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意识:中国人踢不好足球的根本原因
中国举国体制搞运动,在大多数运动项目上还是能出些成绩,某些项目甚至称霸世界,例如乒乓球。但唯独足球搞不上去,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越多,反而一蟹不如一蟹。前两天更是以零比七的大比分败于日本。
那为什么有些项目搞得好,唯独足球不灵呢?说是金钱腐蚀、腐败、黑幕交易,那乒乓球圈、羽毛球圈也不遑多让,为什么乒乓球、羽毛球能出成绩呢?可见,这些并非主要原因。
也不能拿体质说事。黄种人体质与白种人黑种人是有客观差距,但以14亿人口在亚洲国家中垫底,投入比其它亚洲国家还大得多,就解释不过去。
根本原因在于足球运动的特点与其它运动项目不同,是最能反映国民性的运动。足球运动起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的文化传统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对球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要求很高。相比于其它运动项目,足球的场地最大,队员最多,自然对球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要求更高。即使每个队员的技术水平都很高,如果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和合作,团队的战斗力也不行。因为集体围猎是西方人早期的重要生产方式,所以西方人相互之间的信任度和合作性非常高,即使是陌生人临时组队,也能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协同作战。古代欧洲人打仗也是如此,国家没有常备军。有战事了,国王才要求各个贵族派骑士,然后组建部队,也能有高度信任的合作,形成战斗力。如果中国的皇帝也这么搞,肯定就成了乌合之众了。
而在中国,陌生人和不熟悉的人之间则建立不起信任,无法实现高度的合作。柏杨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一个日本人是条虫,三个日本人是条龙”。是龙是虫且不论,三个陌生的中国人肯定搞不成事。这跟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有关,形成了小农意识,就是信任和合作只局限于亲缘和熟人之内,陌生人和不熟悉的人之间很难相互信任。而现在绝大多数中国人仍没有摆脱小农意识。
从中国在球类项目上的比赛成绩就能反映出这一点,越是合作性高的项目,成绩越差。合作性越低的项目,成绩越好。还有一个对抗性,是否有肢体冲突。捕捉动物比种庄稼的对抗性高多了。乒乓球的合作性和对抗性最低,中国运动员的成绩最好;其次是羽毛球。再是排球,排球没有相互的身体冲突,对抗性弱于篮球和足球。篮球有身体冲突,但场地比足球小得多,参赛人员不到足球的一半。
而中国国家队的组建方式由原来的体工队模式转为临时选拔职业化球员的集训模式之后,更削弱了球员之间的合作性。体工队模式有很多缺点,但有一个优点,能增加队员之间的合作性。队员长期厮混在一起,相互之间经过不断的比试、摩擦和磨合,以球技和领导能力为基础,会产生一个有权威的大哥。球队具有一定的帮派成分。队员对自己在球队的层级位置有认同感,相互之间是哥们兄弟,就能实现一定程度的信任度。上场比赛有核心人物,就能齐心协力。
职业化后,国家队就是临时组建。国际比赛前,才从各足球俱乐部抽调球员在一起集训个十来天。球员之间不熟悉,每个球员都是自己俱乐部的佼佼者,相互之间就容易不对付。在短时间内很难认同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达到发自内心的相互信任。训练完全在教练的权威下进行,团队之中产生不出权威队员。上场比赛,教练无法再指挥,场上缺乏权威队员,就六神无主了。这套模式对于西方,就不成问题。他们古代打仗就是这个模式,临时组队,也能有相互的信任。但对小农意识强的中国人,就不灵。
相比之下,日本和韩国、其它亚洲国家的小农意识本来就没有中国这么浓厚,再加上近代以来西化程度高,在足球运动上的相互信任度就高些。
所以,中国人不摆脱小农意识,就无法在足球运动上取得好成绩。小农意识决定了中国人只能建立权威之下的小规模合作。中国建立 起来的庞大帝国是以控制为手段,而不是建立在庞大人口合作基础上的。但这很难。要我说,干脆就别搞足球运动了,政府和社会,即不要推行推广足球运动,也不要组织国内比赛和参加国际比赛了。注定搞不好,何必花冤枉钱自取其辱呢?非要搞,回到体工队模式也要比现在的职业化模式好,或者体工队模式和职业化模式并行。
2024年9月7日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