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专制制度下的自欺欺人—评《天朝的崩溃》
在《天朝的奔溃》一书中,对于大清的问题究竟在哪里,茅海建基本上没有做分析,虽然他写了一个总结性质的最后一章。就历史的分析来说,茅海建当然是远不如黄仁宇这类历史学家的,不过这种事也不能苛责,茅海建是那种传统做考据特别牛的人,叙事能力也很强,为了写这本书茅海建算是穷尽了档案资料。这种考据相当耗时耗力,就算他有那个能力做黄仁宇那样的分析怕也没功夫来写了。在此,我对茅海建这类史学家要表示特别的敬意,如果没有他们的艰苦工作,后来的社科学者就没有靠谱的资料进行分析。
茅海建这本书开头专门研究了清军的武器装备与军队建制,腐败问题先不说,其中体现出来的统治者心态就特别值得玩味。首先表现的是统治者对自己统治的自信心极低,不仅对治下民众处处防备,对自己的军队官僚也一样防备,开花炸弹和燧发枪之前从西方引进过,但是只装备极少皇室卫队。其次是,传统官僚体制是害怕变动的,自然也就反进步。清军的武器装备生产都是按照定额限制死了,每年经费不变,武器生产不变,这里就根本没有追求进步的观念。那么随着时间流逝,腐败加重,武器就越来越差,开花炸弹和燧发枪都被遗忘了。
本书后面的叙事涉及到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问题。
第一是行政系统信息的传播
道光派出去的官员有几位是敢讲真话,愿意担责任的人(比如伊里布)。这样的官员在大清本来就凤毛麟角。但是在道光的胁迫下(只能打胜,不能打败,不许和谈),这些大清最能干、最诚实的官员也个个不得不对道光撒谎。包括林则徐为了交差,最后都把道光骗得团团转。撒谎比较少的伊里布差点被处死。
其次,是大清的军事财政系统
茅海建在书中初步估算过清军的花费,大清在本土防守花费的钱财远超武器先进不远万里来华的英军。除了海军对陆军在运动上的先天优势外,很大原因还是在于清王朝自己的军事财政系统。大清的财政与大明一样,缺乏调剂的空间,让它应付个准格尔这样的外敌还行,遇到后金这样的角色就得残废。税收来源极其分散,地方上存留的部分库存银子只是用于应付灾荒和治安,遇到大的开支往往需要几个省区财政支援,完全没有利用现代金融技术,低效又腐败。
大清的军队布防与明朝卫所制类似,把全国几十万上百万的军队像撒豆子一样,几百、几十人的均匀撒在全国,一旦发生战争,某个地区能聚集起来的兵力可能2000人都不到。为了筹措2000人的军队,往往需要从距离几千公里远的地方调兵,定海战役的时候,从甘肃和四川调兵几千。为了聚集起来足够的兵力,除了外地调拨外,往往还会搞本地募勇。无论是外地调拨还是本地募勇,都需要花费大量赏钱,其中贪污腐败往往非常严重。
第三,是大清的天朝意识形态。
关于这一点,茅海建的看法与传统看法是一样的。我认为传统的看法是有问题的。道光帝打输了也不认输,也拒绝学习西方,尤其对于开放国门非常警惕,非常害怕中国人与外国人往来。说实话,这样的对外态度其实与天朝意识心态没多大关系。中国传统朝代也不是向来就排外的,否则大唐怎么可能有一大批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甚至还考科举在中国当官?更不用说大批的外来胡商,广州穆斯林商人十几万。宋朝也一样,大批穆斯林商人来华,蒲寿庚更是在泉州主政。难道唐宋时期就没天朝意识吗?
根本原因还不是清廷对自己统治不自信,害怕治下民众受外来思想影响。就像明廷禁止开矿一样,怕几万矿工聚集在一起造反。其实天朝的崩溃里,茅海建自己提到的一个现象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对英作战失败了,他们首要反思的是汉奸问题,认为是汉奸作怪才导致战败。可实际上,真正抓到的汉奸几乎一个都没有。思想开明的林则徐到了广州也是大抓汉奸。这种专制制度的严密程度,把皇帝官员都搞的非常提心吊胆的生活,精神高度紧张,完全就是丛林社会中的动物。结果,像开花炸弹与燧发枪技术本来很早就掌握了,却要收起来隐藏以至后来统治者自己都忘了。皇帝深锁深宫之中,宫内各种供应都通过庞大的官僚机器经手,结果伙食费都能被贪污80%,吃个油条还被太监忽悠。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