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加速师 | 崇祯为什么跑不了

大鱼吞舟
·
·
IPFS
·


1644年的历史变化极快,满清入关显得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

这一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张献忠攻入四川称大西王,吴三桂降清,多尔衮入关,福王在南京登基…

崇祯十七年换了二十个首辅,最后留给他的只有一棵歪脖子树。

崇祯作为亡国之君,是一个悲情人物,尤其是他在上煤山的时候回望京城大火时,说一句“苦吾民耳”,更是让后人唏嘘不已。

加上清初各地的反清复明活动也一直持续不断,可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崇祯的声誉越来越高。

崇祯接手的国家是个怎样的国家?

天启朝重新设立了万历末年被东林党废除的工商税、海税,中央政府还是有钱的。

天启皇帝专心木匠活,把事物放手交给内阁与宦官,只在特定情况下露面,比如送孙承宗巡视辽东。

于是武将自由发挥所长,关外辽东局势还是可以的,与后金作战互有胜负,总体上偏好。内部因为征税侵犯了工商业者的利益(苏州工商暴动),但只是小规模的群众事件。

当时气候进入小冰河期,但受灾的农民能得到救济,农民安抚很见成效,征饷与田赋,农民尚可承担,农民日子虽苦也可凑合。

天启专心木匠活的无为而治意外收到良好的效果,能做实事的人留在了较好的位置上,税务体系正常运营。

其实王朝皇帝,不作恶就可算是“明君”了。孝宗君臣融洽,穆宗垂拱而治,“不折腾”已经是善了。

崇祯面对的局面是庞大而且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相互龃龉,让这个帝国想进行改革是一件非常非常难以实现的任务,但是明帝国依旧是一个庞然大物,虽然远比表面虚弱,但仍拥有强大的力量。

在崇祯继位时,在可预见的未来里还看不到大明要灭亡的迹象。

一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可怜虫

信王在上台之前闷声发大财非常到位,得益于明朝监察制度的完备,厂卫六科的存在使得崇祯上位之后立即清算阉党集权。对于中央和地方可以说是生杀在手,这和一般王朝末期军阀林立,中央成了摆设完全不同。

汉末献帝就是高祖转世也没辙,唐末各节度使变成五代十国,宋末皇帝被文官集团控制,元末要是王保保听话也不至于亡的如此之快。

唯有明末,崇祯对于中央地方大员,生杀予夺,拥有着很多朝代鼎盛时期也不一定及得上的集中权力,却被李自成这样的农民起义推翻。



从他上台,遇到的所有问题,他最后都是选择一个错得离谱的方案去解决,以至于所有的小问题在他手里都成了事关王朝生死存亡的黑天鹅事件

想充盈国库,却只向农民索取,不但助长了官僚借着治理的权力来贪污、更导致大批农民破产。

想缩减支出,却裁撤驿站,除了从待岗青年嘴里敲银子,正面效果基本为零。不但让帝国政令不通,更形成让底层公务员反目成仇的局面。

想收复辽东,却乱杀孙元化,让登莱炮兵离心离德;轻信袁崇焕,毛文龙死后几乎酿成兵变,让花了十几年财力的辽东计划彻底破产。

崇祯是一个罕见的、同时把“与百姓关系”及“与官僚关系”两方面一起搞砸的君主。他想拨乱,但是没有能力反正,反而成了最大的麻烦制造者。

面对关外辽东,崇祯就是绝不讲和,所以即使家里打成一锅粥,也要在辽东和满清保持大规模对峙,修筑了关锦防线,辽东边防军的财政支出是明末财政支出里的最大宗,是帝国财政不堪重负的最主要原因。

崇祯十三年,强令九边精锐,尽赴辽东,松锦大战最后以明军全军覆没告终,彻底打没了明朝的最后家底。

1644年,当面临着闯军东征时,崇祯依然天真的认为,太原宣大包括北京外围的各种要塞,可以有效迟滞对方一年半载,以至于最后对关宁军是否南撤的决定一拖再拖。

结果在一连串边军向李自成投降的意外状况下,彻底失去了王朝。

做事急功近利,而决断时却患得患失。清洗阉党积到的一点声望,明君的形象崩塌得一干二净。

归根结底,德才不配位

崇祯一大特点是非常勤政,在明朝的皇帝里,除了太祖之外,可以说就没有比崇祯更勤政的皇帝了,他始终处在比较焦虑的状态。

崇祯时期虽然在制度上也还是沿用了之前的内阁制,但是因为他对阁臣动辄斧钺相加,所以内阁实际上形同虚设。

在这个意义上,崇祯时期的制度也是最接近朱元璋时期的。

太祖虽出生贫农,能在军旅中不断学习,线装本没白看。每次攻陷城池,不是酒肉穿肠肚,美女在身旁,而是请当地名儒来讲课,有些人的起点很低,但是终点望尘莫及。

崇祯无太祖的才干和魄力,只是继承了太祖的野心,却毫无与之匹配的能力与魄力,既无菩萨心肠又无雷霆手段。

其性格喜怒无常,完全不顾君主之德,稍微不如他意就遭斥、逮捕,以至于大寒天下之心。大学士谢升说崇祯太聪明,以至于天下败坏,周延儒说崇祯乃羲皇上人也,什么意思呢?

不合时宜的政策出了问题不知查错纠错,反而认为是没认真灌输执行,变本加厉推行错误的政策。

有功不赏灭其志,有过不罚助其威。

轻杀陈新甲,下狱孙传庭,赐死周延儒,坐罪刘策,遑论熊文灿在南方算是一员老臣,稍微犯错就被杀,郑重俭作战失利被杀,孙元化竟因孔有德等人叛变被杀。

直接的后果是孙传庭被捕后无将可用,孙元化被杀后登莱等地炮兵离心离德,陈新甲被杀以后再也无人敢提议和事。

导致后来君臣之间离心离德,因为在这种氛围下,如果谁这样做,反而显得别有用心,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最后被其他人逆向淘汰。

崇祯不南迁,就是因为他与群臣相互不信任,大臣怕崇祯过后甩锅坑死自己;崇祯只敢密谋,不敢承担背负丢弃祖宗陵寝的骂名。

然而东晋衣冠南渡;唐代国都六陷天子九迁;南宋偏居临安;清代更遑论多言。

自古未闻皇帝铁了心要跑,臣子能拦得住。

既是个人的努力,也是历史的进程

命运这东西不好说的,人活一世有时想想也是身不由己。在人生当中的很多重大节点,事件的走向和发展往往是不受自己控制的,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随波逐流。

崇祯如果回想小时候,可能那时候做梦也不会有这一天。回想坐上皇帝位置的时候,可能那时候也不知道后面会搞成这样,毕竟没哪个皇帝上来就想说我要当个昏君,把这个作为目标。

他在上煤山前,从来没觉得自己会当亡国之君。

好好的在地方做个藩王,怎么突然要去北京呢?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历史的进程。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