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究竟是有心還是無意啊!?淺說「諾布效應」(The Knobe Effect)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
·
IPFS
兩個情境只有一個明顯的分別:「破壞」與「改善」,即當中的副作用不一樣:一個是「破壞環境」,一個是「改善環境」。也就是說,一個副作用是壞的,而另一個反而是好的。Knobe 的解釋很直接:副作用價值上的好壞,會影響到結果是有意或是無意(或者比較保守地說,會影響到人如何判斷結果是有意還是無意)。

原文刊載於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作者:豬文  難度:★★☆☆☆

想像一下這個情境:

你加入了白水新開的一間公司。有天開會,你跟白水建議:「我想到一個新計劃,肯定會賺到很多錢。但這個計劃也會破壞生態環境。你覺得怎麼樣?」白水回答:「當然要啊!我才不管什麼破壞生態環境。我只想有多少賺多少。我們來推行這個計劃吧!」結果,一如預期,白水賺了錢,而環境也受到破壞。

問題:破壞環境是白水有意(intentionally)造成的嗎?

5…

4…

3…

2…

1…

  室友們的答案是什麼呢?我自己的直覺是「是」,即環境受破壞是白水有意造成的。按哲學家 Joshua Knobe 的實際調查,有 82% 的受訪者也認為是有意。

再想像一下另一個情境:

你加入了白水新開的一間公司。有天開會,你跟白水建議:「我想到一個新計劃,肯定會賺到很多錢。而且這個計劃也會改善生態環境。你覺得怎麼樣?」白水回答:「當然要啊!我才不管什麼改善生態環境。我只想有多少賺多少。我們來推行這個計劃吧!」結果,一如預期,白水賺了錢,而環境也改善了。

問題又來了:改善環境是白水有意(intentionally)造就的嗎?

5…

4…

3…

2…

1…

  我傾向覺得是「否」:改善環境不是白水有意造就的。按 Knobe 的調查,有 77% 的受訪者認為環境得到改善不是白水有意造成的。室友可以留言告訴我,你們對這兩條問題的直覺答案!

  以上便是著名的「諾布效應」(The Knobe Effect)。為甚麼我們的直覺會認為第一個情境裡的白水有意,但第二個情境卻不是呢?這個直覺上的「不對稱」(asymmetry)就是「諾布效應」。

  在兩個情境裡,無論「破壞環境」或是「改善環境」都只是一種副作用。兩個計劃都沒有把「環境」當成工具去賺錢,白水要賺錢,並不依賴破壞環境或改善環境。只是剛好,情境一的計劃會破壞環境,情境二卻會改善環境。

  更重要的是,「破壞環境」或是「改善環境」雖然都是白水所能預期,但也不是白水所追求。情境一的白水雖然預期了「破壞環境」,但沒有欲求「破壞環境」。同樣,情境二的白水預期了「改善環境」,但也沒有欲求「改善環境」。從頭到尾,白水根本都不關心環境受破壞或受改善,他只關心賺錢。

  換言之,兩個情境裡的白水根本沒有差別:他的思考過程、追求的價值、意圖等等都完全一樣。那問題就是:為什麼他有意「破壞環境」,但無意「改善環境」呢?為什麼在白水沒有任何「內在」變化的情形下,一者有意一者卻無意呢?

  自這個如此有趣的思想實驗面世以後,哲學家跟心理學家提出過很多很多不同的解釋,也有人做了一些類似的實驗,舉出了很多很多不同的版本。稍一接觸過分析哲學的室友,應該能想像到這些不同版本跟解釋會有多繁複(Trolley Problem 有軌電車實驗啊…….)所以這些後續討論,我就不多介紹了。我在這裡只簡單講講 Knobe 自己的解釋,讓大家思考思考。

  承上所說,兩個情境中的白水,其實沒有任何分別。兩個情境只有一個明顯的分別:「破壞」與「改善」,即當中的副作用不一樣:一個是「破壞環境」,一個是「改善環境」。也就是說,一個副作用是壞的,而另一個反而是好的。Knobe 的解釋很直接:副作用價值上的好壞,會影響到結果是有意或是無意(或者比較保守地說,會影響到人如何判斷結果是有意還是無意)。因為第一個計劃帶來的副作用是壞的,所以白水有意使環境受破壞;因為第二個計劃帶來的副作用是好的,所以白水無意令環境得以改善。(必須注意,Knobe 不是說凡是好的副作用,就是無意造成,或凡是壞的副作用,就是有意造成。Knobe 最想指出的是有意或無意跟好壞有關聯。)

  這個解釋看似普通,但意涵深遠,而其中一個意義便與如何解釋道德相關。一般來說我們會認為一個行為有道德的面向,例如好與壞,正確與錯誤。也會有非道德的面向,例如是有意還是無意的、背後的動機、帶來的結果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我們都會認為行動的道德面向,應該是建基於非道德的面向。也就是說,一般我們會用行動的非道德性質,去解釋它的道德性質,例如:我們會說,你踩到我的腳這個行為是壞的(道德面向),因為你故意如此(非道德面向)。又或者,你踩到我的腳這個行為不是壞的(道德面向),因為你是無心的(非道德面向)。

  也就是說,我們的解釋方向,往往都是從以非道德的解釋道德的。可是,如果 Knobe 理解「諾布效應」是正確的話,那關於行為的解釋就沒有想像中那麼單向:行為的道德性質不是永遠以非道德性質解釋。在 Knobe effect 的情境裡,解釋的方向反而是反來的:「破壞環境」是有意的行為(非道德性質),是因為它是不好的(道德性質)。一個行為是不是有意(它的非道德性質),居然會隨着它是好是壞(它的道德性質)而改變!

  當然,很多人批評過 Knobe 的理解。但無論如何,「諾布效應」也是一個十分有趣而有待解釋的現象。進一步認識這個現象,無疑可以幫助我們加深了解行動哲學裡的一大重要問題:究竟,甚麼才是有意的行為呢?。 

參考資料:

Knobe, J. (2003a). Intentional action and side-effects in ordinary language. Analysis, 63, 190—194.

Knobe, J. (2003b). Intentional action in folk psychology: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16, 309-323
注:文中白水的例子改自 Knobe 的例子。

封面底圖︰《BBC – Blue Panet II》節目畫面

好青年荼毒室官網
好青年荼毒室Youtube
好青年荼毒室Instagram
好青年荼毒室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此帳戶由 Matters 團隊代為管理) 哲學人團體。目標是把循規蹈矩的好青年帶進哲學的世界。 文章有深有淺,古今中外,無所不談。在這裏,一切都可以被質疑、反省和追問。
  • Author
  • More

自然科學的偶然性?——「社會建構論」雜說(四)

驀然回首,在幻想中相見

六合彩金多寶襲來,你知道自己不會中頭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