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紙動物園》:那些被抹去的實

這本《摺紙動物園》是劉宇昆的科幻小說集,收錄他 15 個中短篇作品。劉宇昆的「履歷」很顯赫,曾獲星雲獎、雨果獎。看維基他還曾當過工程師與律師,真的奇才。會知道這本書是 Line 書群裡有人大力推薦。碰巧前些日子在三餘看到,便立刻入手。
劉宇昆很擅長在未來科幻感中揉雜獨特的東方色彩,探討的主題意象也很多元,讀得相當過癮,無怪那麼多人喜歡。以下聊些小心得。
【東方元素】
劉宇昆 8 歲時隨家人從中國移民到美國。大概是因為這層背景,他的作品中常帶著濃厚的「東方感」。
像我很愛的〈狩獵順利〉就將道術和妖怪(狐妖)等中國元素與西方的蒸氣龐克揉和,相當有味道。順帶一提,這故事有被改編到〈愛x死x機器人〉。閱讀時才發現,相當驚喜。
她一襲白絲飄逸衣裳,衣袖翩然,繫著一條銀色寬腰帶,面白如雪,髮色如炭,長及腰。
另外像〈訟師與孫悟空〉中與田皓里在腦中對話的大聖爺;〈所有滋味〉裡羅根口中的奇想關羽故事;〈測字〉中提到的中文解字術,都讓我充滿親切感,畢竟很難在其他西方作品中看到這些元素。
那就值得了,孫悟空說。他向田皓里行禮,不是像皇帝磕頭的方式,是對大英雄躬身致敬。
另外像〈物哀〉中濃稠的日本群體主義也運用得很巧。很喜歡其中利用圍棋的比喻,讓大翔最後的犧牲充滿唯美。
單一顆棋子不是英雄,但所有棋子在一起就成了英雄。
或許出於作者的經驗,書中處處可見東方移民落地後的矛盾糾結。比如〈情緒控制器〉中,警方對潔西敏的命就案帶著明顯偏見,認為她是中國妓女,會死一定是跟華人黑幫有牽扯。在〈所有滋味〉更是將中國移民與當地居民衝突直接搬上檯面。
書的同名短篇〈摺紙動物園〉則巧妙地以摺紙為引,帶出東方移民母親的困境,將那種異地無依與被子女疏離的無力描寫地絲絲入扣。最後的遺信,看得我只能別過頭不讓眼淚落下。
兒子,我知道你不喜歡你的中國眼睛,那是我的眼睛。我知道你不喜歡你的中國髮色,那是我的頭髮。但你能了解你的存在給我帶來多大的快樂嗎?

【人?非人?】
科幻作品常會探討人類與機器的界線等議題,此書也不例外。但劉宇昆的手法仍有其精巧處。很喜歡〈狩獵順利〉中,狐妖小嫣藉由機械改造,再次變身成狐狸的段落。衰落古老法術藉由現代科技再生的設定讓我相當觸動。
古老的法術回來了,但變得不同了 — 不再是毛皮和血肉之軀,而是金屬和火。
這樣肉體改造的情節在許多篇章都有出現。其中描寫最詳細的要屬〈情緒控制器〉。故事中的潔西敏就是因為使用「視網膜植入器」這樣的眼球偷拍技術,才引來殺機;而警探露思則透過肉體改造,讓她能在工作中對抗比她更高壯的敵人。
他檢查她腿裡的氣動活塞、他肩膀和手臂裡的複合替代肌腱、手臂裡的蓄電瓶和人工肌肉,強化手指骨。
不過,其中最引我思索的是「情緒控制器」這玩意。它是一組嵌在脊隨上方的晶片電路系統,能調整多巴胺、腎上腺素等體內化學成分來控制情緒。在故事中,執法人員都被強制要求配備,確保他們能排除偏見與不理性,做出冷靜的判斷。
控制器能讓人控制基本情緒:恐懼、噁心、喜悅、興奮、愛。
但擁有這些情緒,不正是身而為人的基本元素嗎?少了這些,人還是「人」嗎?書中的這段描述讓我毛骨悚然:
她在警隊的時候,很堅持遵守控制器的規定,一次不開超過兩小時。使用時間過長會有生理和心理危險。一些同事也抱怨控制器讓他們像機器人一樣麻木不仁,看到美女不會興奮,要追車了不會緊張、面對虐待行為不會生氣。
不過要說生命形式的轉變,走最遠的大概還是要屬〈波〉。一開始先改造成永生的肉體;之後再轉成剛鈦身軀,石墨烯大腦的無堅不摧機器人;最後竟變成意念波,一種如光的存在。獵奇感十足,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像力。
你是人類嗎?
停頓長達十億分之一秒,以他們移動的速度來看彷彿是永遠那麼久。
我們很久沒那樣想過自己了。
美姬接收到一震意念波、影像、感受從各個方向推進她體內,非常震撼。

【紀錄與真相】
書中另一個值得深思的主旋律是紀錄與真相的再探。
劉宇昆相當精巧地揉雜小說的虛與歷史的實,即便是科「幻」故事,卻相當落「地」。書中多次直面各種被消失的歷史傷痕,重探那些被囚禁、掩蓋的過去。
如〈訟師與孫悟空〉就提到滿清政府為掩蓋屠殺真相,將《揚州十日談》列為禁書,讓傷痕無法出聲;而〈跨海隧道〉則談述政府強迫罪犯進行危險挖掘,許多人因此成為工程亡魂。這樣的秘密不會被紀錄,自然也就無人知曉。雖是架空歷史,但在真實世界中似乎也找到許多對照。
他用台語說,我的母語,我嚇了一跳。他是從家鄉來的普通罪犯,不是東北的中國共產黨人?!
當我們回看過去時,總得仰賴「紀錄」。從這角度來說,我們所認知的歷史「真相」其實相當過去的各種紀錄。因此只要掌握紀錄,就等於掌握歷史。想來就發麻。
很喜歡書的最後一篇〈終結歷史的人〉。故事中,科學家桐野明美發現了一種可以回看過去的技術。你可以回到任何過去的時刻,但只有一次機會,看完就無人可再次窺探。
這樣的測量可以讓我們推估主光子的狀態。但和任何纏結光子的測量一樣,只能測一次,然後資訊就永遠消失。
看似再科幻不過的故事,卻包裹著日本帝國軍對中國戰俘進行人體實驗的黑歷史。回到過去的人們訴說看到的慘況,但這些「見證」卻永遠只屬於他們,他人無從確認真偽。每次的回眸,都是對證據的破壞。
故事中巧妙運用紀錄片的手法,多面並陳出多種觀點。有人覺得這就只是引人注意的玩意兒;有人覺得二戰本身就殘忍,能做的只有遺忘;有人覺得日本已經道歉,這種回顧只是再造傷痕(既視感很強啊)。當然,還是有許多在意歷史真相的人。很喜歡書中這段話:
魏博士的核心想法是,沒有真正的記憶,就沒有真正的和解。沒有真實記憶,各國的人就無法同理、記得和體會受難者的痛苦。
我想,唯有直面過去,不抹除、不掩蓋,人們才可能解開心結,繼續走下去吧。

【後記:虛幻的實】
這本小說讓我深深反思許多東西,只能說虛構作品的後座力真的很強。
對我來說,奇科幻作品最引人入勝的不在於未來新穎感,而是那些離我們很近,即將觸碰到的危機感。如〈完美配對〉中提里(類似強化版 Siri)能藉由監控、紀錄,精準提示人們該如何行動。但這樣被完美安排的人生,還有自由心智的餘地嗎?
而這樣被網路、演算法包圍的生活,還有更大的危機。書中的關於森鏈系統(類似強化版谷歌)的這個段落,讓我看得心有戚戚焉:
沒有人會相信你們。我們不會讓任何人聽到你們說的話、你們寫的東西。在網路上,如果森鏈搜尋不到,就不存在。
其實現在離這狀態已經不遠。像你現在讀的這篇文章,如果 google 「摺紙動物園」時無法出現在搜尋結果第一頁,對許多人來說就等同於不存在了一樣。
這似乎就回扣到上頭提的:掌握紀錄等於掌握歷史。寫這篇文時,彼岸的中國正發起「白紙革命」。用輕薄的白,對慣習刪帖封帳的中共提出最沉重的抗議。對於運動的結局我很悲觀(但願我是錯的)。我們恐怕正在見證比《1984》 更可怕的老大哥。
只能微薄地祈望極權的帷幕有降下的一天,讓那些被覆蓋的真實,還有被看見的可能。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的文章: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觀↓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