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轉型政策衝擊勞動市場」專家意見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
·
IPFS
環境部說明,此份報告是理論推估,與現實情況的工作機會不同,且淨零及綠領工作的人力需求比勞動部研究報告中失業人口還多。未來勞動部、經濟部,與環境部將成立跨部會工作小組,以碳費收入協助受影響勞工就業。

議題背景:

10/22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公布「推動淨零轉型對勞動市場影響之國際比較研析」報告。基於勞動部公布的報告,多篇新聞報導關心淨零轉型對勞工可能造成的衝擊。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也將於10/31(四)就此份報告,邀請邀請勞動部、環境部及經濟部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

本次報告,運用CGE模型推估對產業影響,指出部分高耗能產業受影響比例最高,如燃氣業、砂石業、石化業在2050年將有3成至8成的產業人口受影響。電子零組件業的受影響人數最多,明年恐超過萬人失業,2050年失業人口甚至超過四萬人。

環境部說明,此份報告是理論推估,與現實情況的工作機會不同,且淨零及綠領工作的人力需求比勞動部研究報告中失業人口還多。未來勞動部、經濟部,與環境部將成立跨部會工作小組,以碳費收入協助受影響勞工就業。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淨零轉型對勞動市場的衝擊,幫助關注者解讀這份勞動市場評估報告,並分享淨零政策的潛在衝擊與其應對方法。

參考資訊:


專家怎麼說?

【李健鴻】【張靜貞】【李浩仲】

2024年10月25日
中國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專任教授 李健鴻

對於報告中失業人數推估一項,會隨研究者於模型中設定不同之參數,而獲得不同的結果。通常研究者會設定高、中、低三種不同衝擊程度的參數,獲得之不同衝擊程度的推估數據,這些數據往往會出現明顯差異。因此,推估之數據,僅可供參考,不可視為必然的結果。

*李健鴻教授曾協助審閱「推動淨零轉型對勞動市場影響之國際比較研析」報告

2024年10月28日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張靜貞

1. 在政府執行淨零政策的過程,原有的高碳排放產業受到衝擊難以避免,這次的報告中有什麼建議或發現,可以使政府更妥善協助產業與勞工轉型?

在這份報告中,研究團隊提出要透過就業服務與職業訓練來協助高碳排產業的失業勞工順利轉業。然而因目前我國對「綠色就業」一詞尚無明確之定義,亦缺乏相關統計資料做為評估之依據,故這份報告將「綠色產業」定義為較為狹義的綠能發電業及其設備製造業。根據報告之推估,至2050年,綠能發電業所需要之勞動就業將僅增加近700人,非常有限;而綠能發電設備業則可增加近20萬人之就業,需求相當龐大,特別是太陽光電及離岸風力發電的設備業。如果此推估數據的可信度高,政府必須及早規劃如何填補此一缺口,並協助高碳排產業的失業勞工順利轉業,以符合政府淨零公正轉型的施政方針。

2.除了政府的協助,企業應該提出哪些規劃或策略,因應可能的衝擊?

企業也要配合進行人才盤點,進而提供所需的教育訓練,以協助勞工因應可能的影響,進入穩定與相對高薪的綠色就業市場。尤其是台灣即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未來高科技產業可能會出現勞動力供應短缺的問題。除必須盡速導入自動化與人工智慧外,透過獎助學金、產學合作等方式與大學院校合作,建立人才培育管道,應該是填補缺口的另一種方式。

3.我們該如何看待報告中所提出的各產業失業數字?模型提供的失業數據有什麼解讀上的限制嗎?

由於模型推估的侷限性,再加上情境設計只著重於減碳所帶來的影響,所以只看到失業數字,如報告中提及電子零組件業受影響人數的最多,但並未敘明理由,這也是為何環境部對此推估數字抱持不同看法的原因。ICT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資訊與通訊技術)應該是全球實現淨零之最大助力,也是邁向永續發展路徑的重要關鍵元素,我國ICT大廠亦已陸續投入RE100行列,以大帶小布局低碳轉型。 

其次是,這份研究報告採用「可計算一般均衡」(所謂的CGE)分析方法,產生的模擬結果也只是不同產業「就業需求」的變動,絕非「失業」的變動。若要對「失業」有所論述,還需比對不同產業「就業供給」的實際統計資料。在解讀這份報告中所提出的各產業「失業」數字要格外謹慎小心。

4.環境部的回應提及未來綠領人力需求大於預估失業人數,然而原本產業中的人力,可以直接轉為綠領人才嗎?勞工需要哪些能力才能進入綠領產業

若參酌國際組織的推估[1,2],淨零轉型過程會產生新的就業機會,這些工作機會確實許多都是綠領工作。不過,若要協助失業勞工成為綠領工作者,還是要掌握這些綠領工作所需職能為何,否則,還是會面臨轉業協助上的困難。如何掌握哪些是綠領工作,以及轉換這些工作需要具備的職能和接受哪些訓練,還需要更多後續研究的努力。

2024年10月29日
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李浩仲

1. 我們該如何看待報告中所提出的各產業失業數字?模型提供的失業數據有什麼解讀上的限制嗎?

本次的報告的量化分析使用可計算一般均衡 (CGE) 模型搭配人力運用調查資料,討論淨零政策對各行、職業就業人數的影響。這個分析方式在國際上受到廣泛使用且認可,因此具有相當程度的參考價值。然而必須注意的是,本研究一個最重要的假設在於它是建構在一個單國模型上,意味著這些分析只考慮在台灣推行某些淨零政策,但對於他國的相關政策著墨不多。由於台灣是一個依賴國際貿易的國家,補足這方面的假設將相當有助益。舉例來說,即將開始的歐盟CBAM政策通用於各國相關出口廠商,台灣不管收不收碳費,都必須面對這項成本的提高。再舉一例,台灣身為國際上重要的電子與資通訊產品製造商,當全球都有淨零轉型的綠能產品需求時,反而可能為台灣帶來許多工作機會。

2. 環境部的回應提及未來綠領人力需求大於預估失業人數,然而原本產業中的人力,可以直接轉為綠領人才嗎?勞工需要哪些能力才能進入綠領產業

和本研究報告的結論一致,國際文獻[3]大多顯示淨零政策不必然會帶來整體負面的經濟成長或勞工雇用效果,但經濟活動與勞工在各產業間的重分配相當可能發生,因此關鍵在於如何讓勞工的流動過程可以平順進行。國際文獻[4]顯示儘管綠色工作需要許多高層次的職能,然而這些職能也和許多現有的工作相重疊,因此職能差異並不至於嚴重阻礙勞工的流動。相反地,地理位置差異可能更重要。如果失業的人剛好居住在沒有什麼工作機會的區域,那麼找到下一份工作的時間可能就要拉長。


參考文獻:

[1]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 (2015), Guidelines for a just transition towards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economies and societies for all, Download from www.ilo.org/wcmsp5/g....

[2] OECD (2023), Job Creation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2023: Bridging the Great Green Divide, OECD Publishing, Paris, doi.org/10.1787/21db....

[3] Metcalf, G. E., and J. H. Stock (2023). “The Macroeconomic Impact of Europe's Carbon Taxes.”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 15 (3): 265–86.

[4] Lim, J, Aklin, M., and M. R. Frank (2023), “Location is a major barrier for transferring US fossil fuel employment to green job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4 (1): 5711.


SMC是獨立的科學新聞室,也是科學家與媒體的橋樑。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我們在乎公眾如何理解科學研究的意義,也在乎新聞中的科學有無充分的證據。當科學研究成為新聞頭條,我們協助記者找到合適的科學家接受採訪,同時協助科學家說明科學研究的證據。

身為全球SMC網絡的一員,我們遵守國際章程,以多元資金維持組織運作,編輯台決策不受資助者影響。我們不畏科學爭議,站在科學與新聞的第一線,成為科學家與記者的夥伴,共同傳遞以證據為基礎的資訊。

邀請你成為SMC的力量,與我們一起改善台灣的科學溝通方式與科學閱聽環境,撐出更多公共討論的空間。

如果你認同我們的工作,歡迎捐款支持我們。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我們是亞洲唯一的科學媒體中心,世界上第6個正在改變科學報導困境的非營利組織。 我們講究有科學證據的資訊,建立記者、科學家還有民眾之間的連結,一起用科學,創造對話,以及自由民主的資訊環境。 來這裡找我們:https://linktr.ee/smctaiwan
  • Author
  • More

生物多樣性公約 「IPBES轉型變革報告」

生物多樣性公約「IPBES鏈結評估報告」

IPBES「鏈結評估報告決策者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