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

這本《飛踢,醜哭,白鼻毛》,作者陳夏民是「逗點文創結社」這個「一人出版社」的創辦人兼總編輯,此書分享的就是他經營出版社的熱血與辛酸。其實這書初版是 2012 年,手上這本是十周年再版。據說當年很多人就是被這書推入出版火坑(?)

先前讀過陳夏民的《讓你咻咻咻的人生編輯術》,很是喜歡。當初知道這本書要再版就很期待,讀完果然同樣是相當有感,以下簡單和大家聊聊。
你知道嗎?朝夢想前進的過程很辛苦喔,有時候會累到長出白色的鼻毛,甚至可能墜入心靈黑洞再也爬不出來。不過我們不要輸給這個世界!把你的手交給我,我們一起飛踢!
【逗點豆知識】
雖說買過幾本逗點的書(算算有 7 本),但對逗點的印象除「一人出版社」很厲害外,了解並不深。藉本書可說稍稍補足認知。
比如逗點的名字由來竟是是陳夏民看綜藝節目時聽通告藝人說:「這樣就要劃下句點啦,不要啊啊啊。」因而想到,如果不想劃下句點,就要永遠是「逗點」。真是未雨綢繆到極致!
不過這名字不只「務實」的理由,還能與閱讀扯上邊。陳夏民說他常抱著「下一本書就在目前閱讀的這一本書裡」的想法。可能是書中提到另一本書,或被某些概念或現象吸引,讀完後又找相關的書來讀。因此他認為:
不管你讀多少書,其實讀的都是同一本書,一本讀不完的書,沒有句點。
這樣「閱讀,沒有句點」的理念正是「逗點」的核心理念。另外逗點還能這樣解讀:
逗點之好,在於它除了能決定閱讀速度外,也是連結兩個概念、句子的標點符號,我們永遠不知道逗點之後會出現什麼樣的句子,這也是閱讀的樂趣之一。
不愧是出版人,有夠會掰(笑)。
另外讓我驚訝的是,逗點這一人出版社曾經有兩個人!這位「逗點人二號」叫曾谷涵,是陳夏民東華創英所的學弟。當初陳媽媽還提供家裡的一個房間給他住。不過兩人時間表不同,雖說一起在工作室上班,但曾谷涵早到,陳夏民晚走,回家除宵夜時間幾乎不會碰到面。很有趣的合作相處模式。
這段兩人的革命情感很動人。很愛這段街頭扛書的段落:
記得有好幾次拖著行李箱在炎熱的台北街頭走路,兩人互相咒罵為什麼要弄得那麼累真是傻B下次再也不要這樣子了,然後下次還是會說一樣的話。
真是熱血到不要不要啊!

【書市秘辛】
雖說喜歡看書,但對「書」這產業了解不深。先前讀的《開店指難》,是從書店主的角度一窺書市秘辛。這本書則從出版角度探看,同樣新鮮有趣。
比如所謂「書籍經銷制度」。陳夏民說做書不難,但要把書送上通路卻很困難。很多通路(尤其大型網路書城或連鎖書店)不喜歡與出版社直接合作,多半會透過經銷商居中協調,形成出版社做書、經銷商推書、通路賣書的產業結構。
出版社印好的書會由經銷商接手,負責一本書上市的各環節(如運輸、上架、退書等)。經銷商就像出版社聘的業務,能幫商品談個好價錢;反之,出版社則是經銷商的供貨商,能確保貨源不斷。兩者可說是「共生」關係。
當然書沒那麼好推。書中提到逗點的「詩,三連發」企劃在找經銷商時就四處碰壁,因而錯失七月的黃金出版檔期。
就算能順利上市還要面對殘酷的「書市修羅場」。一般來說,新書的「蜜月期」只有一個月。如果銷售欠佳,通路自然不會浪費它的寶貴空間,了不起留一本在書架上,剩下的便通通退回。
這邊正好可聊聊「以書養書」這概念。大家應該都聽過「暢銷書養理想書」的說法。讓暢銷書支撐營運支出,來養那些「不好賣」的理想書。
但以書養書還有另外一層面。這與上頭提的書籍經銷制度(出版社→經銷商→通路)有關。假設新書印了一千本,收到十五萬貨款,一個月後被退五百本,就只剩下七萬五千元。加上經銷商會收一定比例保留款(怕出版社倒掉),所以實際的貨款會更少。
因此如果出版社這個月沒出新書,那上個月的退書就會讓現金流直接轉負。這導致很多出版社每個月都要推新書來「養」舊書。更糟的是,現在書籍銷售週期越來越短,印量又少,出版社為維持營運就只能推更多新書,如此循環造成書中提的慘案:
書籍推出了卻沒有人知道,又在一個月內消失得無影無蹤,幾乎成了無人知曉也無人協尋的失蹤兒童。
如陳夏民說的:
這是一個好書數量遠勝讀者的年代。
大家行有餘力還是多買書,支持一下出版社與書店吧。

【出版與推書】
讀這書另一個有趣的點,是我很容易將出版社做書與我寫心得推書類比。
陳夏民說,如果作者是生育作品的生母,那編輯便是養育作品的後母,決定作品出來見人的面貌:
一本書的輪廓幾乎都是透過編輯的雙手催生出來的,因此長相的好壞、是否好讀,編輯的確得負最大責任。
而我寫心得,則是用另一方式重新包裝書的內容。雖說模式大不同,但想推好書的心是一樣的。如陳夏民說的:
他們的作品需要被人看見,就算只有一個讀者也好,就這樣放著實在太可惜了。
而出版社的銷量壓力也讓我莫名有感。書中描述看到報表爆炸的段落可說幽默又血淋:
我覺得脖子後方肌肉好緊,好像有人把我的脖子當成毛巾在扭一樣,然後我的手也麻了,整個胸口鬱悶。我的老天,該不會要中風了吧?誰來拿根針幫我放血啊啊啊啊!
雖說寫心得沒這樣的銷量壓力。但很多時候還是會因反應不佳而難受,擔心是不是把一本書介紹壞了。與書中說的狀況如出一轍:
所有製作一本書時所投注的熱情,都會因為這份報表而產生質變,嚴重的情況下,不僅會消磨原本對該書的愛,還會產生自我懷疑,然後對該書的作者產生難以抹滅的愧疚。
另外,我對書中談練習溝通、面對人群的段落也很有感。陳夏民說他其實很害怕對陌生人說話,但為了推書,只能不斷練習,不斷在學校、書店演講。
想要賣書,還裝什麼紳士淑女?面子卸盡也要用力去推!
我過去就是喜歡看書而已。現在這樣寫心得、弄圖文還錄 Podcast,雖說不到陳夏民那樣拋頭顱灑熱血的地步,但對魯宅工程師來說還是很突破舒適圈。但如果能讓更多人認識這些書,也就值得了吧!喜歡書中這句:
如果你有夢想,請張開嘴巴把話說清楚,讓他們聽見你捍衛自己理想的決心,就算把話說得結結巴巴也沒關係,至少讓他們知道你是什麼人。

【後記:成熟中帶有叛逆】
這是本書可說是既熱血又實際。讀的過程常常忍不住噴笑又感到無比心酸。
當年有個熱血笨蛋以為可以飛踢世界,不料一直踢到鐵板,一直醜哭,還長出白鼻毛。
陳夏民說做出版的多少有些賭徒心態,帶著些理想性,想賭把大的:
我們的字典裡面,從來沒有「見好就收」這個詞,我們對每一次出手都信心滿滿,畢竟那是我們的信念,我們存在的價值。如果不相信一本書能夠帶我們去遠方,那我們憑什麼要其他人也相信,然後把書帶回家呢?
但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迷惘的時候。陳夏民說他常聽見讀者不同想法,順從了這個就會得罪另一個,出了大家一致叫好的書卻不叫座。好幾次都要迷路。

自己一路以來也總是帶點任性地分享喜歡的書,也有不少朋友建議我「你要不要分享一些比較大眾的書啊?」因此看到這些段落很是有感觸。很喜歡新版前言的這段話:
在名喚「變成大人」的路上,我懂得更多人情世故運作的規則與潛規則,但這不表示一個人得為迎合外界眼光與標準割捨掉最珍貴的自我……能夠成熟,同時保有叛逆,或許是未來十年我最重要的課題吧。
「成熟中帶有叛逆」,說的真好!
最後想用這句話做結:
逗點就這樣和我本人綁在一塊兒了,可能有時品味好,有時品味怪,不過你永遠無法預測逗點之後會出現什麼,所以就陪著我一起閱讀,好嗎?
〈姆斯的閱讀空間〉大概也是這樣吧(笑)。但就陪我一起閱讀,好嗎?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的文章: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