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盒筆記》閱讀心得

- 書名:卡片盒筆記
- 作者:Sonke Ahrens
- 譯者: 吳琪仁
- 出版:遠流 (2022 年 4 月)
你是否碰過以下問題:
- 讀書筆記摘抄了一大堆,隔沒多久都忘了自己讀過哪些書,做過哪些筆記。
- 想要好好針對一個主題寫文章,但總是寫了一點就卡住,想不出該寫什麼。
- 臨時想到的點子不知道怎麼有效的紀錄下來,為日後的自己服務。
不妨試試卡片盒筆記法。
筆記類型
卡片盒筆記的寫作方法涉及四種類型的筆記:
- Fleeting notes:靈感筆記,也有人翻譯成「閃念筆記」或「臨時筆記」。
- p.s. 我個人更常使用「閃念筆記」,除了先入為主,我也覺得「閃念」一詞頗到位。
- Literature notes:文獻筆記、閱讀筆記。只要是從他人的文章、書籍、影音等作品中發現值得紀錄的東西,都可以摘錄下來,並加入自己的理解與想法,整理成文獻筆記。
- Permanent notes:永久筆記,內容通常是閃念筆記和閱讀筆記的整合與延伸,有更多自己的創見與想法,值得永久保存。
- Index notes:索引筆記,內容主要是與特定主題有關的筆記連結,用途是組織特定主題。每一條索引筆記就像是特定主題的入口,同時也方便未來進一步整理成文章或書籍。
閃念筆記和文獻筆記的保存期限
一旦某則閃念筆記擴展成永久筆記,便可將它刪除。至於文獻筆記要不要刪除,就看個人偏好而定了。即使我的閱讀筆記擴展成為永久筆記,我通常傾向保留它們。
實務上,我是以資料夾來區分上述四種類型的筆記,如下圖:

我使用的筆記軟體是 Obsidian,而上圖就是擷取自我的 Obsidian 工作環境。圖中紅色方框的部分,由上至下分別對應至剛才說的三種筆記:閃念筆記、文獻筆記、索引筆記。資料夾前面的數字或英文字母只是為了按照我的意思來排序。其中的「0-日誌」裡面會存放日常筆記,且每一則筆記的檔案名稱都以日期來命名,例如 "2023-02-12",方便日後以時間順序來查看過去曾經紀錄哪些點子或重要事項。
我沒有建立「永久筆記」資料夾,而是把各主題的永久筆記直接建立成根目錄下的一級資料夾,例如圖中的「3-dotnet」就是用來存放與 .NET 程式設計有關的永久筆記,該資料夾底下則又可以再細分不同主題的資料夾,例如 Blazor、CSharp。
為什麼資料夾「CSharp」不用更短的「C#」來命名?這是因為 Obsidian 不允許以 "#" 作為檔案和資料夾名稱。
至於最底下的「Z-樣板」,則是用來存放常用的內容樣板。這是 Obsidian 軟體的功能,這裡就不特別展開說明了。
寫作流程
前述四種類型的筆記也和寫作流程有關,具體步驟如下:
- 隨時將捕捉到的靈感快速寫下來,放入閃念筆記。
- 閱讀任何文章或書籍時,整理讀書筆記,放入文獻筆記。
- 閱讀閃念筆記和文獻筆記,看看有沒有什麼想法值得進一步整理成永久筆記。
- 把新寫好的永久筆記添加到卡片盒。此步驟如果以筆記軟體 Obsidian 的功能來說,我認為就是建立筆記之間的雙向連結,以及建立索引筆記。
- 嘗試從既有的筆記由下而上發展成更大的寫作主題。實務上,在 Obsidian 中,每一個正在發展茁壯的主題可以是一個包含許多筆記連結的「索引筆記」,或許稱它為「主題索引」更加貼切。
- 基於索引筆記的內容來建立文章或書籍的初稿。此時我會改用專門用來出版的編輯與排版軟體,主要的工作則是參照索引筆記的內容,把其中的每一篇筆記逐一複製到排版軟體,形成初稿。
- 在排版軟體中反覆編輯、校對書稿,直到完成、出版。休息並獎勵自己一番,然後繼續處理其他尚未完成的主題。
以上並非原文照錄,而是參考原書〈第一章:緒論〉中的〈撰寫論文的步驟〉,根據我的理解以及實務經驗所設想的寫作流程。其中的第 5 和第 6 步驟與原書差異較大,尤其是「主題索引」,原書並沒有這個詞彙。
三種筆記的要點
接著從書中摘錄三種筆記的重要觀念與實施要點。
閃念筆記
- ⼿邊需要隨時有記筆記的⼯具,以捕捉腦海中閃現的每⼀個想法。不必多慮如何寫或者寫什麼。這些都是閃念筆記,僅僅是你腦海中想法的備忘錄,不⽤想太多其他東⻄。
- 如果你已經整理好⾃⼰的想法,⽽且時間比較寬裕,也可以跳過這⼀步,直接把想法寫下來,作為⼀條已完成的永久筆記放在你的卡片盒裡。
文獻筆記
- 無論你讀什麼,都要做筆記,寫下你不想忘記的內容,或者你認為可能會在⾃⼰的思考或寫作中使⽤的內容。
- 文獻筆記要非常簡短,精⼼選擇,並使⽤⾃⼰語⾔記錄,對引文要格外挑剔,不要只是抄寫,⽽不去真正理解其含義。最後把這些筆記和參考書⽬的細節⼀起保存在你的文獻管理系統中。
以下摘自〈第三章:成功寫作的六個步驟〉。
- 文獻筆記是我們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具,如果文本比較難,就需要把文獻筆記做得詳盡⼀些;如果文本比較簡單,只需要記下⼀些關鍵詞就可以了。
- 每當我們探索⼀個新的、陌⽣的主題時,我們的筆記往往會比平常更多,不必為此⽽緊張,因為這是對理解能⼒的刻意練習,是⼀個不可或缺的環節。有時候,需要慢慢地去理解⼀篇難懂的文章,⽽有時候則可以把整本書的內容縮減為⼀句話。筆記的多與少和理解的快與慢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這些筆記能夠為下⼀步寫永久筆記提供儘可能⼤的幫助。
- 如果記筆記時沒有明確的⽬的,就很難意識到它在⼀個大專案中的重要意義,就會感覺記筆記更像是⼀件苦差事。……在卡片盒系統中,⼀切都是為了在卡片盒中積累⾜夠數量的有⽤筆記,這給我們的閱讀和做文獻筆記指明了清晰的⽅向。
- 你需要把對文本的理解做成⼀定形式的文獻筆記,這樣在做永久筆記時才有具體的素材。但不要把記文獻筆記本⾝變成⼀個⼤⼯程。文獻筆記應當簡短⽽有助於寫永久筆記,除此以外,其他事情要麼可以幫助達到這⼀⽬的,否則就是對注意⼒的分散。
- 你可以⽤ Zotero 記錄文獻筆記,這樣筆記和書⽬細節能⼀起保存起來。
- 簡要描述文本的主要觀點,⽽不只是蒐集引文。
- 做文獻筆記是⼀種刻意練習,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反饋知道⾃⼰是否理解了它們,⽽努⼒⽤我們⾃⼰的語⾔來表達⼀件事的要點,也是理解我們所讀內容的最好⽅法。
永久筆記
- 我們做永久筆記,與其說是⼀種預先構思好的⽅案,不如說是在寫作過程中進⾏的思考,是與卡片盒內已有筆記的對話。
寫作流程的相關要點
以下摘自〈第三章:成功寫作的六個步驟〉。
- 敞開⼼扉是尋求洞⾒的第⼀步,也是最重要的⼀步,就是將我們發現論點和想法的⼯作⽅式從由上⽽下變為由下⽽上。
- 然後,我們才抽⾝出來看⼀看我們已經做的這些⼯作,再去確定我們要從中得出什麼結論。先集中精⼒於讓卡片盒實現群聚效應的積累,⽽不要立刻決定具體要寫什麼,也不要⼀直想著⾃⼰的預設立場。為此,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確認是否已將任務分解,並專注於理解我們所閱讀的文本;
- 確保我們已經準確地為所閱讀的內容做好筆記;
- 找到筆記之間的關聯性,並建立聯繫。
- 對於真正的、有⽤的學習來說,真正有幫助的是將⼀條訊息與盡量多的、有意義的上下文聯繫起來,就如我們將卡片盒中的筆記相互聯繫起來的做法那樣。刻意建立這些聯繫,意味著建立了⼀個由相互聯繫的想法和事實組成的⾃我⽀持的網路,這些思想和事實互為線索,相互提⽰。
- 卡片盒沒有按主題分類,這是積極建立筆記之間聯繫的前提條件。 只要聯繫是有意義的,不同的筆記之間也可以建立聯繫。
- 鬆散的順序允許在必要時⾃由地改變筆記的主題⽅向,並能提供⾜夠的結構來建立複雜性。筆記的價值只取決於它所嵌入的筆記和參考網絡。
- 卡片盒的⽬的不是要成為⼀部百科全書,⽽只是⽤於思考的⼯具,所以我們不需要擔⼼它當前是否完整。只有在它對我們⾃⼰的思考有幫助時才需要寫;⽽不必為了彌補筆記序列中的空⽩⽽寫下什麼。
結語
我認為書中提倡「由下而上」來自然形成自己的知識架構是很棒的方法,這可以讓我們隨時記下突然迸出來的靈感,而不用被更大的寫作目標擋住去路,或者因為完美主義而阻撓不前。寫就對了!
就如書中所說:「如果我們⼀開始就決定使⽤卡片盒,把寫作當成我們整個智⼒活動的⼿段和⽬標,那麼尋找寫作主題就完全不是件難事了。此時問題的關鍵不再是找到⼀個主題來寫,⽽是通過寫作來發展我們找到的主題。」
另一方面,卡片盒筆記法「沒有按主題分類」,這點也值得留意。實務應用上,在使用筆記軟體時,可能很難克制自己去建立個別主題的分類資料夾——我自己就是這樣。不過有些時候,則是某個主題在我心中已經明確知道大致有哪些細部拆分的議題,此時我還是會選擇由上而下的方式來組織筆記。對於日常讀書或者上網時發現需要記下的片段或靈感,自然就是按照卡片盒筆記所建議的方法,先收進閃念筆記或文獻筆記,待日後內容逐漸成熟茁壯,再移動至永久筆記。
最後想說的是,無論分類做得多細,筆記排版得多美觀,能否給自己或他人提供價值才是重點。我也常提醒自己,作筆記不能光是剪貼一堆原作內容,而應該把輸入轉換成大約等量的輸出,才算是有效的學習。
Happy writing!
後記:我接著整理了 Obsidian 筆記軟體的使用心得,並錄製了影片。詳見〈Obsidian 初學者筆記〉。
(原文發表於 Huanlin 學習筆記)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