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兆凡:母亲节,聊聊 “看见” 与 “看不见”
作者:郭兆凡 C计划联合创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Tedx演讲嘉宾,腾讯、清华等特邀培训师,曾任职21世纪教育研究院、高盛集团,深耕教育创新领域10年, 《学会提问》导读专家,专业培养儿童和成人的理性思考、批判性思考能力
设想这样一个夫妻间的小争执。
你回到家,先生去做饭,你陪孩子玩了半个小时。之后你困得不行了,就在沙发上躺了十分钟,先生从厨房出来,看见你在沙发上睡觉,估计心里就有点气,说,“饭做好了,你去摆摆碗筷餐具吧。”
“我困得不行了,想再睡个五分钟。”
“到吃饭时间了呀!快点快点。”
你拖着疲惫的身子,起来去拿了餐具,坐下一起吃饭,又困又委屈,吃饭时一句话没说。
晚上把孩子哄睡后,你和先生说,“我后来挺不开心的,我今天真的特别困,在开车去接你俩的路上,我差点都睡着了。一回来陪他玩了那么久,我就想迷瞪15分钟就好了。当你希望我拿餐具吃饭的时候,我如果要立刻起来去做,是非常非常难受的。”
“我不知道你困得开车时都要睡着了,前一天你还是应该早点睡觉啊。”
“关键是,晚饭前那时候的我,就是非常困。如果你不舒服、很困,告诉我不想吃饭想睡一会儿,我拉你起来说必须吃饭,你会有什么感受呢?我并不是经常在吃饭的时候躺着睡觉吧。其实我当时也说了我很困的。下次这种情况,如果你说,‘你大概需要睡多久?或者你要不要回房间去睡,我们给你留点吃的?’那我会特别的感激。”
“我明白了。对不起啊。”
从这件小事,我想说的是两个字:看见。人与人之间,彼此看见,有时候并不容易。
母亲节,在这篇文章中,我想说的是,希望丈夫能看见妻子,母亲能看见自己,社会能看见母亲,父母能看见孩子——看见,是关系的基础,是改变的起点,是好的生活的前提。
1.看见什么?
我觉得这四点特别重要:
● 看见作为人的整体状态
● 看见做了的、做得好的
● 看见当下的负面情绪
● 看见身体与精神的需要
为什么要看见这些?
人的整体状态如果不好,可能勉强把事情做了,质量却不高,更谈不上学习、成长或经营关系;看见那些“做了的事”,而不是“没做的事”,人才更能觉得被理解,有信心,有动力;研究发现,接纳和面对负面情绪的时刻,是人与人建立好的关系的“黄金时刻”;身体和精神的需要特别容易被忽视,但也是决定了人幸福感的基础和关键。
很多母亲的“抱怨”,持续在被忽视。看见,是不容易的。
就像开头的故事,你开车时就没怎么说话,状态是低迷的,但这是不容易被察觉的;即使很累,你还是先陪孩子玩了半小时,但这可能看起来是你份内的事,是不费力的,更容易被看到的是你没有做饭;你表达了负面情绪,累、困,但是被“到吃饭时间了”这道理给堵回去了;你身体的需要是睡一会儿,精神需要放松,但你那时的难受可能无法被共情和理解。
这样的片段,在有的家庭可能是常态。
很多职场母亲,常年处在高压状态下,积攒了很多负面情绪。她们没有自己的休闲时间,白天职场工作忙碌,回家要开始第二轮班,照顾家人起居、辅导孩子学习。她们可能面临母职惩罚,在职场遭受不公,在家庭中,她们做了很多事,但丈夫可能依然会抱怨,“你没把孩子教好”,“你没把家里收拾好”,“别人家的妈妈不都是这样吗,能有多少事,有什么好抱怨的。”
很多全职母亲,常年处在迷茫和压抑的状态下,照顾全家人的饮食起居、孩子的学习生活、为全家人提供情绪价值,全年无休,没有下班时间,也没有劳动报酬。她们可能放弃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想重回职场又面临困难。她们可能在经济中处于弱势,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慢慢怀疑生活的意义。她们可能被挑剔,“整天在家也不知道忙什么,这点事都做不好”。
这些现象,很多人看在眼里,却看不见。
看见是什么意思呢?
是要能认可它们存在(不以任何形式否认);
是要能表达出看见和认可;
是要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
在看见的基础上,尽可能去关心、安慰、共情、支持、分担和帮助。
而看不见、否认的形式有很多种:
例如,丈夫可能对妻子说:
命令:“(别说其他没用的)现在赶紧去做饭。”
警告:“你再抱怨我就不回这个家了!”
说教:“你有情绪就会影响到全家人,孩子也没法好好学习呀。”
解释:“我又不知道你的情况,你是说了一遍,但是我当时在忙啊。”
建议:“你太紧张了!不要想太多,放轻松。”
指责:“孩子作业写错了,你都没看出来吗?你是怎么做妈妈的,有没有用心陪伴孩子啊,晚上在家你就别看手机了。”
嘲笑:“你还想再去工作?你知道职场压力有多大,竞争有多激烈吗?”
转移:“别再说了,来来回回不就是你很累嘛,要不今晚不做饭了,出去吃一顿行了吧。”
要看见,意味着我们要倾听,要观察,要关心。
表达看见,丈夫可以说:
“你最近好像情绪都不高,看起来很疲劳,你感觉怎么样?想和我说说吗?“
“是我有点想当然了,我想告诉你,我看到你做了很多事,例如XXXX,你真的太辛苦了。(抱抱)我保证会更多分担。“
“我理解你觉得很委屈。我收回我刚才对话,等你心情好一些的时候,我们一起讨论一下怎么帮孩子提高作业效率,后面我也一起参与。“
“谢谢你能告诉我,很抱歉我一直没有足够重视。你现在想休息吗?今天晚上后面的事情我来处理吧。”
哪怕现状一时无法改变,仅仅表达看见、表达共情,都很有价值。
2.为何看不见?
我想人大都会认可,人的整体状态,更好的是有松弛感,而不是长期紧张、压力大;更好的是有好奇心、探索欲,而不是对什么都无所谓、感到无意义;更好的是有调节能力,即使沮丧也能缓解,而不是持续陷入负面情绪;更好的是真实、坦诚的,而不是总在“扮演”、“伪装”。
但为什么母亲很容易被漠视?
首先,丈夫,一般作为父权制社会处于更强势地位的人,可能受到很多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所以会“看不见”。当然,妻子可能也有这些观念。
● 性别刻板印象和关于“责任”的叙事:认为家事和育儿是母亲的责任,责任范围内的事做得好是理所应当的,没做好要被批评
● 混淆“实然”和“应然”,或盲目从众:认为大家都如此,所以不值一提,普遍存在的就应该或只能被接受
● 充满打压或指责的文化:指出错误才能使人进步、解决问题,而做得好的不需要说,要避免人骄傲
● 重视物质、轻视精神:认为精神是虚无缥缈、难以衡量的,过于看重物质的价值,认为自己赚钱提供了物质基础,就已经完成了家庭责任
● 对“负面情绪”污名化:崇尚“正能量”和“男子气概”,认为负面情绪是不好的、软弱的,应该被压制、被规避
● 厌女文化:女性可能被认为是婆婆妈妈的、表达不清晰的、情绪化的、爱抱怨的,所以女性的表达常常不被充分的重视和聆听
其次,上面的观念,很大程度也是由社会结构和文化决定的。社会层面,普遍轻视家庭事务的价值,缺乏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对母亲的支持性政策,缺乏能让男女双方都能兼顾生活的工作环境。整个社会,没有看见母亲,正视她们的困境。
最后,有人可能要说,母亲有更多表达自己需要和感受的责任,她们应该尽力用更温和的方式表达,尽力改变自己的状态,尽力满足自己的需要(例如,对自己好一些,学会放手)。
责任,常常暗含着指责。 如果大环境不改变,如果处于强势地位的男性不改变,靠母亲自己改变现状是很困难的。
一层是现实层面的困难,没有时间;
一层是精神层面的困难,这需要巨大的情绪劳动,面对大量冲突和沟通,对个体的要求高得不合理。
当然,在有些情况下,作为母亲,我们可以“选择”。看见我们的能动性、潜能和力量,作为母亲,先选择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整体状态、肯定自己做了的事情、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尽可能选择满足自己的身体与精神需要。
我们可以选择看见自己,对自己说上面那些话,成为自己最后的堡垒。
3.如何看见孩子?
但愿,社会能看见母亲,丈夫能看见妻子,母亲能看见自己。
最后我想说说,希望整个社会,所有父母,我们能看见孩子。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更加弱势的。
开头场景,可能是很多家庭中孩子的常态。无论孩子多累、多难受,他们被赋予了很多“责任”,他们的时间被各种标签打满了:上学时间、做作业时间、吃饭时间、课外班时间、运动时间、睡觉时间……能跟随他们当下状态、情绪和需要自主调整的时间,少之又少。
作为母亲,我渴望被看见,我也会问自己,我能否看见孩子?
很多孩子,长期缺乏睡眠,处在焦虑、压抑和无意义感的状态里。学会的、答对了题目不会被看见,老师家长盯着他们没掌握好的地方批评指责,他们积累了很多负面情绪,身体上休息和运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精神上被安慰、被理解、放松、玩耍和获得意义感的需要更不被重视。很多孩子每一天在老师和家长的指挥下,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事情,不动脑、不走心,慢慢被异化了。
当我们用了这些表达,可能都在否定孩子:
命令:“什么累不累的,赶紧去做作业去。”
警告:“再说的话,这一周都不许玩ipad。”
说教:“现在不好好学习,考不上高中怎么办,你要去干苦力吗?你知道社会竞争多激烈,多少人失业吗?”
解释:“我也很忙很累,我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家不辛苦吗,我哪能知道你的想法。”
建议:“爸妈又没有要求你要考第几名,你不要想太多,放轻松一些。”
指责:“就这么点作业你看你做了多久了!怎么就不能专心点、用心点,这个题目我讲过几遍了?你就是态度的问题,态度好了我就不相信你学不会!”
嘲笑:“就你这分数和排名,还好意思高兴呢?你脸皮也太厚了吧,我以前考不到90分都要哭的。”
转移:“哪个学生不辛苦啊!今天赶紧把作业做完,周末带你去游乐园行了吧。”
看见,同样需要倾听、观察、关心。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和做:
“这学期的作业好像比上学期更多了,你最近看起来挺累的,你感觉怎么样?让我抱抱你,和我说说好吗?”(关注整体状态)
“哇,你今天的作业有一大半都做对了,而且还写了一些细节,我觉得你写的很认真、我看得出你努力写得很工整了,咱们不用和别人比较,我看得到你的进步。”(关注做得好的部分)
“你觉得很委屈是不是,最近我看你有不懂的地方都及时在问,分数反而没有上次高,你知道,分数并不能说明所有的事情,但是又确实能从老师和同学那里感受到压力。老师或者同学说了你什么吗?能和我说说吗?”(关注负面情绪)
“我知道你很想快点把作业做完,但现在已经很晚了,我看得出来你太困了,真的需要休息了,现在做效率也不高了。明天我会和老师解释的。周末咱们找个时间,我帮你一起分析一下,看怎么能用更少的时间把作业做完,你觉得怎么样?可能几个月后你会发现自己从容很多,我知道这个过程不容易,我会陪你,咱们一点点来。”(关注身体和精神需求)
哪怕我们无法改变教育体系、学校的教学方式、老师布置的作业量,我们依然能让孩子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在尽全力看见他、理解他、与他共情,他并不孤单。
我也希望,这世界上能有人,看见母亲、理解母亲、与母亲共情,是伴侣、是社会的制度、是我们自己。
附:情绪清单
如果想让孩子一一
懂阅读,爱思考,善沟通
会选择,负责任
欢迎评论和私信预约我们的体验课程吧。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