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这事不可规划,但你的内在需要会牵引它的走向|接力访问089 蔡所

小鸟文学
·
·
IPFS
·
他说,“生命最高处应该是那样的”。
题图为受访者蔡所

原文刊载于小鸟文学

蔡所搬到西三村住是在 2015 年。西三村这个地方,按照蔡所的搭档/朋友郑宏彬在“一席”演讲里的说法,到处都是建筑垃圾,半夜三四点你可能会被臭水沟上的鸡档里的鸡叫醒,或者早上被隔壁高档小区排出的污水臭醒。那是 2016 年,郑宏彬晚蔡所一年住进这个广州番禺区西北角的村子,它附近最知名的地标,就是广州“大铜钱”。

蔡所搬到西三村的原因是因为这里更适合做画室,这里安静便宜,最关键的是,画不用楼上楼下搬来搬去。他从广州美院油画系毕业,那个时候,画画还是蔡所的主业,是他“推演世界”的方式。后来这事变得不一样,画画变成了一种自我疗愈,在做了很多社会性项目之后,他会去画画——这一点倒是和以前一样,画完一张画他就会高兴好多天。

如果展开讲讲“社会性项目”这件事,会有很多很多可说。邀请蔡所接力的 A 鬼,以及邀请 A 鬼接力的武老白,以及邀请武老白接力的徐雅珺再往上推的满宇……基本上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把“什么是以及我做了什么社会性项目”拓展一遍。到了蔡所这边,你可能需要了解的就是一个叫做“西三电影制片厂”的存在,以及它的延伸功能“西三歌队”。

“西三电影制片厂”不是一个常规的影视公司。它的四条原则可以说明这一点:


一、制片厂制作的每一部影片里,都至少应该包含西三村的一个问题;

二、西三村的村民是制片厂的专属观众;

三、我们要将制作的影片视为可以流转于村落的公共消息,或者说我们要在村里面做一个草根的第三方媒体;

四、我们要联合村民一起去拍摄和制片。


你大约可以明白,这个电影制片厂是住在西三村的艺术家的主意,目的是把创作和自己身处的社会联系起来。这个社会不大不小,恰好就是每日面对的西三村。郑宏彬是西三电影制片厂的发起人之一,他在演讲中提及的建筑垃圾,是西三村旧改的结果。记录一个城中村本身的日常其实已经很丰富,如果叠加旧改,就会变成一席演讲里郑宏彬说的那句话:我想问问,为什么城市化进程里面,村庄都会必经这样一个过程?

作为制片厂的一部分,“西三歌队”这个实践“平台”也有着独特的创作方法:将话筒和麦克风递向受访者,通过观察和访谈收集他们的问题、遭遇、诉求,将菜农、大排档老板的口述改编成歌曲,用吉他弹唱的方式唱出村民们的故事。后来,创作范围扩张,“西三歌队”去深圳举办演唱会,邀请打工者一起演唱打工人之歌。

《村民记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临时艺术社区·清水河演唱会 现场者》截图

蔡所和他的朋友们,都会关心这个问题,也对如何探究这个问题充满创造性的兴趣。蔡所就是在那时候做了“西三歌队”的吉他手兼主唱。“西三歌队”有三个固定的乐手,除了蔡所,还有鼓手刘浩和尺八贝斯周洋。但歌队的“写手”众多,制片厂的谢剑波、周磊、黎燕明、刘声、喻旭东、郑宏彬,吴焕松等都通过调研和实践,为歌队提供歌词。此外,歌队的策划兼编辑的常乐,他更是目前重要的写手。他另一个爱好,吉他,顺利地成为了工作方式。他聊天的时候跟我说,小时候问爷爷要钱买吉他,爷爷问,你不是画画吗,又要画画又要吉他,这两个能一起用吗?

蔡所是广东阳江人,1979 年生,家在农村,走几百米就可以到海边。在田里插秧的时候,抬头就可以看到山,这让他对山很感兴趣,经常幻想山后面是什么。但就算小时候抱个西瓜和同学一起爬山,也不能完全明白山这个存在。那时候他见识的东西不多,之所以会画画,是因为在村里祠堂看到了手绘瓷器,觉得上面的花鸟好看,又或者同学带的画册里的稀罕水果,也觉得好,就想画下来,时间久了就进入了学画的轨道,一直到考上广美。

吉他也是蔡所迷恋的东西,声音一响起,他就觉得特别好。那时候教蔡所画画的老师也教他吉他,但是他建议蔡所画画考学,吉他也就放下了。一直到了西三村,吉他都是蔡所的个人爱好。只不过有一次,他给朋友的小孩写了一首歌,放的时候正好郑宏彬也在,当时他们还不熟,现场也没聊什么音乐的事情。隔了一阵子,蔡所收到了去西安“做项目”的邀请,当时郑宏彬在西安美术馆工作,那是他第一次用音乐的方式参与社会议题。

然后就是“居民”。“居民”是满宇、刘伟伟与郑宏彬一起发起的,邀请 30 多位艺术家,针对珠三角一带城市化后的居民生存境况和权益等社会问题,进行考察和实践。项目完成后,在深圳华侨城的展出被禁,但调研时个体的生活境况以及村中存在的公共问题没有消失——这其实是“西三电影制片厂”的前序。

蔡所说,在做这些事情之前,他就意识到音乐和画画其实都是他探讨问题的不同路径,二者其实互为一体。只不过如何互相结合,他当时心里没什么概念。一直到了“做项目”的时候,他才渐渐明白画画和音乐各自的分工,爷爷当年问的那个问题,似乎也隔空得到了答案。

每一个“项目”都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一次介入。每一次社会现实问题的指向,都是不同身份的弱势群体。A 鬼和蔡所都提到了他们在阳春的“床上演出”。这是重金属乐队全国巡演的一站,把社会现实编入词曲之中,现场表演,邀请当地人参与,再发布出去,这样一来,更多人会知道阳春的铜泥污染对当地人生活的巨大影响。

阳春属于阳江,但在做项目之前,蔡所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藏污纳垢”的存在。他很朴素地感到愤怒。聊天的时候我们说到了这些东西,他说他一般情况下不会对现实特别惊讶,因为他知道事情总会更糟糕。如果事情更糟糕,或者在电视里看到又有谁在装模作样胡说八道,他就会避开这些东西,等到情绪过去的时候,又忍不住会去了解。

阳春这件事对他的影响要格外大,一个原因是蔡所和 A 鬼组成的“土壤改良”乐队在 2021 年抵达那里的时候,以疫情防控的名义被联合执法围在酒店,以至于所有人像列侬和小野洋子一样在床上完成了表演,然后被“押送”到高铁站离开;第二个原因,当然就是那种不自觉的家乡意识。

不过蔡所在回忆的时候,还说了一些别的东西。

“我会有特别感同身受的共情在,但在作曲的过程中,卧槽,我又有悲凉感在里面。恰恰我们去了那里,村民就要准备去现场了,我们只能困在一个旅馆的房间里,在床上做了现场。排练的时候我就有点大喊,主唱是 A 鬼,我作为一个和声,我用阳江话去唱的时候,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直接就把我嗓子给喊哑了。就等于说,你对生命的一种认识,一种共情,会让身体超出局限,而你自己是不知道的。结束之后我就不能说话了。”

“后来回去的路上,他们在车上还拍了一些东西,让我唱,我说我唱不了。但我还是要嘶吼,一样要嘶吼,就把那种清晰给带出来。我的声音已经那样了,已经吼得不行了,才达成那个方式。”

“我觉得最感动的是,你在当时想象不到别的东西,只能在音乐里,在现场中,莫名被一个东西牵引着用生命去呐喊。在唱的时候,它变成一种很美妙的东西——我表达不出,没有词去形容——很自然的东西,你和那些村民的遭遇是同在的,你在歌声中成为了他们的一份子。”

蔡所说,乐队那天不知道谁嘲笑了他,“操,看那谁,流眼泪了”。“其实他自己也流眼泪了。”

蔡所和朋友们做的事情并不难看到,正如他们计划的,项目最终会以各种形式发布出来。但是,“图啥呢”这个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对于蔡所,我想知道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如何出现在他身上的,是什么让他乐在其中或者说难以割舍,哪怕阻力和困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而且也谈不上有任何物质意义的回馈。“共情”是个光谱,每个人提到的时候,其介入程度并不一定相同。每个“做项目”的人,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呢?

蔡所给的理由,第一个有点浑不吝。他说每每做这样的项目,会遇到什么都不可预测,以至于“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如说,谁知道万事俱备却会被困在酒店床上呢。这听上去很肾上腺素。预案可能需要全部推翻,新的行动方案可能需要在很有限的时间里准备好。没有什么是固定的,一个项目会不会“有意思”,在项目真正执行之前谁都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劳累和压力都是可以被忽略的,“完事儿之后我就喝点酒睡觉,每天都这么循环。所以我已经不做计划了,因为你的人生必须长时间有规律才可以做计划。我只能想到近两天我要做什么,这就够了。”

但他会想比“长远”更抽象的问题。

“西三歌队”有个公众号,其中一篇推文叫《我们究竟应该面对谁去歌唱》,提到艺术家应该“回到地方,回到现场,让个体发声”。推文还提到了一组对话,周云蓬去台湾演出,好朋友陈升说,“你那个不叫音乐,只是意识形态罢了”。周云蓬回答,我在大陆只能写出这样的歌,你在台湾,也写不出来《中国孩子》这样的作品。

蔡所说他想过这个问题。一个做艺术的人,做的到底是什么艺术。

“西三电影制片厂这样的东西,它好像迎合了我们某种自身需要,你会觉得它是特别自然的,做这件事会贯穿在你的生命之中……我考油画系的时候,在那个年代是接触新的思想,就和后来的行为、影像一样,是一种先锋。但语境会变化,我现在对自己的一个追问,包括以前也追问过,就是我们学的这些东西其实都来自西方,虽然每个人的输出不一样。当代艺术,我理解就是你对具体的环境,中国发生的这些事情作出回应,只要你把事情做了,记录了,全世界都是不可以模仿的。这就是当代艺术很重要的一点,只要你进入现场,它就是不一样的。只要把事情做出来了,它已经很当代,它就有它的力量。”

但这只是一个艺术层面的问题吗?

“而我们选择做当代艺术,只是因为它符合我们自身的需要。做这件事让我觉得自己更加合理,如果没有这种内在,就不会有这样的举动。”

蔡所提到了自己的毕业作品。红色黑色混为一体的画面上,核心是一个舞台,台下山崩地裂,仿佛有无数骷髅在呐喊。做完重金属乐队巡演的时候,蔡所发了一个朋友圈,“多年之后,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想法”。

“从 2004 年毕业,到 2018 年,我花了很长时间去达成这个想法,但我没有太刻意。我当时是这么想的,我可能在回归自身的某种感动。”在和我复述阳春演出的时候,他又一次提到了类似的情感,“后来回看纪录片,我能感到一种生命的悲悯会通过一些方式自己绽放出来,你在这么一个生存环境里可以共情到别人的遭遇,那是特别震撼的。它并不是属于思考‘我要做什么’的那种震撼,而是你会觉得,生命最高处应该是那样的,有一种悲悯心在里面。那是无与伦比的。”

刚从美院毕业的时候,蔡所去过一阵子郑州,一个是朋友说这里可以做高考美术培训,赚点钱,条件和在广州差不多;第二个是可以看到北方的雪。蔡所特别想知道,雪里的红色是什么样的。原本只打算过了冬天就回广州,结果一住住了一年多,中间带一个大专学生去太行山写生,从此迷恋上了太行山,回了广州又反复再去。

红色在雪里到底是什么样子,蔡所没有说。他说他作为一个广东人,在郑州明白了什么叫做“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在郑州有不一样的魔法。他把这些东西放进画里,这是 2006 年那会儿的事情。那时候他打定主意要做个艺术家,只不过不知道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家。


Q:最近有什么有趣的事情?

A:2023 年最有意思的还是有时间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又有一种进入工作状态的感觉。包括 12 月在从化做丰年庆的演出,感觉踏实了一点。

Q:最近想解决什么问题?

A:蛮多的。想重新弹一下吉他,再学一下。“土壤改良”巡演可能马上就要开始了,我就重新捡起这个事儿。我昨天弹了一下电吉他,我发现我不会,拉下的时间太多了,需要重新补充一些知识,这是最迫切的。当然还有家里的一些状况,比如要回家陪陪父母。

Q:爸妈知道你在做什么吗?

A:不太清楚。我妈看到我做音乐有关的事情,就说,“你又要去参加比赛了,你有没有拿第一?”有些东西是长期目标,为了达成愿望而去达成,不是我希望的样子。

Q:想推荐谁来接力?

A:谢剑波,艺术家,西三电影制片厂发起人之一。


欢迎你带着好奇心阅读小鸟文学

小鸟文学是个独立 App,它的表达在不停变化,认识它的人都有不同的机缘。此前你可能会从各种短篇小说、长篇访谈,人类学田野笔记或者和它的前身《好奇心日报》的联系认识到它,如今它还在持续作出调整。不过它的价值观一以贯之:和我们所处的世界保持距离,与此同时又不会袖手旁观。

你可以在这里找到我们:应用商店搜索“小鸟文学”,安卓手机也可以通过官方网站下载 APK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或新浪微博、豆瓣 @小鸟文学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小鸟文学小鸟文学是个独立 App,它的表达在不停变化,认识它的人都有不同的机缘。此前你可能会从各种短篇小说、长篇访谈,人类学田野笔记或者和它的前身《好奇心日报》的联系认识到它,如今它还在持续作出调整。不过它的价值观一以贯之:和我们所处的世界保持距离,与此同时又不会袖手旁观。
  • Author
  • More

如果不在老家开这个书店,我的生活没法继续|接力访问088 Luly

一个在小区里摆公共借阅书摊的人|接力访问087 廖细雄

一个人探索记忆存储之地,可能会被带向哪里?|接力访问086 贺子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