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 i 人会愿意上街摆摊为人写诗?|接力访问085 小王

小鸟文学
·
·
IPFS
·
因为她不觉得这需要勇气,而且,她到了不得不这么做的时候。
题图来自电影《脸庞,村庄》(2017)

原文刊载于小鸟文学

苏州人小王目前在三个地方摆过“小王的路边诗摊”,上海、苏州、香港。香港的摊摆在维多利亚港,苏州则是十全街,上海更流动一些,南昌路淮海路巨鹿路都摆过。都是随机的。有人邀请,有朋友张罗市集,她看着顺眼……都可以。她还有自己的“老地方”:长乐路上一家服装店门口,商铺虽临街,门却距离街面有几步距离,这就形成一个“凹槽”。凹槽很适合让小王放两把马扎,就是那种长得像个垫子的可折叠马扎,她坐一个,来让她写诗的人坐一个。也有不坐的,比较少。

摆摊的设备也经历过几次迭代。一开始,也就是在淮海 755 楼上那个天桥——那是她第一次出摊——她只是用一张 A4 纸张贴出了一排字:你给我词语 我给你写诗。后来除了纸笔(普通的带横线的作文纸),也就多了两把马扎。再后来有了阵仗,小王的爸爸出手送了一条横幅(蓝色、字体较圆),配四个吸盘,“可以用扎螃蟹的那种线穿到里面,走的时候剪掉线,把吸盘拔下来就可以”。吸盘不会伤害店家玻璃。小王摆摊常常要背靠某家店的橱窗。

没人要求过创作时间,不过小王自己给自己设定了 10 分钟。她觉得现在的人愿意为这种事停留的时长差不多就是这样。其实没什么人做“做这种事”。她之前在伦敦留学的时候看到路边有这种,她和妈妈都很感兴趣。不过等到小王在上海自己做的时候,大多数时候来的人都会有点意外。

比如有一次长乐路夜摊。有三个女生远远走过来,其中一个在哭(小王强调,很美好的夜晚她在哭)。另一个女生把小王指给她看,说,这里有写诗哎。她们就到了小王面前。小王问,她为啥哭?朋友说,因为友情,觉得被辜负了,耿耿于怀。然后给了几个词。小王写好了。女生一看,变成了大哭,“可能释怀了”。本来小王以为这事就到此为止了。结果三个女生决定留下来围观,其中一个还朝路边喊:大家来看,上海原来有这么美好的事情。然后对哭泣的女生说,你不要哭,你看还是有很多很好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发现的。

另一次是在南昌路,在开吉茶馆门口,那天小王的“客人”挺多,一度需要排队。“客人”里有个上海阿婆,小王形容她像个“高知”,一个人来喝茶闲逛。高知阿婆问小王,你怎么会那么勇敢,会到街面上来写诗?

这些“客人”的反应让小王有点困惑——客人打引号是因为小王写诗不收钱——后来她去苏州十全街摆摊,大家都说“啊,浪漫”,“啊,好有诗意”,但是不会意外。这就让小王对上海“客人”的反应加倍困惑了。不是街道气氛的原因,她去的地方“都很 chill”。有一度她觉得,肯定是疫情封控有关系,所有街头的事情变得需要勇气。

对小王来说,需要勇气的不是上街摆摊给陌生人写诗,是别的很难说清楚的一堆事情。


比如说工作。小王工作 2 年多,主要在做媒体,已经换到了第三家。第二家老板有一次开会,警告员工不要觉得自己好到哪里去,他们的工作随时可以被 ChatGPT 取代。那时候 ChatGPT 刚出来,老板估计也是说个时髦,爹兮兮地图个嘴上高兴,并没有仔细想过自己的业务和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关系。据小王说,这个媒体比较像广告公司,吃喝玩乐,做商户合作的内容“会多一些”。小王很和气的,她觉得“这也蛮锻炼人的”,“让她变得更善于和人打交道,以前自己是进度条拉到百分之百的 i 人,很希望自己补足能量的那种”。不过 nice 如小王,也觉得事情不至于像老板说的那样,她作为一个人类对自己也有自信之处。于是她就辞职了。

包括第二家和现在这家在内,老实说,小王做的媒体属性都没啥太大的区别。生活方式媒体。因为生活方式的丰富程度和广告客户的预算与日俱下,工作有时候确实挺锻炼人的。好在小王入这行的时候它就是这副腔调了,所以小王不会感觉到什么道德层面上的挑战。不过小王还有审美。去年有一阵子,朋友圈都在转一个讨论“简中已死”的帖子。小王也看了。她觉得,“不管死没死,我觉得(公司)做的事情都在把它往死的方向推”。

她想解决的问题是,“我能为这个社会带来些什么?”这个话说出来我笑了。小王以为我在嘲笑她。我赶紧解释我只是有一种看到了稀有生物的感觉。她就有点不好意思,说自己就是有点理想主义的。后来她又为自己的理想主义不好意思了好几次。

其实小王也蛮折中的,毕竟当时她还继续在做这个“让她想吐”的工作。所以她当时的迫切点是,得做点事,为工作找到一个平衡。

摆摊的契机出现得很随机。有一次朋友搞市集(就是淮海 755 那次),叫小王去,小王本来想卖点自己拍的照片,后来觉得这样有点单调,于是她就打了张告示,还发了朋友圈。当时她想的是,这其实比较像一次即兴交流,一次共创。

她是靠一个前同事开张的。神使鬼差,前同事提到了“ChatGPT”,还提到了当时小红书挺火的一个武康大楼保安拍照的事。这些都是小王关注、但没有和前同事细聊过的事情。她觉得蛮有缘份的。

一般来找小王写诗的人,在她创作的时候都会等待,有的会拍拍照,有的会搭话闲聊。小王的灵感来得都挺快,如果写到一半发现哪里不对劲,她也会悄悄改掉字词,那些稍纵即逝的纠结通常都不会被人发觉。


她的父母都很支持她摆摊,爸爸觉得这是历练,妈妈觉得给城市带来了诗意,就像伦敦看到的那种一样。小王的爸妈觉得自己的女儿总得来说应该出国,一部分原因是了解她的理想主义,不过既然女儿选择留在国内,一腔理想主义要是撞到了墙灰头土脸,那也没什么,“也是历练”。

小王没有灰头土脸过,但有过失望。

她研究生学设计管理,开题报告定了“苏州平江路社区改造”。那是 2018 年。

小王执意要做家乡有关的项目的原因稍微有点复杂,如果简单说,就是她对自己原生家庭的一次重新审视。小王和外公外婆非常亲近,但是父母为了让她好好学习,隐瞒了外公重病的消息。小王耿耿于怀。就在外公去世的 4 个月后,她交了开题报告,因为想“探索一下自己长大的空间”。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说,小王做了一份很有人味儿的设想。用她的话说,就是为苏州平江路“构建一个动态平衡、各方都成为 stakeholders 的系统,让不同的人在空间相遇,产生更多交流”——乍看上去,这个设想最乌托邦之处在于,她认为城市的居民真的可以决定自己生活的空间,并且成为所有者(stakeholders)。

不过,比这个乌托邦更乌托邦一点的地方在于,小王出于“我想为你做点事”的动机设定了这份研究项目,就这样找了居委会、街道、大学和政府下属文化机构。爸妈帮了一点忙,他们认识一些人。但这忙也帮不了太多。大家都对小王很客气,很愿意听一听她是怎么想的,有可能是有人介绍多少好一些,有可能像小王说的,“留学生的想法可能也值得听一听”。

她做了很多调研。当时平江路还没那么旅游化。她走访居民,咨询大学教授,就连涉及城市改造、河道利用的问题也去咨询建设相关的部门。

“什么是你以前住在苏州的时候没发现,但通过这个项目发现的?”我问她。

“他们恨……。”收尾两个字很轻,我仔细辨认了一下,是“政府”。

“他们是谁?”

“苏州原住民。”

“苏州原住民是谁?”

“平江路上的原住民。”

小王说的是因为旅游化被拆迁到郊区的居民。有很多是老人,七八十乃至九十,丢失了熟悉的生存环境和人际网络,生活从此充满陌生和恐惧。

小王的项目没有落地。这不奇怪。不过她发现,就连自己的毕业论文其实也是不成立的。“就在我准备回学校、最后一个礼拜去平江路的某一天,我发现一扇门上贴了一张告示,应该是我之前没有路过忽略的。落款时间是 2019 年七八月的样子。我发现的时间是 9 月中旬。告示说,2020 年前要迁出三分之一原住民。他们没有用这个词,但意思就是这样。”

换句话说,小王临到收尾才发现自己在一个拆迁地上做了社区宜居规划。

她看着那张纸,马上联系导师,说还要不要做,好像不太对劲。“英国导师永远觉得 interesting。他说完全没有问题,你把真实的调研放进去,从过程的角度上说你是做完了的,虽然没有达到你的目标,但是无所谓。”

我问她:“在这之前,这些事情你都没想过?”

小王的回答让我想了一会:“我觉得它存在。就是这样。”

小王说,她小时候是会背出苏州市长和副市长都是谁的人。不是参政议政那种关心,是一个平和、温暖、顺利的家庭会有的那种关心。不过现在她有点不一样,看到“媒体同事和大环境的变化”。不过,“还是有一些东西促使我还留在上海”。

我们讨论了一会儿上海。小王突然福至心灵。

“我好像有点知道了,为什么在苏州摆摊和上海不一样。因为苏州并没有那种‘苏州应该是怎样’的生活图景。虽然疫情之后它的旅游属性变强了,但是它没有上海这么景观化,不会那样被观看,或者说被膜拜。”小王说,“因为上海被赋予太多被观看的因素。”

我觉得她说得有道理。

国庆节的时候,小王被另一个朋友的市集邀请在苏州摆摊。电视台都来了。小王接受了“小时候吃饭时候会看的新闻节目”那样的采访。一个无人机飞上来,她要朝无人机挥手。

今年五月份的时候,有一次摆摊,5 月 20 日,还是在长乐路。一个城管来了,他念出声,“小王的路边诗摊”。小王以为有“客人”了。结果城管坐在车上,对小王说,“你可以撤摊了”。小王说,我是免费的。小王还带着微笑。城管说,免费的也不行。小王看着他,心想如果你下车赶我走我就走。然后城管走了。小王想,关我屁事。

于是我们又讨论了一阵子疫情里的控制。小王说,“那时候我最讨厌听到的一个词就是:配合。”


附上一首小王自己喜欢的诗:

关键词:毛肚、火锅底料、八分熟、猴面包树、拿铁


毛肚在火锅底料里翻滚

直至八分熟 

像极了你我之间的情愫

而我真正渴望的是那种

猴面包树之于沙漠中的旅人

拿铁之于上海街道的关系

是那种百分百的热烈、真挚和救赎


Q:最近遇到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A:前阵子去东京旅游,走进有 73 年历史的早稻田松竹影院看电影,我发现每一个椅背上都有一个突出的小孔设计,看它所在的高度(靠近地面)应该不是用来放杯子的。那天正好下大雨,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个白发爷爷,他把长柄伞收纳好,放进了那个圆孔里,刚好。那一瞬间再次感叹,日本人真的很爱用长柄伞!

Q:最近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A:想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最想解决还是怎么可以在写作过程中,不仅投入其中,又可以不过分沉沦,保持适度清醒。

Q:想找什么人来接力?

A:么西,一位沪漂餐饮从业者,坚持在上海做了 3 年的免费地下放映。从 2020 年开始,么西启动了地下放映活动,到 2023 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几百期,每期活动都是免费的,每期的电影都经过精挑细选,大部分电影都不是院线会关注的片子。沪上艺术电影爱好者就这样跟随着放映活动,从书店漂到咖啡馆,再漂到酒吧,甚至漂到么西家里,形成了一个没有界限的类似于“家”的组织。


欢迎你带着好奇心阅读小鸟文学

小鸟文学是个独立 App,它的表达在不停变化,认识它的人都有不同的机缘。此前你可能会从各种短篇小说、长篇访谈,人类学田野笔记或者和它的前身《好奇心日报》的联系认识到它,如今它还在持续作出调整。不过它的价值观一以贯之:和我们所处的世界保持距离,与此同时又不会袖手旁观。

你可以在这里找到我们:应用商店搜索“小鸟文学”,安卓手机也可以通过官方网站下载 APK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或新浪微博、豆瓣 @小鸟文学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小鸟文学小鸟文学是个独立 App,它的表达在不停变化,认识它的人都有不同的机缘。此前你可能会从各种短篇小说、长篇访谈,人类学田野笔记或者和它的前身《好奇心日报》的联系认识到它,如今它还在持续作出调整。不过它的价值观一以贯之:和我们所处的世界保持距离,与此同时又不会袖手旁观。
  • Author
  • More

如果不在老家开这个书店,我的生活没法继续|接力访问088 Luly

生活这事不可规划,但你的内在需要会牵引它的走向|接力访问089 蔡所

一个在小区里摆公共借阅书摊的人|接力访问087 廖细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