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鬼之父Bob Marley的故事
自己第一次認識這個字,應該是來自The Police樂隊。他們在新浪潮(New Wave)時期崛起,歌曲都加入不同元素,令人耳目一新,當時不少樂評都稱有Reggae元素,自己是不以為言,也不肯定甚麼是雷鬼元素。而他們的第二張專輯更索性稱為《Reggatta de Blanc》,直譯就是「白人的雷鬼音樂」,由此可知,雷鬼音樂應該是來自黑人音樂。自己也不求甚解,但對那些節奏很受落,尤其是主題曲,完全沒有歌詞,只有歌手不斷隨節奏嘶叫,有點原始,勁道十足。
至於真正原裝的雷鬼音樂,真的不知道是何時接觸了,可能在香港,以至華人音樂圈,對黑人音樂如R n B,騷靈(Soul)之類一向不太熱衷,市場非常狹窄。我相信自己接觸初期,大概跟其他人的經歷差不多,都是聽到某些樂手重新翻唱而認識,尤其是超熱門的如Eric Clapton唱的《I Shot the Sheriff》,當時更未必知道原作是誰,更沒想到那原本是一首雷鬼歌曲,過了很多年,才知道原唱者叫卜馬利(Bob Marley,1945-1981),那時也才知道他早已離世,所以對他的認識真的不多。
後來斷斷續續知道他的歌曲,以及他的生平故事,但始終時代不同,自己也沒有特別追尋,只認識他的一張《Exodus》專輯,是被譽為他的生平代表作。後來,零碎地知道他的事蹟多一點,以及他的兒子Ziggy Marley也開始打進樂壇,勉強說多一點關注,但跟自己經常聽的音樂風格有點不同,並不算太投入。
最近有一部叫《音樂傳奇卜馬利:人生愛與夢(香港譯名)(Bob Marley: One Love)》的電影,我起初還以為是紀錄片,原來是傳記電影,不過自己直覺這類電影未必有太大市場,難得公映,所以馬上去看了。真的馬上對他的音樂有加深的認識,但對他這個人,卻流於表面,跟自己先前的認知沒有更加深刻。電影的推廣文字中,提及電影是得到家人的認可,這便可能就是關鍵,或者未至於會隱惡揚善,但也會避重就輕,盡量展示其可人,關心社會的一面,大概是無可厚非。自己對他的生平並不熟悉,只能作為參考,不竟他已離世超過四十年,他留給大家的,最重要還是他的音樂,還有是生活態度。
"One good thing about music, when it hits you, you feel no pain." - Bob Marley
也許是電影院的音響設備始終比自己家庭裝備稍優,而且又可以集中,聚精會神觀看收聽,對他的音樂有一種新感受。以前,自己一直覺得雷鬼音樂就是在那種強烈節奏,但馬利音樂的節奏自然有其獨特,但卻不是特別強烈,只是輕輕盈盈,緩緩地一下一下。其中一些演唱片段中,可以見到他隨節奏擺動,可算是手足並動,身體也跟着扭動,但絕不是手舞足動般的大動作,就是輕輕盈盈的,就是那種悠閒的laid-back效果,大概是牙買加的那種島國氛圍吧。
電影主要講述在七十年代初,牙買加政治動盪,兩派之間的各為其主衝突,令國家分裂。在一次大選之前,馬利打算舉行一場叫Smile Jamaica 的演唱會,不分黨派,希望團結國家。但依然引起各種猜測和質疑他的動機,結果有槍手闖入他的錄音室,雖然馬利和隊友,甚至他的妻子都受槍傷,卻奇蹟地沒有人死亡。他無畏無懼地依然出席演唱會,不過他的樂隊沒有上台。終於他在隊友和家人的力勸之下,離開牙買加,流亡海外,在歐洲闖下名聲,寫下歷史,也啟發之後的音樂發展。
普遍認為,這首《No Woman, No Cry》是他打進歐洲市場的第一曲。
這一首歌正好反映他的溫柔,與世無爭的態度,一種Laid-back,一種Chill的感覺,不擔心任何事。
甚至看起來像鬥爭的歌,依然十分Laid-back。
這是他在世時最後發表的單曲,有一點結案陳詞的味道。
這首歌,我先聽Jackson Browne的版本,再聽Sineed O’Connor的版本,最後才聽回他的原裝版本。
電影的預告片。雖然現在只有兩三間戲院繼續公映,但已越過一個星期,想不到有此韌力。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