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很政治的心理科普

討厭鬼 aka 劉維人
·
·
IPFS
·
我們的意見領袖和公關文化,正在侵蝕人民與政府溝通的空間。每個人都希望能夠知道社會怎麼想,當意見領袖把民意說得言之鑿鑿,無論說法是否屬實,只要說得夠融貫,都能夠影響我們的行為,甚至影響我們對他人的規範、以及對政治的看法。

今年很妙,平常都在翻譯政治跟社會書籍的我,接連譯到兩本科普書。

​喔耶,難得跳脫一下政治了?

才怪,這兩本都超‧級‧政‧治!​

其中一本就是這本《集體錯覺》。我在剛看到該書提案時就欣喜若狂,感謝皇冠集團願意讓我譯這樣的書。因為這本的主題跟我一直關注的 #民主危機、 #公共討論 極度相關。

​本書作者認為,我們心中的社會規範,在講出來討論之前,很可能都是對他人的誤解。我們以為「很多人都這樣想」的事情,很可能並不是多數意見 (更精確一點地說,很可能不值得我們擔心)。很多社會上吵得沸沸揚揚,認為「應該這麼做」或「不這麼做會惹上麻煩」的規矩,很可能只是......一小撮人喊得很大聲的想法。​

但當我們都以為那是主流意見,那種意見就會產生有如主流規範一般的約束力。

這項主張在現實中有兩個很明顯的道德教訓。其中一個顯而易見,就是每個人都應該盡量嘗試做自己。展露自己到底有沒有風險,很可能是展露之後才會知道。​

另一個書中沒寫的教訓,最近關心政治的人可能非常有感:

那就是「我們的意見領袖和公關文化,正在侵蝕人民與政府溝通的空間。


地方選舉之後出現各式各樣的討論,有一些綠營的支持者把矛頭指向「側翼」,也有一些綠營支持者認為是政府「溝通不力」。有些傾向不明顯的人認為「執政黨和政府沒有提出政策願景」,或者不知道民眾要什麼。​

這些意見大都相信一個命題,那就是「政黨和政府能夠知道民眾要什麼」。

我沒有follow最新的市調研究進展(所以有錯請直接指正)。但就我目前所知,市調跟選戰技術,最多只能知道在某項新聞或政策之後,如果支持的人變少,那些不支持的人中有多少是粉絲,有多少可能已經離心離德。​

但似乎還無法知道,那些離心離德的人,是出於什麼原因而變心;目前還是粉絲的人,又是對那些部分不滿意。


​用另一種方式說,目前的技術似乎可以估計有多少人是「沉默的多數」,但無法知道「這些人想要什麼,或會如何行動」。​

奇怪的是,我們的社論跟社群媒體,卻經常信誓旦旦地描述民意。討論到社會跟政治的時候,經常出現各種聲音去詮釋數據、詮釋人民對現況的想法、詮釋人民心中的規矩。​

如果我的理解正確,這些詮釋很可能並不是在描述事實,而是在描述他們的看法,甚至「他們希望帶出的風向」。​

而且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能夠知道社會怎麼想,無論這些詮釋是否屬實,只要說得夠融貫,都能夠影響我們的行為,甚至影響我們對他人的規範、以及對政治的看法。

這非常可怕。尤其在一個民主選舉時間開始變長,熱衷主流政治活動的人比例變低,投票率和政治閱聽度降低的社會,更為可怕。

(附帶一提,我完全不認為這是什麼民主退潮或政治冷感。民主政治的成熟本來就應該伴隨著分工,畢竟生命不是用來革命的)


由少數人直接設立規範,通常都不會是好事。如果設立規範的過程不經討論,甚至完全不知不覺,就更加不是好事。​

而且如果少數人影響規範的方法,不是利用議場和組織施展可見的權力,而是直接讓我們以為「很多人都這樣想」,或者「不這麼做會惹上麻煩」,危險就更深一層。​

因為他直接抹煞了我們討論規範的可能性,也阻止了我們提出意見的可能,阻止了我們理解彼此的可能。​

沒有展現、沒有理解、沒有信任。規範就只剩沿襲和控制,以及心理隱而不顯的疙瘩。

​這樣的心理環境,是民粹主義的溫床。


在這樣的環境中,民間跟政府沒有真正的溝通管道。當權者不知道民眾的期待跟需求,甚至也未必需要知道,畢竟無論怎麼做都會被罵,而且滿意施政方向的人會被抹黑成側翼和護航,無論支持還是反對,都很難真正討論對政治社會的想像。​

人民也一樣,很多人擔心被罵(那些在網路上罵你的人,到底有多少會真的影響你的日常生活?)而不敢自己表達意見、表達需求、說出自己的故事,也沒有說出自己的不滿;但依然對目前的亂象和困境耿耿於懷。這些疙瘩成為心中的未爆彈,變得只能在事件爆發後宣洩,無法在發生之前紓解,也完全沒有表達出來要求改正的機會。​

政府和政黨不知道人民要什麼、人民有一堆想要的東西卻沒說,人民的意志和政治行為變成由意見領袖來詮釋,這樣真的民主嗎?


當然,要表達出自己的意見需要練習,而且需要群體。所以我跟伴侶珮杏,會盡量在每個場合,鼓勵大家用自己能夠參與的方式,去接觸大大小小的公領域。​

公領域遍地都是:你的鄰里、你的職場、你家門前的馬路、你在意的價值議題。無論是去參與討論、去認識在做這些事情的人、還是去思考目前的做法到底有沒有道理,都會明顯增加你的主體性,都會因此認識跟你類似的人(注意,他們的意見未必跟你一樣。這也會讓你發現立場不同的人有些時候真的可以成為朋友)。當你擁有連結、擁有朋友、擁有參與經驗,你的聲音就成為社會的一部分,你會更理解政治跟社會到底好在哪裡、糟在哪裡;你對人類也會更加信任。​

(還有,你會逐漸發現那些把民意跟政治講得言之鑿鑿的說法,很可能沒有那麼有說服力)


關於我從這本書獲得的啟示,以及關於人民參與、開放討論的想法,這大概只會是第一篇,今後大概還會陸續碎嘴。​

無論你有任何意見,或有什麼想聊的,都歡迎一起。​


Todd Rose《集體錯覺》,平安文化出版,12/26上市。​

▼購書連結▼

博客來誠品金石堂讀冊

#1月新書 #博客來選書

CC0 License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討厭鬼 aka 劉維人自由研究者,社科譯者。 譯作著重當代民主、政經制度等議題,如《反民主》、《暴政》、《修辭的陷阱》、《民族重建》等。開設課程如《北歐幸福方法論》、《AI要搶走我的工作了嗎?》等等。
  • Author
  • More

人生是用來玩遊戲的,不是用來被政治操弄的

為何民主政治必須追求「跨群體的彼此理解」?

權威,社群,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