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沒有我時,我是誰》_20230213

度.do
·
(edited)
·
IPFS
·
「無我」並不是指失去一切...

◆培養敏銳清明的覺性,如此我們便能如實看清自心與事物的本來面貌。_p.17

◇思維或分析式禪修就是培養這個洞見的方式,...引導我們得到無疑的確信。_p.17

◆疑惑和問題的解決之道,不能光靠盲信或人云亦云,而是要以「正念覺察」和禪修,檢視自身的經歷,從而得到確信。_p.18

◇想要正確理解和運用佛陀的法教,佛陀建議我們學習「四依法」:
一、依法,不依人
二、對於法教,要依義,不依語
三、對於意義,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四、對於了義法,要依智,不依識。_p.20

◆分析式禪修的主要目的,並非只是要對事物的真實狀態產生越來越清晰的領悟,更要穩固這些領悟,使它更深刻地內化到自己生命中。換句話說,這種禪修就是將法教從腦袋(理智)帶到內心的方法。_p.23

◇如果未把精要的佛法觀念用在我們根深柢固的信念習性上,而只是停留在表淺的理智層次,那麼,這些教法就只會是文字,而不會對自己實際的生命經驗產生任何深刻的衝擊。_p.27

佛法的目的是帶領行者徹底超越緣起的輪迴...._p.28

◇無常並不發生在過去,也不發生在未來,無常永遠發生在當下時刻。_p.33

無常不僅代表結束,也意味著每個剎那都具有讓新事物生起的潛能。_p.35

◇了悟無我不會讓人忘記如何做事情,反而,了悟無我代表我們的心非常清明和精確,能看清楚自己世間行為的每一個細節。_p.44

「無我」並非是指失去一切,相反的我們將由其中獲益甚多;從一開始其實從來就沒有任何真實、固著和不變的個人身份會丟失,會失去的只有錯誤概念、衝突情緒、問題和煩惱。_p.44

◇覺悟到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失去,也沒有「我」會被傷害或受益,我們就可以放鬆,並放下「將有所失」的想法,也可以不再試圖抓住或保護稱為「我」的東西。_p.45

◇◆◇以上摘錄自《沒有我時我是誰》竹慶本樂仁波切 著◇◆◇



習慣=反覆練習之後形成的慣性

人總是活在習慣裡
習慣每天早上的一杯咖啡
習慣醒來第一眼看看誰來了訊息
習慣有事沒事就上網去
習慣了....

因著疫情的衝擊
我們有了新的習慣叫作"戴口罩"
沒了口罩就好像出門穿了件「國王的新衣」
人人都在對我行注目禮


習氣=生生世世累積而成的習慣,又名與生俱來

如果說
習慣可以因為衝擊而改變
習氣當然也可以
只是衝擊力必須更強烈而已
或者
想要改變的意念需要更加堅定
增加這種堅定力量就叫作修行


無常教會我:
這個世間,沒有不可能的事

無常,所以沒有甚麼是不變的,
因為改變,讓一切成為可能。


.

.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度.do千山萬水, 不如一抹白。 愛畫,喜字,戀山水。 描線,寫聞,觀世間。 戒不掉的喃喃自語.............^^
  • Author
  • More

甚妙?

題?想不出來....

老病死.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