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法則的法門

佛系媽媽
·
·
IPFS
·

現代的「顯化」和「吸引力法則」,旨在改變自己的信念,認為只要真心相信自己會得到某些事物,便可以在未來得到。

佛法中也有類似的說法,例如《阿彌陀經》中說的「信、願、行」,如果我們十分相信一件事會發生,又希望那件事發生,加上有行為配合,那件事便會成真。
密宗的羯摩法也有類似的作用。

⭐️多因多果,必須行動配合

顯化有一個要訣,就是要想像自己已得到想要的事物,然後感受當中的喜悅。另外很重要的是必須有行為配合。佛教說「多因多果」,信、願和行都是因,三者並行,不可只靠信念而沒有行動。例如求治病的同時,也要積極求醫;求人緣和睦的同時,也要對人友善和關愛。

❤️容許有失望和悲傷的情緒

如果我們每逢得不到一樣事物,便立即告訴自己將來會得到,那我們可能是壓抑了「得不到」當中的失望和悲傷。在相信未來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學習擁抱負面情緒。


⚠️「我不夠好」出沒注意

曾有朋友說,我的孩子想黏著我不願上學,是因為我有「我陪不夠孩子」的信念。我第一個反應是:「孩子不願上學原來是因為我信念有問題嗎? 」但是我一時三刻又改變不了這信念,於是我陷入了「我不夠好」的二元裏,認為自己那個信念是錯的。(朋友是善意提醒,只是我被觸發了)
後來我不再糾結去改變自己信念,改為跟孩子協商上學的安排,以溝通和聆聽彼此感受解決了問題。

改變信念是其中一個方法而非唯一方法,我們可以改信念,但不是必須要改信念。

🕑留意頻率和時間

曾有人連出門趕巴士也要用信念去幫忙,他經常性地試圖用心力去操控外界,我看著他都累。
顯化需要想像一個美好的世界,但我的佛法輔導教授說過,太長時間留在幻想世界中,容易令人回不了現實。

🌈認清生命主軸

說到底,人生的意義並不是一定要活得事事順遂,而是要在現實生活中體驗順緣逆緣,學習以愛和智慧來成長。

我們可以反思想要該事物的原因,找出背後的內在需要,學習以自己的力量去滿足該需要。

顯化可以是輔助工具,但不是我們成長和學習的主軸。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佛系媽媽佛法輔導碩士,育有一子一女。原本家庭事業兩得意,產後卻陷入抑鬱。後來接觸到《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從中看見自己抑鬱背後的的創傷,深受感動,最後藉佛學和內在小孩走出陰霾,放棄原有工作,致力推廣善養和療癒。
  • Author
  • More

遷站啟示

想說甚麼就說甚麼 才算是「真實」嗎?

腸胃炎的兩支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