走夜路回家,男生也會怕啊。」如果是這樣,我想問的是:「男生走夜路時,是害怕被女生攻擊,還是怕被男生攻擊?」我猜大部分的答案,如果追問到底,都是怕被男生攻擊,而這,就代表當我們在講加害者是男性的時候,不是因為男性是男性,而是男性具有某些在這社會被養成的特質,不僅讓女生害怕,也讓男生害怕。換句話說,真正的問題,由某些特質的男性主導的某種暴力、壓制、控制的文化,而那就是父權,男生創造、主導、享受了這種文化紅利,讓女生跟不符合某種特質的男生淪為刀殂魚肉,這才是不平等的根源。
同樣,為什麼要稱為「婆家」?其實就是借用女性(媽媽)的手,男性(兒子/先生)對另一名女性(太太)施行父權的價值觀與道德觀,讓原本應該是對抗父權的戰爭,變成女人之間的戰爭。但如果把婆媳衝突的時間點更往前推移,會發現起點其實就在於女生婚後「歸入夫家」控制,不讓女人跟先生有個獨立家庭地位的父權結構,而我們都在這個結構裡,好好站在自己壓迫人和被壓迫人的位置上,越是穩穩站在各自的「崗位」上,結構就越是無法鬆動。所以,這社會非常需要反逆的女性/男性、媳婦、兒子,請用各種可能的方式,成為他們的背後靈。
父權/性別書單(「至少」以下3本):
1、《82年生的金智英》(漫遊者),有改編成電影
2、《我是男生,也是女性主義者》(日月文化集團)
3、《性別打結》(群學)
其他文章參考(我寫的)
男生也很努力啊,女生有什麼好抱怨?
苗博雅談父權
談Netflix 記錄片 《東京女子偶像流》(宅男文化vs. 女子偶像)
【翻譯 演講】Emma Watson's Inspirational UN Speech on Feminism 妙麗:性別平等,不只是女性議題
最近翻舊文,翻到一篇今年農曆過年前寫的文章
------------=-----------------------
不知道大家是否覺得,每到過年就是要準備開開心心地放假了?
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對某一些人來說,可能是胃潰瘍與燥鬱的開始
聽人轉述他某次不小心聽別人聊天的內容:
A跟B都是女生,A跟B說,以往都只有除夕才放假,今年是除夕前幾天就放假,害他必須提前回先生的娘家待著,所以不覺得提早放假是好事。
這就是某些媳婦的真實處境。
這幾年有越來越多人關注「婆媳」議題,當然目前的網路風向跟10年前不太一樣,大多數都覺得女生婚後住先生娘家或是過年要回先生娘家住的傳統很有問題,但在網路之外的實際生活上,看起來還是「婆家的傳統」佔上風,也許就是如此,「靠北婆家」這種板才會如此流行,大家都覺得女生婚後的生活與婚姻不應受到先生娘家的控制,但卻都還在控制之下。
最近開始在讀婦女新知創辦人之一的李元貞寫的《眾女成城:台灣婦運回憶錄》,談到許多1980年代台灣婦女面臨的各種處境,包含家裡勞務地位、家外勞動條件、結離婚的法律保障等許多方面,遭遇的都是現在的我們聽來非常不可思議的困難。很多人(尤其是男生)都說,現在的女生已經比前平等了,說這些話的人,應該很少有人具體知道以前的男女到底是如何不平等(包含女性的勞動薪資平均不到男性的一半)。
每當有人提出男女不平等或批評父權的時候,就會有男生覺得受到攻擊,不知道當有人提出婚後與婆家生活/過年的文化時,會不會也有男生或婆家本身覺得受到攻擊?
根據我有次在餐廳聽到的「婚前談判」(註),我想這情形也是有的。因為事件本身的加害者是男性或婆家,所以加害者族群會有一種被譴責的感覺,說是污名化男性和婆家。所以女性和逆媳要對抗的,有時不只是不公平或辛苦的家內與社會處境,處理對方的「受害者情結」時,也會加深女性和逆媳的無力感,因為男性/婆家/先生為了洗刷自己的污名,只好反而批評女生和媳婦的抱怨,否認女生的經驗、心情和解釋。
例如:有些男生說:「不是只有女生會怕走夜路回家,男生也會怕啊。」如果是這樣,我想問的是:「男生走夜路時,是害怕被女生攻擊,還是怕被男生攻擊?」我猜大部分的答案,如果追問到底,都是怕被男生攻擊,而這,就代表當我們在講加害者是男性的時候,不是因為男性是男性,而是男性具有某些在這社會被養成的特質,不僅讓女生害怕,也讓男生害怕。換句話說,真正的問題,由某些特質的男性主導的某種暴力、壓制、控制的文化,而那就是父權,男生創造、主導、享受了這種文化紅利,讓女生跟不符合某種特質的男生淪為刀殂魚肉,這才是不平等的根源。
同樣,為什麼要稱為「婆家」?其實就是借用女性(媽媽)的手,男性(兒子/先生)對另一名女性(太太)施行父權的價值觀與道德觀,讓原本應該是對抗父權的戰爭,變成女人之間的戰爭。但如果把婆媳衝突的時間點更往前推移,會發現起點其實就在於女生婚後「歸入夫家」控制,不讓女人跟先生有個獨立家庭地位的父權結構,而我們都在這個結構裡,好好站在自己壓迫人和被壓迫人的位置上,越是穩穩站在各自的「崗位」上,結構就越是無法鬆動。所以,這社會非常需要反逆的女性/男性、媳婦、兒子,請用各種可能的方式,成為他們的背後靈。
父權/性別書單(「至少」以下3本):
1、《82年生的金智英》(漫遊者),有改編成電影
2、《我是男生,也是女性主義者》(日月文化集團)
3、《性別打結》(群學)
其他文章參考(我寫的)
男生也很努力啊,女生有什麼好抱怨?
苗博雅談父權
談Netflix 記錄片 《東京女子偶像流》(宅男文化vs. 女子偶像)
【翻譯 演講】Emma Watson's Inspirational UN Speech on Feminism 妙麗:性別平等,不只是女性議題
~~~~~~~廣告時間~~~~~~~
本人斜槓了兩個專業,歡迎按讚追蹤粉絲頁
翻譯人森的滋味
LING 烘焙實驗室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