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之隨筆
當人們仍在議論該用電子閱讀器還是紙質書,我僅僅在一年之內就把舊書當成廢紙論斤給賣掉了,包括年少時收藏的金庸全集、倪匡小說及近千本其他書籍。一切都發生在買了kobo閱讀器之後,但緣由卻不能說是kobo造成,事關早就不看紙質書好多年。
把書論斤賣可惜嗎?當然不!要是可惜就不會如此做了。可能因為上了年紀,那些書在書架上都躺了多少年,幸好也有十幾年不買書,要不然堆得看了都頭痛。有人迷戀紙書的墨香,我則追求電子書的方便。再者,我又不是什麼專家,看書讀書就圖個樂趣,沒什麼書是神聖到丟不得的。不過還是有幾箱書沒丟,是因為放在老家,懶得去拆看,想不起裡頭還放著什麼書籍。
買的第一個閱讀器是二手的kobo glo HD,覺得不錯,就在入手kobo forma,一個隨身帶出門,一個放在床邊。說到電子閱讀器,似乎人人都會先想到kindle,原先是想買kindle,試看所謂的E-ink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除了礙於價格,再考量自己的需求,還是選了kobo。
若要再入手新一台閱讀器,最大可能就是文石或讀墨,可惜這兩種要找二手都很難。要花大錢去買來試試,好像亦無此需要。愛書人總是有些「執念 」,哪怕是對電子書也好,對載具的喜好總想各種款式皆能擁有,如我亦鍾情mookink與文石等一樣。碍於現實,我卻僅擁有2台kobo。
擁有紙質書的時候,我或者我們這些自稱的愛書人,通常都是讀的少買的多;電子書一樣如此,下載屯書的多,讀的更少。時代轉變,港台書仍是寳貴的,儘管中國的電子書像個大浪翻轉時代,港台書更顯可貴,但港版書開始沒落,因為香港在中國之下被接軌,不少類型的書都得禁了。一如中國的電子書在網路隨手可得,讀多讀久了總是會覺得少了點什麼。
到底是少了什麼呢?其實我抓不到重點,得看讀的是什麼種類的書吧!時政歷史基本上得讀得「小心翼翼」。其他種類還好吧!只要不牽涉到他國或中國自身,基本上都是可讀的。當然,這僅是對我而言,讀者喜愛或相信中國所言都甚「是」,這個我沒權反對。
最近讀完的兩本書:美國台灣觀察站《為什麼我們要在意美國?》及劉瑜《民主的細節》。兩本書各有千秋,《民主的細節》讀起來精彩連連,這書當年確實在中國紅過,我後來在youtube找了劉瑜,其中有個早些年在香港的演講值得一聽(中國學者談什麼都頭頭是道,就是不談中國之種種,這個我或者我們都能理解。這裡不是指劉瑜)。附上連結視頻。
像這種當年還能在香港演講的主題,現在的香港不可能了。連「香港加油」都可以遭遇網暴,香港一如中國,都僅是一個可以「活著」的地方罷了。
至於《為什麼我們要在意美國?》,感覺是「喔!原來如此」。這是以台灣視角看美中台關係且又講解給台灣人的書,寫得平實易懂,台灣人必讀。以後另補一篇來談。當然僅是亂談,畢意我不是台灣人,更不是專家學者,沒有引經據典,更可能屬胡說八道。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