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問題選邊邊,看齊澤克點講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齊澤克表示,哈馬斯的恐怖主義行徑當然應該遭到譴責,但以色列當局也不是正義的使者。齊澤克呼籲,大家要在兩股極端勢力之間,看到仍有渴望和平共處的溫和派力量。所以,以巴問題並不是在兩股極端勢力之間進行的單選題。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趙遠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激進武裝組織哈馬斯發動對以色列地區的突然襲擊,以色列當局隨之予以強烈的武力回應。巴勒斯坦地區重陷人道主義危機,大量平民身處戰火,隨時會出現難民潮問題。加沙地帶炮火連天之際,全球輿論也出現了廣泛的爭論——到底是支持巴勒斯坦,還是支持以色列?10月13日,齊澤克在Project Syndicate 發表評論,針對該支持和同情哪一方的問題,給出了自己的解答。

齊澤克表示,哈馬斯的恐怖主義行徑當然應該遭到譴責,但以色列當局也不是正義的使者。齊澤克呼籲,大家要在兩股極端勢力之間,看到仍有渴望和平共處的溫和派力量。所以,以巴問題並不是在兩股極端勢力之間進行的單選題。

首先,齊澤克明確表示,哈馬斯是恐怖主義,這沒有討論的餘地。接着,齊澤克着重分析了以色列當局的極端民族主義情勢。一方面,內塔尼亞胡政府正與極右翼勢力相結合。比如說,目前的以色列國防部長Itamar Ben-Gvir,就曾經與極端仇視阿拉伯人的Kach黨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而Kach黨更是在1994年希伯侖的槍擊事件後被定性爲恐怖組織。在右翼勢力的影響下,以色列當局表示,政府的目標是要實現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專屬於以色列人的國家。以色列人定居點將覆蓋巴勒斯坦全境,從加利利,到內蓋夫,從戈蘭高地,到猶地亞-撒瑪麗亞區。另一方面,哈馬斯的襲擊淪爲右翼政府的口實。在哈馬斯襲擊之前,內塔尼亞胡爲首的極端民族主義當局正在與國內的民主派進行纏鬥,但經過哈馬斯這麼一打,以色列當局的內憂得以擱置,政府又開始團結,一致對外。甚至,有陰謀論的觀點聲稱,以色列憑藉著強大的國防預警系統和情報蒐集能力,怎麼可能對於哈馬斯的武裝行動一無所知?言下之意,哈馬斯發動襲擊就是中了以色列當局設下的木馬陷阱。

齊澤克說,兩國除了極端勢力,還一直存在著中間路線的力量。以色列方面,前總理埃胡德·歐麥特就提出,要一邊打擊哈馬斯,一邊與不反猶的巴勒斯坦人和談。在巴勒斯坦方面,也並不是所有阿拉伯人都仇視猶太人。在9月10日,有100多名巴勒斯坦學者聯合簽署公開信,誓與反猶勢力水火不容。

齊澤克表示,其實以巴兩國有着太多相似的經歷。歐洲的反猶情緒由來已久,二戰更是經歷了納粹的大屠殺,戰後才得以建國。如今,巴勒斯坦人又在重演猶太人的歷史。齊澤克說,如果要討論誰才是巴勒斯坦土地的主人,這個問題幾乎無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在這片土地上居住了幾十年;巴勒斯坦國甚至已經得到139個國家的承認;2012年,巴勒斯坦還成爲了聯合國非成員觀察國。以色列希望在整個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一個純粹的猶太人國家,這是不現實的。

我們身處相對安全的地帶,觀察以巴紛爭,齊澤克的文章恰恰給出了一些思路。與此同時,齊澤克的文章也引發我對於「國家」和「暴力」這兩個概念的思考。

首先,兩股極端勢力的暴行都是在國家的框架概念下進行的。或者說,是「國家」這樣一個理念在爲暴力行爲背書。自從班納迪克·安德森出版『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以來,我們發現國家、民族都是虛構的概念共識。而政府、當局、佔優勢的武裝勢力,更只是企圖代表整個想像共同體的小團體。甚至說,這種代表關係並不能可靠地體現整個羣體的意志和態度。換言之,這種以「國家」爲單位的代表關係本身就是片面的。然而,在國際話語的討論中,大家的支持和反對依然是在國家之間 。大家選邊站,其實就是在大而化之地選國家,論斷哪個國家勢力代表公義, 用國家的概念來涵蓋所有該國的普通民衆, 想當然地以片面的代表關係簡化錯綜複雜的政治光譜。與此同時,國際的援助也是在國家層面的政府關係中進行的。民衆想要得到援助的實惠,必須耐心地等待,有時等得到,有時等不到。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是片面的代表,但在錯誤的決策之下,要拉著全體國民墊背,而在惠民政策方面,國家機構又成爲一種阻礙。

「國家」本身就蘊含著一種理所應當的正義。歷史上顛沛流離的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一座庇護猶太人的國家,對於猶太人來說,以色列國就是正義。那麼,巴勒斯坦人爭取建國,不同意以色列獨佔巴勒斯坦地區,又何嘗不是正義?漸漸地,兩國人民開始不再懷疑這種在虛構概念下的正義。「國家」,這種理所應當卻又是虛構的正義,現在成爲了一種拒絕慎思的執念。

如果說,對「國家」的執念蘊含了一種理所當然的正義,那麼追尋這種執念的一切手段(包括「暴力」),也似乎帶上了一種正義的光環。在追求社會公義的過程中能否使用「暴力」,如何使用「暴力」,對誰使用「暴力」,是否要與「暴力」割席,這些一直都是充滿爭議的話題。

在閱讀齊澤克的文章之前,我正好觀看了史碧李的電影《不作虧心事(Do the Right Thing)》。影片反映了美國黑人作爲弱勢羣體的困境,也直面了黑人羣體暴力抗爭的選擇及後果。影片的最後引用了兩位黑人民權領袖關於「暴力」的言論。馬丁·路德·金反對「暴力」,因爲暴力破壞團結,帶來仇恨,讓對話變成獨白,並將永遠留下創傷。麥爾坎·X則認爲民權抗爭不能完全否定「暴力」,暴力是自衛的智慧。

香港也曾經歷過社會運動的激蕩歲月。所以說,香港人參與以巴局勢的討論,絕不是旁觀者那麼簡單。「暴力」作爲一種抗爭的策略,應該如何保持和恐怖主義的距離?明明知道用暴力和強權對抗是以卵擊石,是不是就表示,可以利用暴力去傷害支持不同政治理念的平民?如果可以,那麼暴力永遠只能傷害弱者,卻不會去挑戰強者的暴力。「孤狼行動」更多是一種絕望情緒的表達。「孤狼」甚至可以理解爲一種暴力的勇敢,因爲「孤狼」暴力的對象是比他更強大的暴力機關,而不是去選擇傷害和自己一樣的弱者。

對於馬丁·路德·金和麥爾坎·X,並沒有誰是誰非。對抗強權的運動策略選擇,更不需要非此即彼。在現實中,兩位民權領袖也曾站在一起,緊握對方的手。如果暴力要成爲一種選擇,請讓它成爲智慧的暴力。用暴力去挑戰強權,而不要去傷害平民,不要去傷害普通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人、任何人。

文中的兩條文章鏈接:

齊澤克在Project Syndicate 的專欄文章

關於Kach被定性爲恐怖組織

趙遠
香港中文大學英文系文學研究畢業,中學教書匠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Author
  • More

評論》一點點自由和文藝之必要——緬懷聶華苓和瘂弦

《破.地獄》:作為意象的「橋」,作為「破」的方法

此心光明,在林中路思考人生的絕望和意義——訪哲學學者陶國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