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勞工|年長侍應、清潔工自拍生活誌 記錄工傷、養家故事

香港紀事
·
·
IPFS
大多數參加者都指出,其家人是心靈之柱,亦是他們堅持工作的原因之一,因此展覽通過手機紀錄長者勞工真實一面,基層勞工有機會舉辦屬於他們的展覽,過程中增加其的自信心,使他們有生活自主權 ,帶動他們重新認識自己。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集誌社記者

「我嘅快樂嚟自我仔!」66歲打散工的Steven,職場上算是高齡工友,同齡的朋友大多已退休或不再需要「孭起頭家」,他卻未打算退休,「決意做到冇得做為止」 。在香港,像Steven 這類長者勞工不算少數。根據政府 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65 歲或以上的勞動人口約有 21萬,近七成老友記從事低學歷要求的工種。

到底是什麼讓已屆花甲之年的工友,堅持留在勞動市場之中?為了解這問題,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聯同理工大學研究團,舉辦「勤工儉活——長者勞工生活誌」,邀請 31 位 65 歲或以上的長者勞工,進行為期三個月的攝影日記,由他們用鏡頭記錄生活日常,望向公眾展現長者勞工不同生活的面貌,不只有標籤成弱勢,還有他們日常的「小確幸」。 

「盡可能用自己嘅能力去掙錢」

「我係做 waiter,喺 restaurant 入面。」Steven在一個多小時的訪問,與大多港人一樣,說話不斷中英混雜。原來 20 多年前,Steven曾是位有年資十年的律師行文員,但因患鼻煙癌,需要停工治病,一度依靠綜援和醫療津貼維生,最終他花了七年時間醫生才讓他「出去做自己嘢」,一有工作能力,Steven 便馬不停蹄地揾工,停止領取綜援,「拎綜援就係一個常人向政府行乞,唔係話自卑,盡可能用自己嘅能力去掙錢,冇辦法工作先拎。」他曾接受電療,記憶力大不如前,嘗試過不同行業,後來選擇做些「簡單斟茶遞水」、「唔使用腦」工作。他說,在餐廳當侍應「唔洗傷腦筋」。  

Steven 兒子讀中三,太太則應仔仔要求,全職在家「陪讀」。參加「長者勞工生活誌」計劃前,Steven是個很少拍照的人,大多都是與兒子合照,「到時走咗都有個回憶,畀佢留念」。

結束每周交三張相的任務後,他發現,自己拍多了家庭樂、老婆跟仔仔的背景照等,感到「個人係好正氣同健康」。他又發現,原來手機不只是傳訊息和聽電話,還有很多功能。在 Steven鏡頭下的四張照片不難發現,他的工作和生活充滿挑戰,但他仍笑言「窮有窮開心,富有富開心,人生就算係飲杯茶食個包都係好開心,唔好病就好。」

怕報工傷得不償失

Steven 拍下一張廚房環境相片,地上充滿水漬,附近是擺滿碗碟的手推車和水埇,這裏是 Steven日常工作的空間。他說,行走在廚房的地上十分危險,地下水有油份,即使穿上了防滑鞋,亦難免滑倒。在這裏工作,Steven 跌倒不只一次,有一次頭部受傷需入院繨針。在Steven的自拍相,見到他身穿黑白灰間格衣服,如同公立醫院常見的病人衣服。Steven解釋,這張照片確實是在醫院拍下,「唔好彩捱病咗,自己都唔知道自己肺炎,去睇醫生先知」,最後Steven休息了兩三個星期才復工。後來,因氣管尚未完全康復,他開始在家中做掌上壓「練氣」,亦叫兒子幫忙拍下來,留下了第三幅相片。 相中,Steven家居環境看似擁擠,他四周被雜物圍繞,卻仍在室內做運動。他補充,家住唐樓天台的板間房,每天回家要行九層樓梯,在室外做運動很常有蚊蟲咬,但年紀大,「有得做運動總好過唔做」。 

長者勞工如 Steven 一般,常遇到工傷要否上報的難題。他憶述,在廚房滑倒,跌傷左頭部,入院治療的經歷,「因為冇人見到、冇閉路電視,只可以怪自己唔好彩,自己整親自己」,加上自覺並非傷得「好緊要」,住幾日醫院便算,免避同僱主有衝突,「講咗可能佢第二次就叫你唔使嚟開工」,得不償失。他說,經常聽到有上司微言「點解唔請個年輕啲」、「點解請個阿婆」,因工而受「小傷」,他不敢出聲。

為方便兒子上學 居住環境質素下降

最後一張相片,是兒子與太太的睡房。畫面中,牆、天花板上貼滿紅色膠紙,Steven說在下雨及颱風天,牆壁常被吹起後,再跌下來,如「降落傘」一樣,因此貼上膠紙,以防牆壁滲水。同時,家裏亦要關好門窗,避免有蚊蟲飛入屋,有一次Steven在沖涼時開了廁所氣窗,有一隻老鼠突然經過窗口,衝入屋內。 他說,在患病前自己並非住在「老鼠曱甴蚊蟲齊晒」的空間,那時生活環境較大和舒服,但如今「與鼠同住」,每月至少要用三分一的人工交租,只因位置近兒子上學,路程只需半小時。他未有申請過渡性房屋,怕派屋派得遠,仔仔要跨區返學,會太累,沒足夠時間做功課和休息。 

生活並不易,每當放假,Steven 還是會帶兒子外出吃飯玩樂,「雖然窮,但想畀個快樂嘅童年仔仔」。Steven 一家排了公屋八年,望未來可盡快上樓,減輕日常支出,又盼「返多啲工,唔好畀人cut 鐘」。他說,打散工的工作時間飄忽,「有生意嘅時候就可以做多幾個鐘,冇生意就cut鐘」。

延長退休年齡 引入外勞 「自打嘴巴」

談及勞工政策,這位長者打工仔認為,政府一邊延長退休年齡,一邊引入外勞是「自打嘴巴」,「我本來好想勤力地咁走搵多兩分錢,但好多嘢係背道而馳,我哋唔係唔肯做,但外地勞工引入之後,我地連做嘅機會都冇。」經歷過患癌、求職之路困難重重,Steven心底裏仍覺得自己是個「好幸福、可以繼續行自己條路嘅人」。

74歲清潔工的心願

74歲的琼姐現時獨居。她丈夫患認知障礙,長居政府屬下護老院。她任職政府外判清潔工,感到工作很開心,「返工好多人可以傾下計」,未有考慮過退休,但輪侯公屋三年,間期一直「捱貴租」,用接近一半的人工交屋租,同樣期待可以盡早獲派公屋,減輕生活負擔。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關以杰教授指,團隊除了會收集長者勞工的照片,亦會每周與他們進行訪談,了解他們身心靈健康,嘗試得知什麼事情能使長者勞工快樂。她說,很讓她感到驚訝的是,大多數參加者都指出,其家人是心靈之柱,亦是他們堅持工作的原因之一,因此展覽通過手機紀錄長者勞工真實一面,基層勞工有機會舉辦屬於他們的展覽,過程中增加其的自信心,使他們有生活自主權 ,帶動他們重新認識自己。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衛東指,現時香港無針對保障長者勞工福利的政策。他質疑,政府鼓勵本地勞工就業,但為何對如 Steven 一樣,想工作的長者,就沒有鼓勵。同時長者勞工較多病痛,他們若要休息或覆診,便要請無薪假,變相扣薪,「咁佢哋就唔會想請假,有病嘅時候都係捱吓」。

他指出,「健康老齡化」近年開始受到關注,但有些清潔工友,無指定位置用膳,需在躲公廁用餐,反問「但係公廁食飯點會健康?」。他解釋,展覽以「「勤工儉活」命名,受大部分參加工友「好想工作」的念頭而啟發,「佢哋唔係覺得工作係好慘,對工作係好正面」。他期望,展覽可喚起社會大眾對長者基層權益的關注,了解他們不同生活的面向,不只有標籤成弱勢,還有他們日常的「小確幸」。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