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承诺疗法(ACT)介绍
1. 接纳承诺疗法(ACT)是什么呢?
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是1980年代后期发展出的“第三代行为疗法”,从名称就可以看出“接纳”和“承诺”是该疗法的核心。接纳承诺疗法鼓励人们拥抱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为它们挣扎或羞愧。该疗法最终会帮助我们直面问题,而非逃避。通过承诺自己去采取那些能够增长日常生活经验的行动,从而坦然面对当前的困难和挑战,并“走向有价值的人生”。
该疗法的理论模型和治疗方法简单总结如下:
接纳承诺疗法把许多问题的核心归结于“FEAR”,即
Fusion with your thoughts - 你把你的想法融入了某一现象;
Evaluation of experience - 你将过去的经验赋予了某些意义/价值;
Avoidance of your experience - 你有回避那些过去经验的倾向;
Reason-giving for your behavior - 你下意识为你的行为找理由,即合理化你的行为;
而健康的,有灵活性的替代方案是“ACT”(行动),即
Accept your thoughts and emotions - 接纳你的想法和情绪;
Choose a valued direction - 选择一个有价值的角度(去解释你的经验);
Take action - 行动起来!
*需注意的是接纳承诺疗法的简称“ACT”,实际不读作“A-C-T”,而是读作act(行动)之音,取行为,行动之意。
2. 图解接纳承诺疗法(ACT)
接纳承诺疗法(ACT)的病理模型可以用下面的六边形图示:
ACT以前面提到的基本假设为前提,把人们产生痛苦的原因归结为6种,这6种原因互相影响造成了“心理僵化”(Psychological Inflexibility)。
1)经验性回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是指人们试图控制或改变自身特定的内在经验(如躯体感觉、思想、情绪、记忆或自动行为等)在脑海中出现的形式、频率。或对情境的敏感性。
但这往往会产生“思维压抑的悖论效应”,就是让你不要想“兔子”,但往往脑海中最先出现“兔子”;或者想让自己在社交场合下不紧张,却会变得更紧张、焦虑。此外,在初期,单纯回避的方式即便能暂缓负性情绪,往往会造成自我对刺激物的麻木或过敏,导致部分生活功能产生障碍。
2)认知融合(Cognitive Fusion):人类行为有受限于思维内容的倾向,该倾向使人们的行为受语言规则和认知评价的过度控制,从而无法观察到“此时此刻”真正发生了什么。
比如,在语言法则的影响下,人们会把认知内容和认知对象混同,把对事件的解释与事件本身混同,把自己的想法与真实情况混同。
3)“注意力”僵化(Inflexible Attention):经验性回避和认知融合会让我们脱离当下,转移我们的注意力。
首先,经验性回避会减弱个人经验的感知能力。因为我们对负面事件的感知(情绪,想法,记忆)通常伴随着恐惧、愤怒、悲伤这样的消极情绪体验,所以我们往往不愿意去面对这样的痛苦。
其次,认知融合会让我们无法“沉浸”当下。当我们置身于自己定义的“类似经验情景”时,我们就会下意识地预测可怕的“类似未来”,那么我们的行为也会受制于过去已有的想法和习惯反应。
不断地回想过去的痛苦和担心可怕的未来,这就导致人们不能感受当下,失去“此时此刻”的真实体验,新的转机就会被排除在僵化的注意力之外。
4)自我概念化(Conceptualized Self): 自我概念时言语和认知加工过程的核心。在限定的语言模式下,每个人逐渐形成了关于自己过去和将来的自我描述(过去的历史时通过言语构建和描绘的,未来的发展时通过言语预测和评价的),在这样的描述过程中就形成了概念化自我,也就是常常说的“贴标签”。
比如,来访者对自己的描述是“我是一个恐怖症患者”而不是“我害怕XXX”。
5)生活方向的丢失(Lack of Direction):由于不良的社会环境和过去历史,导致来访者无法选择有意义的方式生活,无法看清自己的价值所在,也看不到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最终会产生低自我价值感和低自尊感。
6)不作为/陷入困境(Inaction/Stuck):指的是来访者为概念化的“自我”进行防卫,内在进行自我合理化,外在表现为低活动力,逃避或回避看似不合适的场合。这种低活力、回避行为、心理防御机制的过度使用,会使来访陷入生活困境。
从短期效应来看,可能会降低来访的负面情绪感受度,让来访者觉得正确,但此类行为会使来访者失去与所想要生活方式的接触,导致长远生活质量降低/价值观退化,生活空间也会变得狭窄。
而与心理僵化相对的,ACT称之为“心理灵活性”(Psychological Flexible),是指不带任何防御地体验想法、感受、感觉和记忆本身,“如其所是”而非“如其所述”地体验,并根据当下和个人价值方向的指导下坚持或改变行为。
ACT主要运用语境行为的干预疗法,其核心治疗过程也可以用下图6边形来体现,帮助来访在接纳自己的基础上,更好的适应生活,走上符合自身价值观之路。
3. 举例说明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里我们用一个案例来进行解释。
大学生小C自称有“社交恐惧症”,没办法跟别人进行社会交互活动。每当想到要进行小组作业时,总是担心自己融入不了小组成员的交流氛围而被组员排斥;即使在小组讨论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却发现自己无法在讨论时进行分享,因为担心自己提出的意见不会被采纳;自述在看到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激烈地讨论时,会心跳加速,不知所措,总担心会演变成争吵。
除了小组作业之外,小C与朋友之间的交往却会表现出迎合姿态,得到了朋友的“率真”“好相处”的评价,自己也认可;自述很少拒绝别人,并且定义自己本来就是个“毫无原则的人”,所以对于别人的建议确实没有拒绝的必要。但最近常常觉得朋友不理解自己,与朋友见面时也没有想要分享的东西,渐渐减少了社交。现在跟认识的人见面都要做足“心理准备”才能出门。
来访目的是想脱离这种“社交恐惧”的心理,想要恢复之前的社交状态。
在深入了解来访的成长情况后,发现小C小时候的家庭关系可能对TA现在的社交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来访的小时候曾多次目睹父母吵架的场景,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有天晚上父亲喝酒晚归,母亲则在唠叨着父亲,不知怎么得两人就吵起来了,来访在自己的房间里,只能听到争吵的声音,突然听到一声重物落地的声音,来访吓坏了。(后来知道是玻璃杯破碎的声音)来访觉得自己得做点什么来阻止父母吵架,但来访却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甚至害怕打开门,于是就躲在床底,无声的哭泣等待外面的声音消失。而这一天也就如过去的每一天一样,被来访遗忘在日常生活中了。
从来访的部分成长史来看,可以确认的是,小时目睹过的父母时常争吵的场景对来访日后的社交关系取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看到有人持不同观点时,便会下意识担心冲突升级,甚至会产生糟糕的后果;在人际交往中,会认为自己能做些什么来维持与对方的关系,比如答应别人的要求和听取别人的建议等;而一味的压抑自己的担心、害怕情绪,回避社交行为,也对来访本人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功能损伤。
小C的成长史中,“目睹父母的激烈争吵”事件一定程度上对本人来说是痛苦的过去经验,又因父母争吵是常事,小C习惯性地会把“争吵”场景与痛苦的回忆和情绪联系起来,为了避免回忆起这样的痛苦情绪,小C会避免参加有“语言交流”的场合,比如大部分社交场合。因为对过去痛苦经验的回避和对类似场景的“糟糕至极”的预测,小C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不能轻易从原来的负面情绪-反应循环中走出,且有加重趋势。
下面以上述小C的例子来说明ACT的6个核心治疗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1)接纳(Acceptance)
首先,帮助小C认可自己曾因“目睹父母争吵”事件而产生过痛苦情绪和记忆,而且那是已经过去的事件了,回避也无法改变已经发生过的事实。所以接着帮助来访慢慢接受过去的事件,过去的自己,过去的情绪,允许那些痛苦按照它们本来的样貌存在记忆中,允许它们顺其自然的对自己产生影响,告知“思维压抑的悖论效应”,帮助来访放弃与痛苦抗争。
当然,接纳过去“软弱”的自己和痛苦经验,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期间来访可能需要咨询师极大的支持和安慰,重新回忆过往,可能也会带来新的不安,咨询师也要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
2)认知解离(Cognitive Defusion)
让来访扮演上帝视角,表述现在是如何看待过去的那件事的、如何看待过去的自己、如何看待当时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等,与自己的想法(也就是“看待”)和观点保持距离,从而建立一种新的关系——知道自己的想法,而不执着那个想法,从自己的想法中挣脱出来。
这个阶段中,来访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去了解自己,咨询师需要一定的判断力,且需在一旁辅助来访适应新的思维方式并反复。
3)灵活的关注“当下”(Flexible Attention to The Present Moment)
来访在咨询师的引导语下静下心来,认真观察此时此刻此地正在发生着什么,灵活地关注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以及当下的感受,即非批判性地观察当下发生的情绪和想法,有意识地与此时此地此刻发生的一切建立联结和投入,同时注意不被那些想法影响(如试图批判或改变它们)。
这个阶段可以在上一个“认知解离”后即时使用,锻炼来访形成新的思维模式。
4)以己为景(Self-as-Context)
也是“观察自我”,在关注当下的情况下,查看不断变化的内在状态(如思维、情感、记忆和感觉),形成“观察性自我”,这是一种关于自我身份和概念的全新定义。以小C为例,咨询也是人际交往的形式之一,请小C在咨询的当下观察自己的变化,锻炼“我在什么时候想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的意识。
引导来访认识到,当TA走过人生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感受、情绪、经验等,但是“我”始终是注意者和观察者,没有改变。
5)价值确立(Values)
价值是我们在生活中想要做的、想要信仰的,以及在该基础上我们想要如何表现的陈述。这里的价值往往和人生的意义、生活的理想等相关联,如果日常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的话,对来访来说可能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找到并确立的。
这其中可以思考几个问题:
“何人何事对你最重要?”
“在实现最重要的人生意义过程中,是什么阻碍了你?”
“是谁在进行这些思考?”
“为了逃避痛苦的内心体验,你做了什么?”
“今后你可以做些什么来实现重要的人生意义?”
6)承诺行动(Committed Action)
通过价值来设定面对痛苦情境的目标,并将其分解为具体的行动,然后付诸实现。这里小C在刚来咨询时,真正的人生目标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随着咨询的深入,小C找到并确立了自己的价值所在,那么根据价值方向,可以与小C讨论在不同的社交场景中将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并持续跟踪和反馈。
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承诺”(如说出来或写出来),需要让来访本人以外的第三方知道来访承诺了什么,会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实现,同时也是利用了语言的引导性,帮助我们实现目标。
4. 小结
接纳承诺疗法(ACT)在韩语中翻译成수용전념치료(接纳正念疗法),实际治疗过程中确实会用到“正念训练”的一些方法(如静坐冥想,身体扫描,放松练习等),帮助精神上和身体上的自我接纳。中韩治疗方法在某些细节上是有一些区别的,但是整个治疗过程都是“接纳→变化”的流向,顺应自然,治愈痛苦的过往。尤其光是“接纳”这个过程,也是有很多技巧的,由于篇幅有限,不能详细讲解,如果大家好奇可以查找专业书籍。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