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某天,共同望銀河那時——訪《月明星稀》演員彭珮嵐、黃衍仁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在香港已成日常的離散,線就交織成網,看似脆弱但堅韌。近日,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將上演全新劇作《月明星稀》,由藝術總監陳炳釗擔任編劇,走訪倫敦、柏林、基朗拿和愛爾蘭莫赫懸崖,編織出多重故事線構成的網,將時空的拉扯收攏在劇場之中,其中演員彭珮嵐(Ivy)和黃衍仁正是手執線頭的人,演繹著香港人的離散故事,嘗試找尋更多連結。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曾繼賢

香港的離散故事,始於香港,卻不必終於他方,把故事拓展開去,在幾千公里以外,有條無形的線,跨越不同時區,牽引著離開的人與留下來的人;在香港已成日常的離散,線就交織成網,看似脆弱但堅韌。近日,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將上演全新劇作《月明星稀》,由藝術總監陳炳釗擔任編劇,走訪倫敦、柏林、基朗拿和愛爾蘭莫赫懸崖,編織出多重故事線構成的網,將時空的拉扯收攏在劇場之中,其中演員彭珮嵐(Ivy)和黃衍仁正是手執線頭的人,演繹著香港人的離散故事,嘗試找尋更多連結。

留下來,想像彼方

移民的人,或離散者,多是以一個家庭為單位,離群索居的是少數,而彭珮嵐所飾演的李四妹是退休人士,兒子因為得到研究資助,獨自走到西班牙的赫羅納追一個科學家的夢,她為了照顧患有抑鬱症的媳婦,便拋下丈夫,隻身遠赴英國——三地之間,形成了複雜的關係。彭珮嵐對角色的理解是:「其實她不完全是想著移民,準備也不充足,只是希望家庭裡有人擔當照顧者,貼身照顧媳婦。要適應異地的生活的同時,原本她和這兩口子的關係不算密切,所以四面牆內有點像困獸鬥,要學懂捉摸媳婦的情緒。」但彭珮嵐笑說,自己是幺女,又喜歡搞藝術,「所以我永遠想以年輕的心態對世界感到好奇」,加上她的年齡和角色設定沒有相差太遠,「假如我幸福一點,或許真的會有一個成家立室的兒子,這形成了很奇妙的reality check!」

「人生路不熟」是移民會遇到的常見問題,一個中年女士獨力走到外國,又不諳現代科技,很容易產生斷裂感,就像在大海抱著浮木漂流,失去定向。李四妹在劇中看著如蜘蛛網的倫敦地鐵圖,頓時失去方向,循著Google Map的指示也用了四個小時才回到家。彭珮嵐分享,很少在試鏡階段就有這麼深刻的感受,這段戲令她想像到在漆黑中尋路回家,當中有許多迷茫和恐懼,對曾經熟悉的事物失去掌握也令她感到羞恥。

劇中反映出這位母親的大愛,願意拋下丈夫,抑壓自己的感受,先為下一代著想,守護兒子的事業和他的妻子,也藉此了解他們的生活和關係。但離散者或有難以言說的悲哀和無力感,劇中的李四妹更是無從傾訴,就像彭珮嵐身處外國的姐姐不會無緣無故致電她, 「我未必知道離開的人是否活得快樂,或許他們把很多辛酸都隱去了,但這齣劇令我更加關懷遠在他方的親友。」

黃衍仁則飾演圖書館館長,但因為出場次數很少,亦不是很完整的角色,他自稱是一個「靈性的客串」。劇中角色還一些過期的書,但其中有些早已下架,令館長苦惱要不要接收它們。由於編劇沒有揭露太多館長的背景,令黃衍仁聯想到這年代的公務員在規矩之下,會否有些獨特的生存面貌。說是「靈性的客串」,因為他身兼現場樂師和「吉祥物」,他會在李四妹的兒子——阿明的夢裡出現,作為一個「imaginary friend」解開他的心結,也趁機唱兩首歌為他打氣,讓他感到夢裡不知身是客。

劇中另有一個專寫香港本土研究的學者,卻忽然遠離香港,跑到愛爾蘭的莫赫懸崖生活,繼續寫香港故事,現實社會總有些聲音批評這類人:「離開的人有甚麼資格說話呢?」但這種觀察的距離,就像《月明星稀》的反面:描述的是離開了的人,觀眾卻是留下來的人——更弔詭的是,飾演離開的人偏偏也是留下來的人,黃衍仁認為創作就是這麼一種溝通。

掛念就說出口

相比以往的移民潮,彭珮嵐以「地震」來形容這次的移民潮:「歷史是切身地發生於我們的生活中,我想只要稍微留意時事的人,都難以從這次的變化中逃脫。」在匆匆失散的大環境下,離去的人會否回來?有些人只是回不去。「我身邊的人比較多是這類,只有我們前往才能相見。他們或有很好的發展,但無論如何,他們總是少了一個選擇——回來的選擇。」對於自願,或者非自願離開的人,黃衍仁感到愛恨交纏,「如果只是說不捨,那是虛假的。每當我在Facebook看到一大片草地,我就知道那都是移民了的朋友,我也渴望香港有一個公園讓我可以如此安躺,但總不能說是一種妒忌。」彭珮嵐說那是羨慕而已,「也不全然是羨慕,因為你也知道他們也面對很多困難——說到底,是一種掛念吧。」

《窄路微塵》的導演林森是黃衍仁的好友,在他移民之後,黃衍仁走在深水埗區,總會想起他,心情容易變得凝重,「但要不斷提醒自己不要陷入憂傷,因為未來還是會變,而且無人能預計,那麼就只有想辦法與離開的人建立更多連結。」在劇中,黃衍仁以結他為喻,在多條弦線,或故事線,嘗試想找一種溫柔連繫他們,產生連結,抵抗分離的痛苦與孤單。而在現實生活中,黃衍仁的方法是開口說掛念,「大家在香港的時候都不會如此,無緣無故怎會說惦記對方?但分開之後,每次聊天都變得重要,談談曾經一起聽過的音樂,便讓我們感到一份連結。」若嫌將掛念宣之於口過於肉麻,或可問道:「你那邊幾點?」

相濡以沫:離不開與不離開

談到香港人的未來,我說想起黃子華的「跟住去邊度」,反映香港人在歷史變局下的無力感,以及伴隨而來的身分認同問題,但黃衍仁認為《月明星稀》處理的問題是:內心的糾結,以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怎樣搞清楚這些關係呢?有沒有一些創傷和怨恨抹不去呢?」彭珮嵐則認為糾結在於平衡想像與現實的落差感,「當相熟的小食店都悄然消失的時候,我要如何面對這種陌生感呢?」當世界無情轉動,有些人會選擇留戀過往,彭珮嵐亦自問:「我是否也要改變自己呢?」雖然她承認昔日的美好,但她選擇繼續轉動,追回世界的步伐,即使會轉得卡卡的,也要盡力守住棱角。

離不開總是無奈,卻有些人選擇不離開。在一年半前的訪問中,我問過衍仁留下的原因,當時他說有些事情只能在這裡做。如今,他想要見證自己如何回應時代,「在好的時代裡,你可以做不同事情,但是在所謂壞的時代裡,你是怎樣的模樣呢?你可不可以見證自己繼續去恆守某些事情呢?這個也是我想做的見證。留下來,為了見證自己還可以做一個正直,或者不那麼墮落的人。」

彭珮嵐則從較實際的角度出發,「我的姐姐已經離開香港了,總有人要負責留守,總有人要負責照顧老人家和下一代的將來,香港亦有些要處理的事情。大家好像都找到了自己的職務和位置,但如衍仁所說,沒有人能預知將來,或者某天大家的角色也會調轉。」

你離開,我沒有輸;我留下,你也沒有贏。若如宣傳文案所寫,離散是一場無輸贏、無規則,與命運對決的球賽,角色們就會拿起球拍,在寂靜的銀河裡反覆擊球,回音盪開,繁星閃爍,我就知道你在彼方安好。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Author
  • More

廖偉棠《劫後書》 、梁莉姿《樹的憂鬱》榮獲台灣第48屆文學圖書類金鼎獎

從日常透出現實感,抗現代主義的感冒——評《雷聲與蟬鳴》

《盜墓奇美拉》考古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