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还是写点什么吧

Sinan
·
(edited)
·
IPFS
·
即便是像这样粗鳖的文字,也还是有被记录的理由。

(这篇文章写作与发表于去年六七月份的毕业季,如今毕业将近一年,一些思绪重又涌上心头。借此机会,将这些日记式的散淡文字转发到Matters。)


(那是一次超大暴雨之后,湖面高涨甚至溢出到路边,我踩着路边的水拍下。图片右边的校道是我大一最喜欢在此骑自行车的地方,因为夏日很阴凉冬天也不会很冷,再加上景色很好看,人又不多。有时候望着对面图书馆外聊天的人,竟会觉得有未知的舒服。)<checker-extension class="_1KJtL" style="position:absolute;top:0px;left:0px;pointer-events:none;z-index:9999;"> L </checker-extension>

一,

清晨,列车开动,我仍睡眼惺忪,看着LED屏幕上显示的始发地与终点站,我知道以后或许还有大把机会乘坐这趟班车,但目的地却不会再相同。

这是2020年6月28日,返校日。起初学校的安排并不是这样,若说按照原先计划,每间宿舍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人,同学之间无法见面,没有毕业典礼,也没有学士服与拍照。后来改了安排,虽说大家仍有不少微词,但室友得以再做一夜的室友,同学得以留得一张最后的合照。于是本来以分别为主题的毕业季,竟然成了重逢与相聚的喜悦;这份喜悦冲淡了所有离别的悲伤,我期盼着与室友重聚,期盼着与我在宿舍的物品重聚,那些书、衣服、床铺……

繁琐的入校登记;健康码、入校申请、消毒……但那天天气晴朗得很,阳光普照在学校的每一处角落,似是那淡雅的文字刺透到了记忆的每一处细节。记得大一的六月份,每天在图书馆看书,几乎每一天时不时都会有大四毕业生成群结队,穿着学士服、打扮精致的在图书馆拍照,抽出一本书假装自己在看书,摆了好多poss,他们如此兴高采烈,有时甚至激动到叫出声来。那时的我一顿鄙弃,心想有的人看了四年综艺玩了四年游戏,在毕业的时候却穿学士服拿着书在图书馆拍照,这张带有讽刺意味的照片或许只有我这样的目击者才能领会。之后的两年的六月也都是如此,图书馆大门处每年都会贴出告示,大致意思是理解毕业生的拍照需要,但请保有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不能影响在馆学习的其他同学。然而毕业生的兴高采烈岂是一纸告示可以阻挡。

因此我对毕业季向来持有负面的态度,这纯粹来自于毕业生们对我看书时美好心情的打扰。

当代人的生活丰富而贫乏,经济发展与科技繁荣并没有带来精神与思想的富足,反而使人们陷入了意义危机。于是各种“情怀”产品问世,于是情侣们一年过几百个节日,于是毕业生们觉得毕业季意义重大。缺乏精神富足的人才会去追求所谓“仪式感”,打扮精致身着学士服拿着书的你并不是大学这四年里任何一个时刻的你,照片里呈现的并不真实。商业化与消费主义最大的弊端便是塑造出一个被包装出来的文化,从偶像明星到各大社交平台,无一幸免。

在几乎整个四年,我对毕业的态度基本上基于以上两年:吵闹、且虚假。

但当毕业季真正降临到我头上的时刻,我骤然发现它原来真的与众不同,我开始心生愧疚,觉得自己之前态度的幼稚与天真。

而对毕业季态度的转变本身,或许也正是只有毕业季可以带给我的,毕业季的意义不正在于此吗?

人与事物性质的转变从来不在于某一个确切的时点,转变是一个过程,日子只是一个象征,方便用以纪念。日子被聚焦,被赋予意义,以至于人们似乎能记住这天发生的所有细节,以至于这天的前后事物仿佛完全不同。


(三水校区李园靠近一教的一角。大二几乎每天我都会路过这里,有时候是周末宁静的清晨,我一般起的比别人早好多,不闲不迫地去饭堂吃了早餐便走去图书馆。有一天我在即将走出李园的时候回望,突然意识到原来这平常的宿舍区竟在清晨如此闲适,于是拍下这路边的花草。) <checker-extension class="_1KJtL" style="position:absolute;top:0px;left:0px;pointer-events:none;z-index:9999;"> L </checker-extension>

二,

那天下午,我们两个宿舍跑去拍照。穿着学士服,这种久违的端庄的集体感,会我帮你系领带、你帮我检查肩部的带子粘得稳不稳。五六点钟,阳光变得温柔,天空如和蔼的老人微笑着望着底下的年幼的脸孔。一教前、操场上、图书馆边,三三两两在拍照,在说笑,在研究如何摆出有意思的poss……我们素不相识,远远望去不能看清对方的笑容有多灿烂,只是知道此刻我们穿着一样的衣服,知道过去四年我们一同在这几栋教学楼间穿梭;她会不会是那天上午早早在图书馆占了位置背肖四的那个女生呢?

我们对着镜头笑,三二一一起跳起来,肩搭肩、我们在晚霞的映射下拍摄剪影……当室友们在讨论今晚叫什么外卖的时候,我坐在图书馆北门的阶梯上,望着远处的广州塔,火烧云似要将其吞噬,我从未见过一个如此热烈的黄昏,像极了宿舍里那张性感而深沉忧郁的贝鲁奇海报。

大一的时候,不知有多少个黄昏,在下午最后一节课放学之后,我骑着自行车在最大圈的校道上,尽力骑到最快速,然后放开双手,望着远处的夕阳与晚霞,脸上竟有那不自觉的笑容,不知道旁人会怎样看待这样一个疯子呢?有时候我会在二教停下车,然后爬到最楼顶,去远眺这诺大的校园,图书馆、沁湖、水堤、行政楼、东门、大草坪,以及草坪上每天傍晚固定练习射箭的人们……

那天晚上,我和室友们聊到一些有的没的,收拾东西很累,却也未有睡意,身体想休息了,大脑与精神却仍旧坚持清醒,于是理由便自然而然的产生:空调太热、床铺上灰尘太多……我大概是在两三点钟睡去,睡前,隔壁宿舍依旧在把酒欢歌,据说他们买了好多酒,唱着那些熟悉旋律却记不起名字的歌,室友也会跟着一起哼唱,据说那晚他们一直唱到将近五点。

我一直以来都没有音乐细胞,不喜欢唱歌,也不喜欢听别人唱歌,每一次去KTV,我总是把玩扑克与吃零食。但是那晚,隔壁宿舍那明明已经跑调的歌声却如此悦耳,悦耳到仿佛是那远处传来的神秘的乐谱。

大一刚入学的时候,因为自行车时不时要增删一些零配件的缘故,我经常去沁湖边上的商城,那里是一间间本校学生创业的项目。有一间琴行,记得多少个夜晚,大概八九点钟我去到那里的时候,就会听到二楼传来的钢琴声。我心生好奇,不知道每天晚上会是一个怎样的谁在那里弹奏这些动听的乐章,每天都是一个人吗?他们团队有什么创作呢?他们会是怎样的生活与灵魂呢?但我从来没有走上去看,不知是音乐划了一道隔绝,还是这不同世界的人太过遥远,或许只是为了保持距离感、神秘感与美感吧!后来,不知是他们换了时间还是解散,我再没听到那些夜晚的曲目,于是有一天我在白天走上去,隔着窗台玻璃望着里面那架披着琴布的钢琴,窗台有不少灰尘,门口贴了一张便利贴,具体内容我已经忘了。

或许我就是喜欢这样清清淡淡的音乐,而不喜欢那种众人欢的舞台音乐吧。校园十大歌手、校庆晚会……我通通选择逃避,大二那年,借着图书馆密集书库管理员的“特权”,在每个喧闹的夜晚,在全校狂欢的喝彩声中,我总会逃到这处“世外桃源”,密集书库是图书馆最隐蔽的空间,普通的读者不被允许进入,这里有好多小众书籍藏在一排排移动书柜之中,老吴(一位正在备考考研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在这里架了一架钢琴,桌上散乱着他的法语书,以及那个他引以为豪的“独享Wi-Fi”。在我在那里做管理员的时候,这里经常就只有我们三个人(我、老吴、还有一位小姐姐)他们两个人很欢乐,我却是一个严肃派,看网课、读书……

第二天中午,我和室友Z到宿舍楼下等外卖,便往外走,走到综合楼前的树荫下,找了个凳子坐下来,树荫下的光斑随阳光与树叶浮动,似是那被时光搅乱并打碎的记忆。从大三开始,我和Z都是全心考研,他望着综合楼说:“那时这里的通宵自习室坐满了人。”我说是啊,便低下头,看着那飘浮的光斑。我们聊了一些关于考研岁月的,说大一大二的生活还有点色彩,从大三开始,基本上就在枯燥的书海中度过了。

记得大二国庆节假期某夜,室友们都回家或者旅游了,宿舍只我一人,于是走到楼下的秋千,当时已经两点多,坐在秋千上的我刷着手机里刚下载的“考研帮”app,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的术语与语境都显得那样高端大气,我心生敬佩,觉得这群考研党都是人群中的佼佼者。

考研是一段悲壮的经历,我从未有过如此动力如此紧迫地想要通过一场考试改变什么,一心想要三跨的我以为着我必然比其他人需要经历与晓得更多。我一路这样冲过去,从大二的国庆节假期结束之后,我便买了专业课的书籍,同时提升英语。后来,我开始在图书馆专门去留意那些要考研的人,有时候甚至会上前“搭讪”,就这样,我认识了几个研友,在以后的日子里,也会在网上沟通。“考研”这两个字,承载了我大学后三年所有的未来幻想与现实动力。那些青春伊始便强烈存在的名校梦,在一次次大考中被撕得稀碎,我知道这是青春的后段了,快要耗不起了。

十二月份考研初试结束,后来又因为疫情的缘故,我竟然有了好长一段时间在家里呆着,暂时没有什么迫切要做的事情,在看了杰西·艾森伯格主演的《旅程终点》之后,我想,要不写写自传吧,这是我一直以来多么梦寐以求的啊。于是我采用倒带的形式,决定以考研时光为起点往前写,第一个篇章便是《我的考研往事》,总计65000字,不为发表,甚至没有读者,仅仅写下来,在那些细节消逝之前。

拿了外卖,我们在宿舍里手拿外卖摆出了和四年前那张照片一样的姿势并拍了照。

那是四年前的事情了,军训刚过不久,我们那段时间极爱喝百威,那天应该已是深夜两三点,四人依旧喝着百威,室友Y在畅聊他的感情史,那段时间正是他和女朋友因为异地恋感情出现裂痕的时光。

我拍了照,附言:“四人四年。”照片里我的手那道明显的手表印显示了军训曝晒下的独特标志。

饭后我们合唱了《不说再见》,并录了视频,室友J说他要剪到毕业vlog中。

在去北二领毕业证与学位证之后,我们在电梯口遇到了辅导员,他铿锵有力地对我们说:“毕业快乐!”一时间我竟不知道如何回答,于是也回了一句“毕业快乐!”事后觉得是那样尴尬。

J要继续再留在宿舍几天,而我们三人在下午回家,把随手带的行李搬到Y的车上,Y将我和Z送往广州东站,我们四人约定好,J录下来他和我们三人分别的视频,Y录下来他和我以及Z分别的视频,而我录下最后我和Z分别的视频,这些视频记录了我们最后的离别的短暂时光,我们互相说:“十年后,你会感谢我的。”

我们的车票买的都很赶,匆匆忙忙道了别。

这便是回校毕业这两天的故事了,赶在记忆消退之前,我决定把它们写下来。


(这便是我最喜欢的黄昏时光了,整个本部的生活节奏明显快了非常多,有时候我下午在图书馆,仅仅出来吃个晚饭便马上回去图书馆,于是得以有幸看到每一天的日落,只是这样的日落远逊色于三水。)<checker-extension class="_1KJtL" style="position:absolute;top:0px;left:0px;pointer-events:none;z-index:9999;"> L </checker-extension>

三,

前几天,当我重新打开那些我曾经无比喜欢的微信公众号(“我要What you need”、“有间大学”……)时,我发现我与那样的文字竟有了距离感,我似乎难以阅读下那样的文字:段落间阐述的故事,似乎只在昨天发生,又犹如远在天涯。心境不同了吧,原来,我与过去的我,竟如此不同。我突然害怕,害怕自己终有一天会看不下七堇年的书,会不再喜欢去那些装潢精致的书店,听《北京东路的日子》也不会再在心里热泪盈眶……

四年以后,百威啤酒的包装并没有变化,三水的西门还是会迎来一届又一届和我们当时有着同样期待的新生,团学与社团们或许还是会流行那令人生厌的“收到请回复”……都说这是一个高速流转的时代,但个人的变化依然比时代的来得快得多。

本科毕业的意义如此重大,它毋庸置疑地超越了任何之前以及之后的学业阶段的毕业的意义。心境的变化,是啊,我们不会再去幻想自己可以如何的实现梦想,不会再去幻想自己的人生可以如同小说中那般令人羡慕,因为现实的包袱已经将你压得喘不过气。理想主义连同它所支撑的美好梦想消失了,宛如那炽烈的火烧云吞噬了城市远方的高楼。

或许在未来的某天,当我听到不知从何处传来的淡雅的琴声时,我依然会驻足以多听几秒。但多少人与事都已不再。少年的心被藏起来了,大家变成社会机器的一个个零部件。这些缓慢的变化最终催生了心的根本转变,后来人们将本科的毕业季作为象征,当许多年后的某天你重现拿出那张几十个人一起扔出学士帽的照片时,心中感慨:我曾是少年。


但愿这般日记式的粗憋文字,

也可以在未来的某天感动自己

毕竟我知道十年以后,

你肯定会感谢我的


本文文字及图片皆为作者原创,

未经同意不得做任何使用


2020/7/14

END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