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世界級運動員的訓練差在哪?一文搞清楚設計訓練計劃的宏觀概念 (二)

H2PerformanceLab
·
(edited)
·
IPFS
·

上星期談到選擇訓練動作的細節,今星期則想跟大家討論,在設計整個訓練計劃時需要留意的事項。若果你想認識更多有關選擇訓練動作的考慮因素,可點擊以下的連結,翻閱上一篇文章。

相關文章: 你和世界級運動員的重量訓練差在哪?別再只做3組8-12下的訓練!(一

現象一:由休賽季,到季前準備,到賽季期間,訓練計劃一成不變,主要圍繞一至兩種功能目標。舉例而言,最常見的情況是,很多人希望提升運動表現,訓練方法卻以肌肉肥大 (Muscle Hypertrophy)為目標,橫跨整個訓練週期 – 高負重,高總訓練量 (Volume Load = 重量 Weights x組數Sets x 次數 Repetition),以向心收縮動作為主。又或在另一極端,訓練計劃太頻繁的變化,在短時間內不斷切換不同功能目標的訓練。

圖一 @Issurin, Block Periodization: Breakthrough in Sport Training (2008)

✔ 除了極少數的運動,如健力 (Powerlifting),健美 (Bodybuilding)等以單一功能目標為主的項目,專項運動如籃球,足球,羽毛球等,表現優劣往往取決於多種體能質素的配合和協同,如變向能力、心肺耐力、爆發力等。更重要的是,隨著訓練時間增加,運動員在該功能目標上的進步幅度會減低。換句話說,即使你不計時間成本地投入在單一功能目標的訓練,你的進步率亦會遞減,對你專項運動的得益變得少之有少。Dr. Vladimir Issurin 在他的著作 Block Periodization: Breakthrough in Sport Training 中發現,運動員在2-8個星期的訓練後,深蹲最大力量的增幅開始明顯的遞減,而該發現亦應用於其他體能質素的訓練上 (圖一)結合以上兩個因素,一個完整的訓練訓劃應在各個階段包含不同功能目標的訓練,使運動員有優秀的體能質素組合,用以應付專項運動中的需求。而每項訓練的「黃金週期」應維持大概2-6個星期,使運動員在生理上(如肌肉維度,骨質密度等)和神經系統上有足夠時間適應。當該項訓練的進步幅度明顯減緩時,應切換到下一功能目標並進行相關訓練,避免運動員投放過多時間,事倍功半。

圖二 @Issurin, Block Periodization: Breakthrough in Sport Training (2008)

✔ 可能你會問「那我應該怎樣將不同功能目標的訓練排序?假如我是一位(拳擊,短跑,排球等等)運動員,到底我應該先訓練心肺耐力,抑或是爆發力?」解答這個問題前,你要先認識以下的概念: 殘存訓練效果 (Residual Training Effects,下稱RTE) 一 這指在停止有關訓練一段時間後,仍保留部分訓練效果的現象。不同體能質素的殘留時間不一 (圖二): 心肺耐力和最大肌力的時間為最長 一 在停止訓練25-35天後,大概維持不變;而到第12個星期,則下跌大概10-20%。相反,最大速度 (Maximal Speed)的時間最短,只維持大概2-8天。換句話說,在設計訓練計劃時,運動員必須先考慮,哪一種或幾種體能質素對他的專項運動最為關鍵。以長跑手為例,肌肉耐力 (Muscle Endurance),尤其在賽事末段的衝刺,對步寬,步速和維持跑姿有極大幫助。然而,心肺耐力卻是長跑項目的重中之重。在設計訓練課表時,應該考慮把心肺耐力,在賽事期間維持在運動員的最高水平。亦即是說,在考量各項功能目標的RTE後,先訓練你認為影響專項運動最少的,把最關鍵的訓練項目放到比賽之前,務求在賽事中,所要求的體能質素都在最高水平。

現象二:把不同功能目標的訓練都加入到同一個訓練週期,例如同時訓練心肺耐力 (Cardiovascular fitness),最大力量 (Maximum strength),亦即「混合訓練」(Mixed training)。此情況十分常見於跑手和青少年的體適能訓練。

Photo Credit @https://sportandspinalphysio.com.au/key-tips-avoid-overtraining/

✔ 在設計訓練計劃時,歸根結底,是一種平衡「壓力 (Stress)」和「恢愎 (Recovery)」的藝術。運動員必須透過不同的訓練,為身體製造足夠的壓力和刺激,從而在生理、神經系統、荷爾蒙等方面帶來改變,並達到特定的功能目標。強度不足,訓練量低,身體自然沒有理由去改變。但若訓練強度太高,休息不足,則影響恢愎和運動表現。舉例而言,當運動員在同一週期,同時訓練最大力量和爆發力時 一 由於兩項訓練各自都需要極高的訓練量,整體的訓練量遠遠超過他能恢愎的程度,很容易導致過度訓練 (Overtraining)或受傷。為避免這情況,很多教練將兩項訓練的訓練量各自減半。但對於競技水平較高的運動員,這並不能夠足夠的刺激身體去作出適應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s),是典型”Two stones, No birds”的情況。另外,訓練是透過刺激特定的神經路徑 (Neural pathways),發出訊號令身體作出改變。然而,同時進行兩種或以上的訓練方法會產生不同的神經路徑和訊號,並造成紊亂 (Interference),影響身體的恆定性反應 (Homeostatic Response)和進步效果。

今天的內容就到此為止。下星期日將與大家分享更多有關運動科學,懇請留意!

如果認為我的內容有助你認識更多科學實證的復康和運動知識,請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和家人,和追蹤我的Facebook 和Instagram吧!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2PerformanceLab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h2performancelab

Matters: https://matters.news/@h2performance

又或者加入Likecoin 成為Liker!按下方的讚賞鍵!你每一個免費的按讚和支持,都會為我帶來微薄的收入,作為經營平台的成本和動力!

https://liker.land/henryhung/civic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H2PerformanceLabHenry Hung, MS, DPT candidate, CSCS, FRC 物理治療系學生/運動傷害患者 教練/運動員 運動與復康本為同源,希望透過分享運動科學和復康知識,提高大眾認知 逢星期三 – 復康 逢星期六 – 運動科學
  • Author
  • More

淺談H2 Performance Lab 的由來

「瞓捩頸」、「落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又應該怎處理?

[動作分析系列] 跳箱 (Box Jumps),誰跟你說愈高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