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聲者|從精神病人到社工 歷爆煲復發 設互助組織支援

香港紀事
·
·
IPFS
·
「聽聲運動」自 80 年代在荷蘭發起,隨後傳至英國等地,至今已有 30 多個地區設有聽聲網絡。Vincent 在新生會工作時, 在 2014 年為香港引入首個「聽聲小組」,希望透過治療以外的方法,紓解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創傷。Vincent 說,「方法其實很簡單,要對他們(病患)的描述見怪不怪,去肯定那些全都是『真實』。」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集誌社

攝影|劉貳龍

上月發生的持刀傷人案和倫常慘案,引起社會對精神病廣泛關注;由過來人組成的自助組織,有感社會對精神病患存誤解,主動聯絡《集誌社》訴說他們的故事和感受。

在嚴重精神病患的世界,他們發病時有幻聽、有幻覺,眼見、耳聽如真似假,難以辨別。過來人 Vincent 和 Vicky 經歷病發、治療、復元,成為社工冀助同路人;他們曾在社署資助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工作,被沉重工作壓力「壓垮」,精神病復發。

以嚴重精神病患、社工身分訴說現行支援的不足和局限。32 年的「病歷」,令 Vincent 有感,最能幫助患者的,其實是編制以外的「輔導員」。他們決定成立自助組織「聽聲網絡」,盼助人自助,提倡公眾肯定精神病患的的幻聽、幻視,及以同理心了解他們的世界。
四名精神病患者浩天、Vincent、Vicky 和寶珊(由左至右)籌備成立非牟利機構「聽聲網絡」,以過來人身分輔導同路人;治療和復元的經歷讓他們知道,最重要有人撐傘同行。(圖片來源:集誌社)

走進鄰近觀塘海濱的一座工廈共用辦公室,繞過密密麻麻的單位,終來到 Vincent 、 Vicky 、兩名友人浩天及寶珊經常開會、聚腳的地方。這裡是浩天的辦公室,成為大家成立自助組織的大本營,面積細小,但有能看海的大玻璃窗。 Vincent 帶上礦泉水、茶壺、茶葉,為大家沏茶;Vicky 剛從沖繩回港,她邊訴說在沖繩遊玩點滴,邊分享自製紫薯和菓子。

他們都是聽聲網絡的骨幹成員,曾被診斷患嚴重精神病,如精神分裂、思覺失調。四人因病相識,這些年定期見面、互相扶持。Vincent 坦言,訪問前夕,感異常焦慮,需邀請友人陪同;歷大半生與精神健康角力,他已掌握各種令自己更安心的做法。

青春期發病 送院遇粗暴對待失信心

Vincent 是聽聲網絡發起人。他說自己的人生,在青春期一頁猶如空白。13 歲起,他先後被診斷患強迫症、抑鬱症及精神分裂症,因自幼與家人關係不佳,頻有衝突。他知道旁人眼中的他「不正常」,中四輟學;後來雖重拾學業,卻陷迷茫。

他仍清楚記得,19 歲那年,一個平常上課日,在走進校園的路上,所有迎面而來的人都變了​​喪屍,有「聲音」罵他「女人型」、「變態」、「沒有用」,把他嚇壞。他分不清那是現實還是幻象,不敢再上學。幾個月後,他試圖自殺,被送往青山醫院。當時 Vincent 留醫近一個月,被醫護粗暴對待,令他感到精神病人不受尊重、對醫院失信心。

幻覺幻聽纏擾圖自殘

Vicky 的世界,與 Vincent 相似。她在 2009 年底確診思覺失調。那時她剛從大學畢業,首份工作遇上職埸欺凌,情緒變差;她總是無故流淚、沒胃口,體重大減。病情嚴重時, Vicky 一到人多的地方,如在街上、巴士,都聽到議論她的「聲音」,「好像大家都知道我所有的事情,人人都不懷好意」;只有戴上耳機,這些「聲音」才會消失。

Vicky 之後更「相信」媒體正在報道有關她的事,網上討論區如「高登」把她起底⋯⋯她仍然記得,有次穿過一道門,「聽到」迎面的人向她喝倒采。這些幻覺令她活在恐懼中,更有自殘傾向。 Vicky 當時很想擺脫這個狀態,遂聽從友人勸告,隨家人看精神科醫生。

求醫32 年 歷制度千瘡百孔 

說到看精神科醫生,Vincent 有更「深厚」的資歷。由 1983 年起,Vincent 一直在公立醫院精神科接受治療,直至 2015 年才無需覆診。他形容 32 年的治療和復元經歷,反映的都是「老掉牙」問題。

在公立醫院治療階段,作為病患會見精神科醫生或護士,但每次與醫生面談時間只有短短幾分鐘,「醫生冇乜點問你,關心到你」;復元階段回到社區,主要靠醫管局精神科社康護士上門探訪,但護士質素參差、對患者了解不深,大多只關心患者對藥物有何反應。在社會福利署資助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社工只會在個案有精神健康困擾、或福利需要時,才會深入跟進;臨床心理學家的服務更是杯水車薪,對 Vincent 沒太大幫助。

Vincent 形容,自己一直獲公營醫療系統跟進,但一直沒有仔細地被輔導。對他而言,最能夠幫助到他的是社福機構內,一些輔導員願意耐心開解他,令他有被陪伴的感覺。Vincent 慨嘆,輔導員在現行社署資助的機制下不是必須開設的職位,令不少患者無從接受輔導員的服務。

今年二月,立法會通過沒約束力議員議案,推動香港輔導專業發展以改善市民精神健康。不過,醫衛局局長盧寵茂在當日的立法會會議指出,現時由服務機構自行決定是否聘請輔導人員的安排,是行之有效。

由識別、治療到復元,精神病患者能接受到的醫療及社區支援是甚麼?(圖片來源:集誌社)
由識別、治療到復元,精神病患者能接受到的醫療及社區支援是甚麼?(圖片來源:集誌社)
由識別、治療到復元,精神病患者能接受到的醫療及社區支援是甚麼?(圖片來源:集誌社)

排期半年始見到醫生

Vicky 則形容自己的求醫經歷是「自救」。2009 年病發初期,她先是到私家醫院精神科求診,半年後情況趨穩定,才被轉介到公立醫院覆診,排期半年後才見到醫生;儘管醫生有心跟進,都只是每隔四個月才覆診一次。

她說自己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從沒有人告訴她社區有甚麼資源,可支援跟進自己的狀況。在社區層面,由於Vicky 的病況未算嚴重,加上她有定時服藥,Vicky 一直沒未獲醫務社工或社康護士跟進。直至社署開始資助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提供服務,她剛巧在其中一間中心上班,才因工作接觸到不同的支援和治療小組,從而自行報名參加,「是自己找方法幫自己」。

在復元路上,Vicky 最初感無社區支援;直至因工作接觸到不同的支援和治療小組,才「自己找方法幫自己」。

任社工支援同路人 壓力爆煲致精神病復發

Vincent 出院後,90 年代開始在社福機構日間中心接受輔導員輔導,才慢慢了解自己患病的成因,不只是因為「生病了」,也是成長期間所經歷的創傷所形成。他相信社福機構能真正協助到患者,決定加入社福界工作;他持續進修,終成為註冊社工,2012 年起在由社署資助、新生精神康復會管理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 (ICCMW)任職個案工作員。

不過,正式加入體制才是挑戰的開始。 Vincent 甫上班就要接手 30 宗個案,「每個人都要打電話、預約見面,一嚟就有很多工作。」不足一個月,個案已增至 40 宗, 一時間工作大增, Vincent 應付不來,「開始聽到『聲音』,不過聽不到聲音的內容,望到啲影像都變晒形、扭曲晒」。壓力一度大到令他出現幻覺,Vincent 要向上司請一星期大假好好休息,才可繼續上班。

Vicky 的經歷,也跟Vincent相近。她在患病後,自發參與治療小組及認知行為小組,在病人自助組織認識到不少過來人;朋友每星期約她吃飯,令她感受到關懷。在社福機構得到協助,加上身邊人的鼓勵,Vicky 報讀了社工系碩士;2019 年碩士畢業後,她加入一所獲社署資助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任職社工。

Vicky 當時的工作,主要是帶領不同小組、跟進獲慈善機構撥款的項目,由她負責跟進的個案每月約有 10 至 20 個,已較同中心的其他社工少。但由於所有「帶組」和行政工作都落在她身上,加上與上司理念不合,工作壓力令她「爆煲」致思覺失調復發。Vicky 再次出現幻聽,後來需要辭職,花約半年才控制好病情。

「聽聲網絡」成員不時相聚、互相傾訴,畫粉彩畫是其中一樣讓他們感到平靜的樂趣。(圖片來源:集誌社)
集誌社檔案 在社區支援方面,精神科服務資源配套的具體情況為何?

1.社署:社區中心使用者五年增兩成 一中心平均服務逾 1,300 人

由社署一筆過撥款資助、由社福機構營運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 (ICCMW),現時負責在社區向精神病患者提供支援。

社署指,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標準人手編制約有 35 個職位,當中包括社工、精神科護士、職業治療師、臨床心理學家,及支援人員。社署表示,這些中心可按其服務地區的需要,靈活安排人手和資源,以應對服務需求,故沒有備存個別中心的人手數據,及每名中心職員的個案數量。

過去五年,曾接受中心服務的人數持續增加,人數由 2018/19 年度的 2.8 萬人,增至 2022/23 年約 3.3 萬人,五年間增加約五千名使用者。以 2022 年全港有 24 個社區中心計算,每中心平均服務逾 1,300名使用者。

2.社福機構:社署有增撥資源 21 名前線服務 33 萬人口

香港心理衛生會自 2010 年 10 月開始,於觀塘及大埔區開辦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總幹事程志剛向《集誌社》時表示,現時與剛開辦時相比,中心人手已大幅增加,社署每年都有向中心增撥資源。

程志剛指,中心每個標準規模團隊要服務的人口基數為 33 萬人,但難以統計中心使用者人數。以他們中心而言,35 個獲社署資助的人手編制中,前線職員佔 21 名,每個標準規模團隊有約 18 名社工、一名精神科護士、一名職業治療師、一名臨床心理學家。

3.前線社工:高峰一社工跟進過百宗個案

有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前線社工向《集誌社》表示,在元朗、觀塘、深水埗等地區,大多數個案較為複雜,知悉每位個案經理需跟進 60 至 70 宗個案;高峰時,甚至需跟進過百宗個案。他坦言,單是跟進 60、70 宗個案,社工已難以負荷;即使社署要求社工每月與個案會面,但若有太多個案在身,社工或只能以電話問候、無法達到與個案會面要求。

中大社工系講師丁惟彬曾在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任職十年,他剛入職時,一人需跟進 70 至 80 宗個案,高峰時達 100 宗個案;他在三年前離職時,跟進個案已回落至 40 宗。不過,丁指出工作量未有隨跟進個案而減少,因機構一般受社署、大學、慈善團體資助,涉及大量行政工作,「連頁數、英文文法」都要整理。他認為,社福界面對的不只是資源、而是整體風氣問題,才令前線社工疲於奔命。

設「聽聲小組」盼紓心理創傷 前線流轉快致徒勞

今年初,兩人決定往前再行一步。「再沒有被誤會的聽聲人士」、「自我療癒創傷」⋯⋯辦公室的牆上,寫滿了精神健康服務的願景。Vincent 去年離開了工作多年的「新生會」,年初找來志同道合的社工和過來人「埋班」,正積極籌備成立非牟利機構「聽聲網絡」,希望透過肯定精神病患的的幻聽或幻視,以問問題的方式誘導患者說出自己的故事,盼令患者有被陪伴、被理解的感覺。他們每月定期開會,思考組織未來的工作路向。

「聽聲運動」自 80 年代在荷蘭發起,隨後傳至英國等地,至今已有 30 多個地區設有聽聲網絡。Vincent 在新生會工作時, 在 2014 年為香港引入首個「聽聲小組」,希望透過治療以外的方法,紓解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創傷。Vincent 說,「方法其實很簡單,要對他們(病患)的描述見怪不怪,去肯定那些全都是『真實』。」

Vincent 當年成立聽聲小組後,不同非牟利組織也陸續成立類似小組。不過,據 Vincent 了解,不少「聽聲小組」都無法繼續維持服務,因社福界前線人員流轉得快,每逢社工轉工,支援小組就後繼無人。而現時制度下,輔導員並非政府資助的編制人手,「聽聲小組」這類同路人支援組織屬寥寥可數,令他決定創立「聽聲網絡」,讓過來人去輔導同路人。

四名骨幹成員除了 Vincent 和 Vicky 是社工,曾在精神健康領域工作,浩天和寶珊其實是 Vincent 以往主持的「聽聲小組」參與成員,他們的友好關係一直延續至今。

浩天說加入「聽聲小組」前,自己甚少分享真實想法,尤其害怕將想法告訴專業人士,「一來對方不相信,二來講完後,很多時好像不符邏輯,醫生就會以加藥處理。」令他覺得沒有一個可以安心講述自己想法的地方。浩天瞄一瞄記者,靦腆地笑說,他近來認為自己是一隻貓,其他人便開始加入討論,浩天如何具備貓的特質。

圖片來源:集誌社

精神病遭污名化 憂加資源「約束」病患

Vincent 成立聽聲網絡,源於他有感社會對被評估為有幻覺、妄想癥狀的病患,存在嚴重誤解,誤以為有幻覺、妄想癥狀的人就會與暴力扯上關係。除了朋輩式的支援工作,Vincent 亦希望組織用倡議的角度,鼓勵大眾正確理解和接納「聽聲者」。

上月初鑽石山荷里活廣埸持刀傷人事件發生後三日,「聽聲網絡」就發出新聞稿,直指當局直接披露疑兇的精神科診斷,會令大眾聯想到精神病就是暴力事件成因;一旦公眾下了這個判斷,便會造成精神病污名化的情況,Vincent 之後主動聯絡媒體,盼加以澄清和教育公眾。

Vicky 補充說,她回憶自己發病時,其實沒有傷害他人的念頭,但會有強烈的自殘想法,「我覺得自己不像一個人,應要自我毁滅。」根據她以往任職社工、接觸同路人的經驗,她說只有很少數患者有傷害他人的傾向,他們可能是受幻覺困擾,被「聲音」指令去傷害他人。公眾應以具同理心的方式了解患者的世界,紓緩其病情、減輕其困擾。

Vincent 觀察到,每次一爆發涉精神病人的社會事件,政府便單單以「加資源」的方式處理;他聽著「加資源」已經很多年,但認為最核心問題是,資源往往未必加在合適的地方。政府上月表示,傾向檢討精神病患出院安排的「有條件釋放令」、及探討病人強制接受治療的「社區治療令」,令 Vincent 憂慮新增資源將花在約束精神病患;但同一時間,最能夠協助病人的輔導員,卻多年來不未納入官方的人手編制中。

這些年來面對制度,Vincent 曾感無力、灰心,但仍希望站出來,「我有過來人及社工的雙重身分,想在制度內做一些事情。」Vicky 最近因工作壓力病發,休息半年來,她用了畢生所學學習自我療癒,用了約半年時間令幻聽癥狀消失,她對於這個結果很滿意,「相信患病也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做想做的事情,那就是復元。」Vicky 正在寫書,打算自述多年來如何克服精神病帶來的困擾,如何以不同方式自救的經歷。對他們來說,最重要是有人撐傘同行。

集誌社檔案

接受治療的精神病患總人數在過去五年呈上升趨勢,醫管局有增聘精神科醫生、護士、臨床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目前的總人數為3809人;有 29.3萬精神病患者接受治療。

此外,醫管局自 2010/11 年度起推行個案管理計劃,為居於社區的精神病患者提供個人化支援。截至今年 3 月底,醫管局共有 430 名個案經理,為個案管理計劃下約18,100 名患者提供服務;現時個案經理與病人比例由過去約 1 : 50 下降至約 1 : 41,每名個案經理所處理的個案數目不同。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香港紀事轉載各平台書寫香港紀事的文章及報導,包括社會時事、社區故事、文化歷史等。目前轉載平台包括「集誌社」和「法庭線」,並已獲授權,名單將繼續更新。
  • Author
  • More

DQ 社工|社總批註冊局「翻舊帳」不恰當 停牌期限標準不清晰、一罪兩罰

香港運動員|滑浪風帆鄭清然 每天改善 1 % 增肥 53 磅踏浪

院舍調查 2|「封閉式」探訪監察難 女兒屁股潰爛 職員沒察覺 照顧者:活在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