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不在他方,在路上。

瓜呱幹什麼
·
(edited)
·
IPFS
·
旅行的意義之於作者,是可以脫離當下所處的時空,冷靜清醒的做一個旁觀者。那旅行,對你我又是什麼意義呢?

二十一世紀的旅遊行業已臻成熟,高度商業化又便利,如果不在社群網站的個人介紹寫上興趣是旅遊,似乎就不是個稱職的現代人似的。

對旅人的想像,大抵脫不出幾個刻板印象,諸如——拖著大大的行李箱、掛著單眼相機、墨鏡、草帽,簡便又不失禮儀的穿著。

我來我看我征服。現代旅行彷彿有一種近似於此的氣魄,週轉各國本身逐漸取代了目的,走馬看花的行程,打卡、限時動態,都是展現個人去了哪些景點的手段。

背後也是某種迷思,去了更多國家更多地點的人,好像就是比較高人一等。

我個人國外旅遊的經驗乏善可陳。總是有太多諸如沒錢沒時間沒辦法的藉口,而延宕了計畫。說實在當然很羨慕可以三不五時出國玩樂的人。

書中也有描述,厭倦速食化旅遊行程的當代人們,隨之發展的是深度旅遊。

然而,從另一個面向來看,便是將文化作為商品去販售。而實際體驗到的文化經驗和欲體驗的文化本質之間的微妙關係,也就不言可喻了。


「機場,最自由也最不自由的現代空間,一個最具全球化代表的地點。」

勒瑰恩的《轉機》當中也有類似的描述,機場是一個看似哪裡都能抵達卻哪裡都無法到達的地方。

正也因為如此,在機場時能有更多更自由的想像,對於離開、對於即將展開的行程,更老套卻永遠都會思索的,對於存在的意義。

「你累積了許多飛行 

你用心挑選紀念品你收集了地圖上 

每一次的風和日麗」

——陳綺貞《旅行的意義》

多數人應該或多或少能哼上兩句。歌詞描寫的也是我好長一段時間,對旅行的想像。

說到紀念品,十多年前少數跟團旅遊時也曾買下不少複製的工藝品,在國外時總覺得好有趣好迷人一定要和朋友們分享,回到家後,彷彿魔法失效,最後都沒有送出,只能收在櫃子深處,黯淡紀錄著曾經有過的旅行。

「證明你真的去過你所描述的世界。證明你的眼界確實開闊,證明你的經驗果然豐豔⋯⋯」

「旅人的眼睛,點石成金。」作為旅人,我大概是沒有這方面的眼光吧。

「旅行勾起旅人想要進一步瞭解世界的慾望。」旅行的意義之於作者,是可以脫離當下所處的時空,冷靜清醒的做一個旁觀者。

那旅行,對你我又是什麼意義呢?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瓜呱幹什麼雜學派。拉麵控。 喜歡看書、看漫畫、看電影, 更喜歡睡覺。 試著用插畫紀錄所感受的。 生活不能沒有貓和甜點。 出沒在FB、IG、VOCUS, 現在多了Matters 這個據點。
  • Author
  • More

《尋人啟弒》——愛比死更冷

<崩塌的時刻總是轉瞬來到>

〈乾旱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