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是枝裕和的導演起點,他在拍紀錄片時思考的生與死

FilmBurns 電影薪火
·
·
IPFS
雖然近十年來是枝裕和在國際影壇進一步鞏固地位,在康城影展屢有獎項斬獲,得到更多海外(特別是歐美)影迷以及大眾的認識和擁戴,但他最初期的紀錄片創作,卻少見討論,更遑論有修復整理或重新發行的計劃。

原文刊載於電影薪火

文|安娜

雖然近十年來是枝裕和在國際影壇進一步鞏固地位,在康城影展屢有獎項斬獲,得到更多海外(特別是歐美)影迷以及大眾的認識和擁戴,但他最初期的紀錄片創作,卻少見討論,更遑論有修復整理或重新發行的計劃。

從 1991 到 1996 這五年間,是枝裕和替日本富士電視台的「NONFIX」系列製作了 7 部長約 50 至 80 分鐘的紀錄片;同期他在東京電視台及 NHK 也分別完成了一部電視紀錄片,當中以 NHK 的《當記憶失卻時… –某個家庭兩年半的紀錄–》尤為突出。是枝裕和在這些作品的投入程度相當之高,除了一貫地同時出任導演及剪接,創作期間他也願意花長時間耙梳資料(如 1991 年的《但是…當福利被削時》,籌備時的走訪和調查記錄,後來輯成書本《雲沒有回答:高級官僚的生與死》)、耐心地與被攝對象相處交流(《另一種教育》、《沒有他的八月天》)、又或遠赴外地拍攝(《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縱然這些紀錄片規模和製作成本有限,也只是在電視上放送,但是枝裕和卻是卯足全力去製作;短短五年間能有如此高質素的產量,是枝裕和的創作力和魄力可謂令人敬佩。

接觸過是枝裕和的早期紀錄片,大概就更能理解《幻之光》、《下一站,天國》、《誰知赤子心》那種轄達、世故,以及對各種年齡階層的人物都充滿體察和理解的精神。比起其他導演的劇情片首作,是枝裕和的《幻之光》不但跟「新銳」、「破格」、「青春年輕」這些關鍵詞沾不上邊,而且還是沉浸在一片灰茫虛空、對死亡的執著與繞纏當中。生與死一直都是是枝裕和非常關心的母題,他頭四部劇情長片中更為顯著(這四部電影中,「死亡」在劇情上和主題上都佔據一個重要位置,是枝裕和在每一部的處理手法亦不盡相同),這一點可以追溯到他拍紀錄片的草創階段。

《但是…當福利被削時》

《但是…當福利被削時》是他最早的紀實創作之一,令人訝異地,這時候他對自殺者、自殺的遠近因由、死亡對遺族的影響等等,已經有強烈的好奇。《但是…》嘗試推敲環境局高官山內豐德自殺的原委,不但訪問了他的遺孀,也重新組織了山內在任期間一直困擾他的水俁病水銀污染事件,以及山內充滿熱情和理想的青年時代。紀錄片同時平行剪入另一位與山內同年自殺身亡的女子,她十來歲就開始在銀座當陪酒女,中年時卻久病纏身,得不到充分的福利保障和照顧。

《但是…》成品幾近一部「論文電影」,片中大量運用現成的檔案資料、相片、電視片段等等,建構這兩個同代人的成長與寂寂消逝。是枝裕和當然沒有找出山內豐德自殺的「原因」——如果山內心中真是有一個確切具體的原因的話,但他似乎意不在此;更重要的,他是想透過山內的自殺事件,側寫出日本從朝氣勃勃的五、六十年代,去到八、九十年代物質豐碩但因循保守、喪失目標的時代變化。是枝裕和對人物與世態開闊的視野、兼具深度廣度的尖銳洞察,從他早期紀錄片裡已見萌芽。

《沒有他的八月天》

《沒有他的八月天》對是枝裕和來說,無疑是另一次對「死亡」的重要體驗和創作鍛練。影片紀錄了日本第一個公開自己因性行為而感染愛滋病的男同性戀者平田豐的最後日子。在是枝裕和的攝影機面前,原本熱愛生命、風趣活潑的平田豐,一點一滴地慢慢死去;在那一年多跟拍的時間,我們看到平田漸漸無法自如行動、失明、消瘦變形。平田臨終之前,對是枝裕和提出了一個請求:請不要再拍攝我了。《沒有他的八月天》拍來平實而冷靜,很能表現出平田豐的感染力和個性;平田肉身與想法逐漸的改變,也給是枝裕和長時間的追蹤訪談中紀錄下來。

《沒有他的八月天》遠遠不止於悼亡。在懷念與追憶死者之餘,紀錄片更多有深入思考生存與死亡的意義。平田豐自知時日無多,但他仍然想繼續活下去,並且為自己訂立了幾個工作目標。他曾經說死亡就像睡一場無需醒來的覺,倒沒有什麼可怕;但在影片的後半部分,他也真切地說他恐懼死亡了。是枝裕和後來的長片中,每每對死亡和生者的思念,有很深刻的感受和觀察,此中有相當的部分,想必是來自他九十年代初那些寶貴的紀錄片經驗。

是枝裕和(左)在《當記憶失卻時… –某個家庭兩年半的紀錄–》出鏡。


電影薪火網站
電影薪火Instagram
電影薪火Facebook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